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 1906年1月,幾個德國人走進了新疆庫車附近被稱作克孜爾的石窟佛寺,這些千里迢迢而來的柏林民族學博物館的外國人,是為了考察中亞的佛教藝術。 |
為首的勒柯克永遠不會忘記進入石窟的奇妙感受。
他在20年後的著述中説道:“在清除沙石堆後,我們提著燈摸黑進去,石窟裏沒有一扇窗子,整個窟室除了禪房有窗洞之外,伸手不見五指,此情此景,令我永遠難忘。”
塵封千年的西域,在20世紀初就被歐洲的探險家們翻撿了一遍:
1900年,瑞典人斯文 赫定發現了樓蘭古城。
1901年,英國人斯坦因發現了尼雅古城。
德國人不甘落後,于1903年從吐魯番帶走了46箱、每箱重37公斤的文物,這一次他們收穫頗豐,那些最精美的壁畫被切割下來裝箱運走,而留給克孜爾石窟的則是觸目驚心的傷痕。
斯坦因曾嘲笑德國人常常像狼群一樣出去獵奇。
德國人帶走的壁畫,除了佛教故事,還有些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畫像,勒柯克在回憶中説:“最初看見的是供養人畫像。他們雙腳叉開,踮著腳尖,身穿織錦長袍,頭戴三角帽。從畫中人物的服飾衣著,以及繪畫技巧的成熟洗練,可以推論該地的文明水準,要比同時期的日耳曼國度高出許多。根據我們推算,這些石窟在5至8世紀之間曾盛極一時。”
供養人們除了腳尖著地,還都穿著大翻領的衣裝,顯然,這是當時當地居民的流行服飾。
距克孜爾石窟40公里是今天新疆的庫車縣城,縣城裏居民的主要人口是維吾爾族,庫車在維吾爾語中是十字路口、通衢之路的意思,這形象地説明了庫車地理位置的特徵。
1000多年前,這裡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龜茲位於新疆天山南麓,塔裏木盆地的北緣,著名的絲綢之路在穿越塔裏木盆地時,最初分南北兩道,龜茲位於北道中部,後來有南、北、中三道,龜茲是北道和中道的必經之路。住在這裡的古龜茲人,那時還不是維吾爾族,龜茲是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稱呼。
凱萊提 烏布力介紹説:龜茲是古代西起巴楚、東到輪臺、南面是塔裏木河、北邊是天山這一塊生活的當地人對自己國家的一種稱呼,意思是白顏色或是白色的意思,後來稱呼上有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公元9世紀,從漠北遷過來的回鶻人,把這個地方稱為庫車,庫車是維吾爾語,是十字路口或者通衢之路的意思。
在新華字典中,當“龜”發“丘”的音時,只有一種解釋:漢代西域國名。
“龜茲”二字最早見之於《漢書 西域傳》。
100年來,各國學者對龜茲的探索和考證,是從一份寫在樺樹皮上的古代文書開始的……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