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玉器文化專題之六:《不朽的祈願》(探索發現2006-335)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1日 20:22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紹説:當時人們的理念是,人死後是有靈魂的,靈魂也要隨著人死後進入墓地裏,他們希望人死後仍然能夠享有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待遇,那麼怎麼辦呢,他們就把這種玉器葬在他們的墓裏頭。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盧兆蔭介紹説:漢代以後這2000多年來,人們知道有玉衣有玉匣,但究竟是什麼形狀並不知道。

 

在史籍的記載中,漢代的皇帝和貴族死後要穿上一種特殊的衣服“玉匣”,可以凝聚身體的精氣,使靈魂附著在不朽的軀體上,來世便可得到永生。

北京玉學玉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于明介紹説:當時人們的理念是,人死後是有靈魂的,靈魂也要隨著人死後進入墓地裏,他們希望人死後仍然能夠享有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待遇,那麼怎麼辦呢,他們就把這種玉器葬在他們的墓裏頭。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員盧兆蔭介紹説:漢代以後這2000多年來,人們知道有玉衣有玉匣,但究竟是什麼形狀並不知道。

1968年,一支軍方的工程隊正在一座小山峰上開鑿隧道,這是一座由岩石構築的石山,施工條件異常困難。一天下午,在一陣爆破聲後,工程隊員意外地在隧道裏發現了一個幽深的山洞,這是一座開鑿在山崖裏的豪華墓葬,它的主人是漢代的諸侯王劉勝,就是在這座墓葬中,考古學家第一次看到了歷經2000多年時光的“金縷玉衣”,也就是古人所説的“玉匣”。

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我們慢慢清理上面的堆積以後,就發現了一套保存完好的金縷玉衣,2000多年來不知道玉衣究竟什麼形狀,《史記》《漢書》裏,包括後人作的注,都不知道這個玉衣真正的形狀是什麼樣的,金縷玉衣原來跟人的形狀是一樣的。

製作玉衣的過程非常複雜,先要按人體不同的部位設計出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玉片,經過工藝複雜的十多道工序,然後再用金線把玉片連接起來,做成一件完整的玉衣。

考古人員統計出劉勝的玉衣用了2498塊玉片,大約1100克金絲。

據推算,製作這樣一件玉衣,要花費一個玉工10餘年的工夫,它相當於當時100戶中等人家的全部財産。

盧兆蔭研究員分析説:製造玉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製作過程,根據我們看,可能先有一個人體模型,在人體模型上面畫格,大大小小的方格,根據這些不同模型的方格編號,然後再做玉衣片,做完了以後再把它串在一起。

當年,考古學家整理修復玉衣的時候,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情況:由於玉衣是下葬的時候再給死者穿上的,通常要把一件玉衣按不同的部位分成幾大片,然後覆蓋在死者身上,再用金線穿連起來,由於下葬時很匆忙,居然發生了錯位的現象。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玉衣的前後片是分開的,因為他死了以後,玉又是硬的,不能像穿衣服這樣穿,前片做成肚子的形狀,後面做成臀部的形狀,前片和後片是分開的,放了後片,再放前片,出土時非常奇怪,它前後片放倒了。出土的時候臀部玉片在前面,肚子玉片在後面,我們後來運回北京來修整的,把它恢復過來了。

在劉勝墓的發掘過程中,在相距200米遠的地方,劉勝夫人竇綰的墓葬也被發現了,又是一次驚人的發現:在竇綰墓中竟然也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玉衣。

細看起來,竇綰的玉衣除了尺寸略小之外,它的形狀和組裝方式也與劉勝的玉衣有很大不同。

這件造型獨特的玉衣填補了古代葬玉的一個空白,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女性玉衣。

雖然玉衣寄託了漢代先人最美好的願望,但遺憾的是,它並不能讓屍體走向不朽,考古學家在玉衣裏發現了棗紅色的骨渣和散落的牙齒,古人賦予玉衣的神秘力量終究也還是無法阻隔生命的終結。

