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年板聲(第四集)(探索發現2007-052)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08:49 來源:CCTV.com

 

 

1978年,曾被打成右派的相聲演員馬三立重新登上了闊別八年的舞臺。

這是馬三立重登舞臺後的第一段相聲,而為他捧哏的就是被稱為一代快板大師的王鳳山。

1992年,王鳳山去世。舞臺上的馬三立身邊再沒有站過任何一個人,他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向自己晚年的相聲搭檔表達著最深沉的懷念。

1915年,王鳳山出生在北京朝陽門外的一個落魄的旗人家庭,他的父母給他取名二有,或許是希望他在這個充滿著災難和饑餓的年代裏能有吃有喝。

鄭文昆:“他父親因為給地主趕馬車把腿壓斷了,失去了生活能力,在家裏邊賣耳挖勺,自己加工自己賣,他就跟他媽媽到馬路上去縫窮,到熱鬧地方去縫窮。什麼叫縫窮呢?舊社會光棍漢特別多,在外邊出來打工的做事的,衣服破了扣子掉了,沒人給縫,這個人負責給縫。縫完之後給很少很少的錢。”

王鳳山七歲時,認識了一個叫霍三的乞丐。霍三打著竹板在商鋪門口賣唱,無論到了哪種商鋪,都有一套唱詞,掌櫃的高興了,就能夠得到幾個小錢。

和霍三認識後,王鳳山就迷戀上了霍三手中的竹板和那一套套隨機應變、風趣幽默的的唱詞,他跟著霍三走了一條街又一條街,終於跑回家向父親提出要跟著霍三學藝,卻遭到了家裏人的堅決反對。

鄭文昆:“因為他家裏邊認為他是旗人,認為要飯的不是旗人幹的事,我們可以憑我們自己的能力體力去吃飯,或者做買賣都可以,那不成要飯的了嗎。所以作為他來講看不起這一行,另外我師傅是獨生子,他老磨來磨去呢,家裏確實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他父親正好是做耳挖勺的,家裏有竹子,按照他的要求就給他做了一副板。”

從此王鳳山便開始跟著霍三學習打板兒,走街串巷地靠乞討為生。

鄭文昆:“跟霍三的時候就打竹板了,這個竹板就是像我手上拿的這個板,這個叫七塊板,當然不那麼精緻。當初我師傅跟我説這個,説這個霍三唱的特別好聽。我問過他你跟誰學的,他説我跟我爸爸學的,我爸爸一輩子什麼都不會,就會唱數來寶。到底是誰不知道。留下一個謎,不知道。”

1932年,已經16歲的王鳳山和其他兩個夥伴來到了天橋。

此時的北京天橋,仍是聞名全國的曲藝大市場,它的演出場所,主要集中在位於天橋西南的公平市場、三角市場一帶。據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期的統計,各類曲藝演出場地有二十余處。

天橋的曲藝演出,最初都是明地,所謂“明地”,就是在集市、廟會、街頭等處的露天場地上的演出,分為“畫鍋”、撂地、大棚三種形式。

到了清代末葉,北京逐漸出現了一批書茶館,書茶館是茶館的一種,聽眾可以一邊聽書一邊喝茶,所以又被稱作書館。從此,一些技藝高超的曲藝藝人開始進入室內演出。

王鳳山和兩個小兄弟到了天橋,三個只會唱些朝街詞的小乞丐為了能要到更多的錢,也學著別的藝人樣子,找塊空地畫上個圈,也就是行內説的“畫鍋”,就開始唱了起來。

鄭文昆:“沒想到到了天橋唱的不少,不賺錢,甭説不賺錢,賺了錢也拿不走。為什麼?當時這觀眾人家不聽,説你們這都是要飯的玩意兒。竹板打進街來,一街兩巷好買賣。竹板打邁大步,眼前來到棺材鋪,這個説句行內話虧不下來,人家不給錢,這事當時對我師傅刺激很大。”

第二天,王鳳山再次懷揣著竹板來到了天橋,但他根本沒有把竹板掏出來的勇氣。很快他被一個同樣是唱數來寶的藝人所吸引。

鄭文昆:“天橋有一個茶館,在天橋的西上部有一個茶館,茶館門前有一棵大槐樹,根深葉茂,樹葉長的也非常旺,一個大天然的涼棚,在我師傅有工夫呢,在天橋轉遊,聽到裏邊有人打牛胯骨在唱數來寶。當然這應該是我師傅第一次聽到在唱。然後我師傅過去一看,連打帶唱,唱的是什麼呢?唱的是武老二,武松傳,唱的是武松打店,聽完之後就把他給迷住了。”

1/3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