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玉器文化專題之三:《神秘的巫術》(探索發現2006-332)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1日 20:25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古方介紹説:距今5500年的時候,北方是“紅山文化”,南方是“良渚文化”,都在普遍的使用玉,玉已經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了。在東北的“紅山文化”中,一種豬的頭和蛇的身子複合而成的玉豬龍是當年最典型的玉器,此外還有管狀的玉箍形器和片狀的勾雲形器等。

  

 

距今5000多年前,有兩片土地上的中國古代先民,卻幾乎同時為後人留下了高度發達的玉器文明,一個位於長江以北,一個位於長江以南,他們使用的玉器複雜而精美,造型奇特而抽象,總數則超過了5000件。

在如此遙遠的年代裏,相距幾千公里的不同氏族部落中,先人們不約而同地耗費巨大人力來製作精美的玉器,人們不禁要問:是什麼人製作了它們?又是誰生前能擁有這些稀有的珍品、並把它帶到死後的世界?它們的用途又是什麼呢?

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古方介紹説:距今5500年的時候,北方是“紅山文化”,南方是“良渚文化”,都在普遍的使用玉,玉已經在當時的政治生活中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了。

在東北的“紅山文化”中,一種豬的頭和蛇的身子複合而成的玉豬龍是當年最典型的玉器,此外還有管狀的玉箍形器和片狀的勾雲形器等。

而在南方的“良渚文化”中,發現的器型卻完全不同,有柱型的玉琮、三叉型器、玉鉞、玉璧等等。

它們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而得名,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年代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

“良渚文化”遺址最初在1936年被發現,位置在浙江省余杭縣良渚鎮,之後,周邊的遺址陸續被發現,它的範圍北邊到達江蘇常州一帶,南邊到達錢塘江沿岸。

從時間上看,“紅山文化”的玉器比“良渚文化”要早1000年,會不會是紅山的移民把對玉的尊崇傳播到了太湖地區呢?

這兩種文化的中心區域相距數千公里,即使在有了現代化交通工具的今天,從赤峰一帶到太湖流域也不是十分方便的,在幾千年前,古人之間有可能産生密切的交流嗎?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盧兆蔭認為,在那麼早的時候,距離那麼遠,應該彼此是沒有溝通聯絡的,是各自發展的,所以它的器形也不一樣,從製作工藝方面來看也不一樣。

那麼,這些造型奇特而毫不相似的玉器在當年會有什麼樣的用途?它們的功能是一樣的嗎?

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解讀這些玉器造型背後的含義,或許是我們與古人對話的唯一方式了。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而抽象而生動的C型玉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之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學者的目光開始聚集在那件玉豬龍身上。

玉豬龍的名稱源於這種玉器獨特的造型,它由一個豬的頭部和一條蛇的身子組合而成,肥厚的雙耳高高聳起,在頭部形成兩個三角形,雙眼圓睜,寬大的眼眶將雙眼連成一個整體,嘴巴微微張開,嘴唇向外突起。

豬首後面的身子彎曲成圓形,恰如一條蛇的身軀。

讓人不解的是,古人為什麼要將玉器琢製成這樣一個奇特的形狀呢?

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張廣文認為,在遠古時期,這種對動物的崇拜是很多的,而且這種動物崇拜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圖騰,就是氏族的一種代表,這種動物往往是被神話的,我們看到“紅山文化”玉器裏的這些動物,也是被神話了的。

在“紅山文化”墓葬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隨葬的豬的骨頭,這也正印證了紅山先民對豬的圖騰崇拜。

出於對豬的崇拜,將玉器製作成豬的形象,這樣的解釋似乎順理成章,但是,為什麼豬首後面的身子卻又做成蛇身的形狀呢?