漢代盛行厚葬之風,他們認為,人死後依然可以享有生前的生活,因此,在漢代的墓葬中,他們把自己生前的用具悉數搬到了死後的居所裏,他們甚至還在墓中修建起浴室和廁所。

也正是這種“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讓崇尚玉器的漢代先人把葬玉制度發展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

白榮金先生從事文物考古修復工作40多年,他力求使每一件文物都恢復到最初的模樣,他試圖復原一套散亂的玉片,這套玉片出土于河南三門峽市的一個周代諸侯王墓葬中,它的年代比漢代玉衣早,出土的時候,它們散落在死者的頭部位置。

專家推測,它應該是漢代玉衣的前身,是一種聯綴起來覆蓋在死者面部的玉面罩。

復員後的玉面罩酷似一張人臉,精心琢制的玉片覆蓋住人的額頭、眉毛、雙眼、鼻子、嘴巴和耳朵。

每一塊玉片都穿有孔洞,它應該是用來縫製在一件絲織物上的,由於年代久遠,絲織物腐爛後就剩下了這些散落的玉片。

作為玉衣的前身,玉面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成為一種流行的喪葬習俗。在不同考古現場出土了形制大致相同的玉面罩,雖然玉片的造型被琢製成不同的形狀,但它的用途都是覆蓋在死者的面部,以祈求屍身不朽,而直到漢代,在一些無法陪葬玉衣的貴族墓葬中,還有用玉面罩來替代的。

當考古學家把不同時期出土的葬玉綜合比較之後,他們驚奇地發現,其實,早在8000年前古人就已經有了這種特殊的玉葬俗。

位於內蒙古赤峰市的興隆洼遺址,考古學家把這裡認定為中國玉器最早的文化遺存,正是在這裡,專家發現了出土年代最早的葬玉。

一件圓弧形的玉,嵌在死者的眼中,這個發現出人意外,專家斷定,在死者面部放置玉片的習俗或許早在80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古人認為,玉器是大自然饋贈的寶物,它凝結了天地的精華,把玉片覆蓋在人體的不同部位便可以追求死後的屍身不朽。

在文獻的記載中,古人甚至説要將玉片像魚鱗一樣遍佈人的全身,這樣,人體的每一個部位都能在玉器的保護下走向永生。

這種説法或許正是漢代先人製作玉衣的初衷,也正是基於這種追求不朽的祈願,漢代玉衣盛行一時。

在滿城漢墓出土玉衣之後,在歷年的考古發現中,漢代玉衣相繼出土: 1973年,河北定縣出土了一件金縷玉衣。1983年,廣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一套用絲線穿聯的玉衣。1994年,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了兩套金縷玉衣。

在當年,隨葬玉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沒有朝廷的許可,即使地位很高的官員,也無法享用這個特權。

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有一個宦官的父親穿了玉衣殉葬,被人家告發了,結果墓都被挖出來,屍就得重新斬首,那是堅決不允許的。

古代葬玉的習俗發展到漢代,演變成一種等級森嚴的制度,當時,在中央甚至設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統一負責玉衣等喪葬物品的製作。

隨著玉文化的興盛和生死觀念的變化,各種除了玉衣之外的葬玉形式成為了一種盛行的風氣。

有一套小玉器,有個專門的稱謂“九竅塞”。

古人認為,人體有九個部位可以與天地的精華交融,人死後,為了防止體內的精氣外溢,便需要用九種玉器堵住這些出口,這就是九竅塞的來歷。

在河北滿城劉勝墓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九竅塞,包括成對的眼塞、耳塞、鼻塞,另外還有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罩盒,一共是9件。

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就是有洞的地方必須用玉,不是蓋起來就是塞住了,當然這個都是傳説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但是漢代人確實有一個觀念,説玉能保護屍體不朽。

在九竅塞中,最特別的是生殖器罩盒。

專家推測,它的形制來源於古代的一種神器——玉琮。古人認為,內圓外方的玉琮可以溝通天地的神靈,給人們帶來福祉。但奇怪的是,到漢代,文獻中再也沒有任何關於玉琮的記載。有學者推測,漢代之後,玉琮可能演變成了其他的形制,而生殖器罩盒或許就是其中的一種。

