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國家地理 > 崑曲百年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四集 不朽傳奇(下)

CCTV.com  2007年09月12日 16:43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明清之際,朝代更替,整個國家動蕩不安。相對北方而言,南方社會較為安定,經濟也未受到很大的破壞。尤其是南明定都南京以後,北方的文人學士紛紛南遷。明末清初的崑曲不僅未受到明清易代的影響,反而又有很大的發展,職業戲班大為增多。蘇州甚至出現了戲曲演員的行會組織:梨園總局。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下,崑曲作家的創作開始更多取材於現實題材。江山不幸詩人幸,秉承崑曲傳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的傳統,大量寄託亡國哀痛和民族感情的作品紛紛問世。以李玉為代表的蘇州派作家創作了大量具有強烈現實性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公元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孔尚任經歷二十年苦心經營、三易其稿創作的《桃花扇》終於寫成。此前,洪昇的《長生殿》已轟動曲壇。“南洪北孔”為崑曲傳奇的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洪北孔”開創了歷史劇如何表現歷史生活的新局面。中國進入了古典生活的最後華美一頁:康雍乾盛世,崑曲也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代。

    蘇州大學的校園粉墻黛瓦。每年春天,三年級的學生可以在風景如畫的教室裏選修崑曲藝術課程。老師們多數是在自己求學的年代迷戀上水墨昆腔的。如今,他們希望崑曲仍然能夠喚起一部分青年學子的熱情。

    蘇州——六百年前,正是這片溫婉的水土孕育了崑曲。隨後,通過遍佈全國的江南文人和商人,崑曲也隨着大運河飄入了中國的各個角落。根據清代康熙年間的記載,山西、貴州、銀川等交通閉塞的地區,都出現了昆班藝人的蹤跡。

    從明代萬曆到清代乾隆的兩百多年,是崑曲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傳奇的創作高潮,催生了湯顯祖和沈璟兩位比肩的戲劇大師。二人一個重視文詞,一個嚴守曲律,因而有了中國戲曲史上著名的“湯沈之爭”。同時期的許多曲家和作者都參與到這場爭論中。崑曲,也隨之翻開了新的一頁。

    當我們回首崑曲的這段往事,注意到那時的文人墨客曾經傳頌過這樣一場婚禮:公元1620年,女詩人商景蘭嫁給了晚明三大才子之一、也是崑曲史上一位重要的戲曲理論家,祁彪佳。這對才子佳人,都是崑曲的忠實愛好者。我們從祁彪佳生前的日記中看到,他們在七年的時間裏,觀賞、品評過的崑曲作品,多達86種。

    祁彪佳和商景蘭琴瑟和諧的感情生活,為無數文人羨慕不已。那時的崑曲舞臺,搬演最多的也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1/4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