專家推測,玉豬龍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後世所塑造的龍的雛形,2000年後的商代,玉龍的形象更為豐富,但其中圓形玉龍的造型明顯能看到玉豬龍的影子。或許,古老中國對龍的崇拜正是源於遙遠的“紅山文化”。

而在“紅山文化”中,還發現了中國目前出土年代最早、體積最大的龍型玉器,它高26厘米,身體捲曲,猶如字母C的形狀,因此又稱它為C型玉龍。

玉龍使用一塊完整的玉料圓雕而成的,捲曲的身體剛勁有力,而高高飄舉的鬃毛則給人一種強烈的動感。

古人在給玉龍鑽孔時,極好地把握住了它的重心平衡,專家做過實驗,用繩子懸挂玉龍,它的頭尾恰好處在一個水平面上。

和C型玉龍一樣,每件玉豬龍的背部也都有一個穿孔,出土時,它們大多擺放在死者的胸前。而最讓人驚奇的是,在紅山文化近一萬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內,出土的所有玉豬龍,無論從整體的造型到細部的處理,都驚人的一致,這説明在當年的氏族部落內,人們對玉豬龍的製作有著嚴格的規定。

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明認為,他可能專門有一個制玉部落,在專門造這種神玉,根據當時人們能達到社會思維的最佳狀態,來進行加工製作,最後被流通到或者交換到部落裏去。

那麼,這些有著嚴格製作規範的玉豬龍,它的主人是誰呢?它們僅僅是供主人賞玩的裝飾品嗎?

當考古學家綜合考察了“紅山文化”出土的所有玉器後,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幾乎在所有的玉器上,都有不同形制的穿孔,這是為什麼呢?

專家于明認為,為什麼帶穿孔,比如説鳥後面有牛鼻穿,還有勾雲形佩,你把它翻過來都帶牛鼻穿,為什麼,他都是為了縫製在衣服上使用,如果説一個“紅山文化”的玉器沒有孔,或者孔位置打的不對,你就要考慮這件東西的真偽了。

紅山先人把這些玉器縫綴在衣服上,或者係挂在身上,是出於裝飾的目的還是有其它的用途呢?專家經過考證,發現擁有豐富玉器陪葬的墓主人,在當年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他們掌管著部落祭祀的神權,是祭祀中溝通天人的大巫師。

專家于明給我們勾畫了古代先人祭祀時的場景:

一個部落遇到重大的事件的時候,比如説戰爭,比如説農耕,比如説其他的涉及到部落很重要事情的時候 ,他們總要祈求上天,得到上天的回應,他們希望上天給他們做出指示,有可能是部落首領本人兼大巫師,有可能是有專門從事的大巫師,穿上一件法衣,這件法衣外面,就縫綴了很多“紅山文化”的玉器,比如説有弓玉形佩,有小鳥、龜、豬龍等等,然後他開始做法,他要進入一種瘋狂的狀態,要直接和天對話,他就通過身上這些玉器來和天對話,通過他身上的這些玉器傳達給天上,比如説他就問我明天去打這個戰爭,我們能不能贏啊,這個時候他是一種昏迷狀態下的問,這個時候呢,上天通過他身上的這些玉器告訴他,説明天你可以去打或者不能去打,這時候他完全是沒有意識的,他説出很多話,旁邊部落的很多人就聽到這些話,分析出結論,他清醒以後就領著大家拿著各種武器就去戰爭,打勝打敗是另外一回事,是上天決定的。

人們有理由猜測,在那個還沒有進入王權統治的時代,在遠古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神聖的巫師在人們的簇擁下,高高舉起那象徵著上天意志的玉器,祈求著上天能通過這些通靈的神器,把福祉降臨到他們身上。

“紅山文化”的代表玉器還有玉箍型器,是一個上大下小的橢圓形圓筒,對於這種玉器的用途曾有過各種猜測。

有人認為它是套在手臂上的一種裝飾物;有人則認為它是一種實用的器具,是用來舀稻米的。現在有了一種更合乎情理的猜想,由於這些玉箍型器大多出土在死者的頭部上方,而且在玉器底部有兩個小孔,專家認定它應當是束髮的器具,那兩個小孔可能就是用作別髮簪的。