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劉勝墓裏蓋生殖器的罩,就是用前代遺留下來的玉琮改制的,它把玉琮四個方形的角給磨圓,但還能看出來有痕跡,上面加一個玉片做蓋,把它連上一個蓋,這樣子就變成個盒子了,可見它利用玉琮來做生殖器的蓋。

在劉勝夫人竇綰的墓葬中,也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九竅塞。而竇綰的生殖器塞則被做成了另一種古代玉禮器——玉圭的形狀。

尖頭長條形的玉圭被認為象徵著春天萬物的萌發,竇綰的生殖器塞做成這種形制是否帶有女性的象徵,還是僅僅只是一種巧合,後人已經不得而知了。

在劉勝墓中,還出土了一套放在死者手中的玉器,這是另一種由來已久的葬玉習俗,古人將這種玉器稱為“玉握”。

玉握在漢代之前形制單一,通常是一種圓柱型,而發展到東漢,玉握則固定成了一種玉豬的形狀。

豬在古代是財富的象徵,死者手中放置一對豬型的玉握,或許是為了死後依然能保有生前的財富。

另一種放在死者口中叫“口含”的葬玉,在漢代也非常盛行。

在新石器時代,古人在死者口中放上糧食、貝殼、玉石等物品,祈求死者在死後的世界裏依然能像生前一樣享用美食和寶物,這是早期的葬俗。

到商代,無法用玉器陪葬的普通平民,便把象徵財富的貝殼含在口中,祈求死後能夠擁有財富。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志達介紹説:比如説一般的小墓裏面,我們説的自由民的墓裏,口裏面經常含一個貝,有的是腳下面放兩個貝。

戰國時期,玉做的口含大量出現,在曾侯乙墓葬中,出土了20多件口含,他們被雕成各種動物造型,最特別的是這些口含每件只有蠶豆般大小。

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像西漢初期的口含形狀就很多,但是西漢中期以後,主要用蟬,就是知了。

在古人的世界裏,蟬蟲喝雨露為生,天性高潔,同時蟬是從硬殼中蛻變復生的,而這正暗合了古人祈求死後復生的願望。

放在死者口中的玉蟬琢制的極其精美,突起的眼睛,背部的翅膀都被刻畫的簡潔凝練而又栩栩如生。

玉蟬一般長6厘米,寬3厘米,它的大小正好可以覆蓋在死者的舌面上。

在古代葬玉中,還流行一種玉枕頭。

有的玉枕用一塊完整的玉石雕制而成,有的則鑲嵌在其它的材質上。劉勝墓出土的一個鑲玉銅枕,工藝極為複雜,枕頭兩端用兩個高昂的龍頭做裝飾,四週鑲嵌鏤空的玉片。出土時,玉枕就放在玉衣的頭部下方,玉枕的中間是空心的,裏面還放著花椒,可能是用於散香驅邪的。

這件玉枕不僅反映了當時獨特的葬玉制度,而且也是漢代高超工藝的代表。

同樣是漢代,在廣州南越王墓中,墓主人死後的枕頭是用一袋珍珠做成的,天然形成的珍珠,在古人看來也有著和玉器一樣的神性,它們也同樣在保祐著墓主人的屍身不朽。

在對古代葬玉制度的研究中,當年的考古隊員曾遇到過一個難題:在出土竇綰玉衣的位置,考古隊員發現了大量形制不同的玉片。

玉片有的長方形,有的菱形,總數超過200多片。

它們的用途會是什麼呢?

