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幾百年前,誕生在江南的崑曲和園林一樣,都是當時中國人精心營造的藝術生活典範。崑曲的産生與流行得益於明朝中後期的經濟繁榮,在清朝的康乾盛世達到巔峰。因此它也被稱為“盛世元音”。在那之後,崑曲的命運與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曾經的“盛世元音”在近代逐漸衰落,一度從舞臺上絕跡。時間進入21世紀,當我們拭去歲月的煙塵,崑曲的光芒是那麼奪目、耀眼。2001年,崑曲成為全世界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全本《長生殿》、青春版《牡丹亭》和《1699桃花扇》的上演,都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事件。本集試圖從崑曲的前世今生裏,探尋民族藝術形成、發展、生存的土壤,在崑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華民族傳統美學,重樹中華民族傳統自信。 |
世界上很多偉大的民族都有一種高雅精緻的表演藝術,深刻地表現出那個民族的精神與心聲。希臘人有悲劇,意大利人有歌劇,俄國人有芭蕾,英國人有莎士比亞戲劇。這些雅樂往往是他們民族的驕傲與自信的源泉。
我們中國人的雅樂又是什麼呢?
借助鏡頭,我們可以記錄下正在發生的事情。但我們能否知道,在數百年以前,我們的祖先曾經看到過什麼,聽到過什麼?我們能否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
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行一場特殊的展覽,這次展覽的主角並不是參與展出的兩千多件珍貴文物。它們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們曾經是我們祖先生活的一部分,並經歷時間和社會轉折的洗禮,保存了下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命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就在六年以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全世界範圍遴選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來自中國的一種傳統戲曲——崑曲,出人意料地全票當選。
從2001年開始,沉寂已久的崑曲慢慢進入了大眾的視野。
2004年冬天,新版全本《長生殿》進京公演,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排演的這部《長生殿》,總投資將近800萬元,同時請來了獲得過奧斯卡獎的葉錦添擔任美術設計。台灣儒商陳啟德的鉅額投資,以及崑曲界以外的頂尖藝術家的加盟,這一切,在2001年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江蘇省昆劇院排演的新版《桃花扇》,創作陣容同樣十分強大,由中國話劇界新銳女導演田沁鑫執導,同時吸引了中日韓三方眾多的藝術界頂尖級人物。
《1699 桃花扇》,這樣一種命名方式,顯示出演創人員重新回到歷史現場的企圖;而對於普通觀眾來説,突然在他們眼前亮相的崑曲,也仿佛來自一個古老的夢境。
2006年,白先勇帶著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國西海岸連演12場,場場爆滿。美國觀眾驚嘆于崑曲不可思議的優雅和美麗。戲劇評論家,甚至把這次巡演和1930年梅蘭芳轟動美國東西兩岸的巡演相提並論。
人們忍不住驚嘆,又解不開心中的謎團,為什麼在21世紀的今天,古老的崑曲依然能有這麼大的魅力?
崑曲究竟是什麼?六百年的崑曲史又經歷了怎樣的百轉千回?是什麼賦予它穿越時間的力量?崑曲又沉澱著我們怎樣的民族審美文化?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