專家于明認為,做法的時候,把它放在腦後,做法晃動頭的時候,它隨著頭而晃動,是這麼一個功能。

勾雲型器也是紅山文化獨有的玉器,它大多出土在死者胸前,背面有穿孔,專家推測,這應當也是縫製在衣服上的一種大型法器。

于明介紹説:大巫師做法的時候呢,他一定要戴一個弓玉形佩,這個弓玉形佩很抽象,經過我個人研究,它象徵著風、象徵著雲,象徵著無窮無盡的天,這個佩一定要佩在身前,然後他主要通過這個佩來通天。

另外,在“紅山文化”中還出土有玉鷹、玉鱉等小玉器,這些玉器對自然界動物的模擬非常神似,而它們的用途無疑也是祭祀中的一種神器。

據專家掌握的數據,目前發掘和傳世的玉琮有300多件,不同的專家對於玉琮的用途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它們的種類竟然多達20 多種。

如果説“紅山文化”中的玉器主人是享有至高權利的巫師,那“良諸文化”裏玉器的主人又是誰呢?如果它們也是傳説中的巫師,兩處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造型為什麼會截然不同?難道它們有著更特殊的寓意?

就在良渚這片區域,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幾千件玉器,它們用複雜的工藝製作而成,按照一定的規則陪葬在墓主人的周圍。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常見的玉器。

這些玉琮雖然高度和大小並不一致,但基本的造型都是內圓外方的柱狀體。它們的製作工藝非常複雜,在當年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古人需要用原始的工藝,經過長年累月的琢磨打鑽才能製作完成。

專家對於玉琮的研究也是經年累月,答案不盡相同。

有的專家認為玉琮是神吃的肉片;而有的專家認為它代表飲食生活中所使用的煙筒;還有的專家認為它的外形是從手鐲演變而來,是手鐲的一種變化物。

另一些專家則把它與生殖崇拜聯絡在一起,古人把男性的生殖崇拜物稱為“祖”,玉琮的中間是空心的,應該是一種盛放生殖崇拜物的套盒。但相反的意見卻認為,玉琮中間的空心恰恰表明它與男性生殖崇拜沒有關係,它是女陰崇拜的代表。

更多的專家傾向於這樣的意見,他們認為,內圓外方的玉琮,應該代表著中國“天圓地方”的觀念,玉琮的內圓代表天,外方代表地,而中間的圓孔表示天與地的溝通,古人這種天圓地方的觀念一直延續到封建王朝的晚期,比如,祭天的天壇是圓形的,而祭地的地壇是方形的。

但是,也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古人雖然有天圓地方的觀念,但是這種觀念是否在5000年前就已經産生了是值得商榷的。

具體到玉琮的實際用途,不同的專家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專家認為,在祭祀時,玉琮的中間會插上一根木棍,它的功能是溝通天地的天地柱。

如果這種猜測是正確的,那麼,在出土玉琮的墓葬中,還同時出土了大量的玉璧,它們與玉琮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絡呢?

專家發現,幾乎所有玉璧的圓孔都與玉琮的圓孔差不多大小,這個細節讓一些專家提出了一個猜想,他們認為在祭祀時,玉琮和玉璧的中間會用一根木棍把它們串聯起來。

一種觀點認為,在祭祀中,玉琮和玉璧應該是聯合起來共同使用的。

也有專家對這種玉琮玉璧聯用的説法不以為然,他們的理由是,在墓葬中玉琮和玉璧的數量很難匹配,有時候玉琮的數量大大超過玉璧,而有的時候情況又恰恰相反,如果是用玉琮和玉璧聯用祭祀,那到底是一個玉琮佩幾塊玉璧,還是一塊玉璧佩幾個玉琮呢?這種推測好像也很難自圓其説。

另外,更重要的證據是,幾乎所有的玉琮都製作的極其精美,而玉璧則要粗糙的多。

專家們眾説紛紜,關於玉琮和玉璧的用途 ,誰也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有一點他們沒有異議,無論這些玉器的具體用法是什麼,但毫無疑問,在當年它們不是實用的器具,而是祭祀儀式中的一種神器。

如果説“良渚文化”的玉器都是祭祀用的神器,那在玉琮表面刻畫的一個像人又像獸的圖案,它的含義又是什麼呢?   