這些散亂的玉片都被完整的復原到了竇綰的漆棺上,漆棺的表面裝飾有26塊圓形的玉璧,而更多的玉片則被鑲嵌在漆棺的內壁上。

古人把漆棺表面的這種青綠色玉璧稱為玄璧,它不僅能保證死者的屍身不朽,同時還能使死者的靈魂升天。

同樣在漢代,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型帛畫中,古人描繪了一個從地獄到人間和天堂的景象,而阻隔地獄和人間的正是這樣一件玄璧。

可以讓靈魂出入的玄璧,不僅被鑲嵌在墓棺上,它還被用作葬玉,在廣州南越王墓中死者的身上擺放了12件玄璧,而背部則墊了8塊玄璧。

盧兆蔭研究員介紹説:胸部也鋪了玉璧,背部也墊了玉璧,玉璧我們認為漢代它的功用比較多,除了祭祀禮儀用玉的璧以外,璧也屬於葬玉的一部分。

漢代不同的葬玉,不僅數量驚人,而且種類竟多達數十種,正是對生命不朽的嚮往,讓漢代葬玉制度的繁雜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在當年,甚至還出現了通體都由玉片裝飾的玉棺。一件奢侈而豪華的玉棺出土在江蘇徐州的獅子山楚王墓中,玉棺長2.8米,高度和寬度各1米,耗費了不同形制的玉片多達2000多枚。

為什麼漢代會出現如此奢華的葬玉制度呢?盧兆蔭研究員認為,應該有這麼幾種原因,一種就是漢代人繼承了儒家貴玉的思想,就是崇拜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漢代人認為玉能夠保護屍體不朽,這個在《漢書》裏面可以看出來,漢代人有這個觀念,再一個跟道家的思想也有關係,認為人死了以後靈魂升天,因此漢代的葬玉就特別發達。

漢代先人祈求生命不朽的願望還表現在其他的器物上。

一件精緻的玉器有著特殊的用途,今天的學者稱它為“承露杯”,據説是漢代先人用來承接露水的。

古人認為,人間的露水是神仙施降的,飲甘露則可以不朽,而古籍中就曾記載,漢武帝曾經專門搭建了一座高臺,上面安放承露杯,用來承接雲霧中的露水。

到了清代,酷愛玉器的乾隆皇帝還根據這段歷史的記載,專門修建了一座承露臺,在今天北京的北海公園裏,它已成了一個著名的遊覽景點。

秦漢時期,上層貴族盛行服藥求仙的風尚,因此也有專家據此推測,這件承露杯也可能是用來服用丹藥的特殊用具,因為在同一座墓葬中,還出土了一些煉製丹藥的五彩藥石。

有趣的是,就在漢代之前的秦代都城阿房宮遺址,還出土了一件與南越王承露杯極為相似的玉杯,專家關於玉杯用途的各種猜測並非僅僅只是一種猜想而已。

據史籍記載,在漢代不僅流行服用仙丹,有的貴族還推崇服用玉屑,也就是用玉碾成的粉末,他們認為,將玉屑加在幹露中飲用,使最好的求仙升天之道。

盧兆蔭研究員認為,因為漢代道教的煉丹,丹裏面許多是礦物質的,所以玉也是礦物質的一種,所以可能跟煉丹的觀唸有關係。

東漢末年,各地的豪強開始競相爭霸,一時間,戰亂頻繁,烽煙四起,在戰爭的硝煙中,漢代延續400年的厚葬之風逐漸衰落了。

一座墓葬的主人是三國時期的一代名將朱然,他的聲望在當年幾乎與關羽齊名,但是與漢代貴族的墓葬相比,朱然墓簡陋得猶如一處平民墓地,也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消退了,葬玉制度也越發的趨於了簡化。

考古發現年代最晚的一件玉衣隸屬於東漢末年,它的主人是曹操的一位先祖,這之後,漢代玉衣的身影不再出現。

在文獻記載中,就在曹操下令禁止厚葬之後17年,也就是公元222年,曹操的兒子曹丕昭示天下,廢除玉衣制度,至此,風行漢代400年的葬玉制度真正成為了一段歷史。

1400年後,用於喪葬的玉器再次出現在一位明代皇帝的陵墓中,這位傳奇的萬曆皇帝給後人留下了為數不多的幾十塊葬玉,它們散落在棺槨的四週,淩亂而簡陋,這是考古發現中關於古代葬玉的最後一次面世。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