為什麼幾乎在所有的玉琮上都刻有這樣的標記?甚至,這種標記還出現在其它不同種類的玉器上?它是一個氏族部落的標誌?還是有其它的寓意呢?

研究員古方介紹説:玉琮的圖案比頭髮絲還要細,你不知道是怎麼刻出來的,那時候第一沒有金屬工具,第二沒有車床,它那麼細的東西,你用肉眼都很難看清那個紋飾,怎麼做出來的現在不知道,也沒法復原。

通過在攝影機鏡頭下放大的圖像,從整體來看是一個神人騎在一隻怪獸身上。

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神人面部的五官,大小套合的圓圈代表神人的雙眼,圓圈兩側的細線表示眼角,中間是鼻子,下部的方格代表張開的雙唇和牙齒,神人的頭上還戴著一個高大聳立的頭冠,頭冠上的細線代表著五彩的羽毛,神人和獸面之間是它的雙手,肘部彎曲成一個奇特的形狀,十指分開伸向獸頭,獸面的五官也被抽象和誇張處理,最下端是獸的雙爪。

神人獸面像的整體形象就像是一位面目莊嚴的男子,頭戴羽冠騎在一隻巨大的怪獸身上,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如此複雜的圖案,竟然是在幾厘米的範圍內刻畫的。

專家認為,神人應該象徵著巫師,下面的怪獸是一隻巨大的老虎,它的含義是巫師騎著正在疾馳中的老虎,上天週游作法。

在其他出土玉器上,專家還找到了巫師頭戴羽冠的證據。

幾件玉器雖然形狀完全不同,但都被稱作玉冠飾,出土時,它們都擺放在死者的頭部位置。

專家推測,它應該是當年的部落首領佩戴的頭冠,玉冠飾上的圓孔可能就是用來插嵌羽毛的。

在當年,掌握著祭祀神權的巫師通常也是一個部落的軍事首領,而陪葬在墓中的玉鉞則是這種軍事統率權的象徵。

當人們總結“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用途時發現,這一時期的玉器與後世玉器的性質截然不同,它們代表著一個神秘的巫玉時代。

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楊伯達認為,我覺得他任何的軍事行動、生産、狩獵、種植和解決氏族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離不開巫玉神。

人類文化學者這樣推測巫師出現的原因:當生産日益發展,聚集在氏族部落裏的人口越來越多,財富上的不平等出現了,這個時候需要更高程度的凝聚力,而原始宗教可以激勵人們忠於一種共同的事業,大規模的宗教獻祭活動促使了巫師的出現,而掌握神權的巫師,同時也是一個部落的首領,他們也正是後世帝王的前身。

就這樣,當原始的玉器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一個部落的力量被凝聚了起來,他們投身於這種複雜的原始工藝,把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傾注到每一件玉器的製作之中。

當他們在巫師的召喚下一次次走向祭壇,煥發著神秘光芒的玉器就無可阻攔的成就了史前社會最輝煌的一個文明

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明認為,正因為有了玉這個時代,人們在重大事情上很快就會統一思想,這對於當時進行的戰爭、融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歷史走到距今3000多年的時候,史前部落生活的土地進入了一個王權統治的時代。

玉器身上溝通神靈的功能逐漸消隱,取而代之的是一條充滿威嚴的王權之路。

歷時數千年的古代玉器,也從巫玉時代走到了王玉的時代。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