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收藏歲月——第五集:影像年華(探索發現2006-303)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20日 15:39 來源:CCTV.com

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不像文化中心北京、上海那樣喧鬧繁華,卻一樣沉澱著歷史的厚重。家住青島市大學路的收藏愛好者江祖龍,他的藏品見證了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過程。從少年時代起,他就把用過的電影票,在背面寫上影片名,然後夾在書本中。這些小小的紙片,記載著一幕幕往事,也記載著歲月的痕跡。

這是一張1949年的老照片,排隊看電影,是幾十年前中國人娛樂生活的縮影。這張定格的畫面記錄了這種開端,也記錄了中國電影史的艱難起步。

1946年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在黑龍江興山正式宣佈成立,這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第一個大型電影製片廠,它是在接管日本人“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會”的基礎上建立的。

建廠之初,為了適應解放戰爭的需要,東北電影製片廠按照中共東北局宣傳部的要求確立了以生産新聞紀錄片為主的方針。那時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紀錄片《民主東北》。

隨著全中國解放的日益臨近,東北電影製片廠也開始嘗試拍攝其他電影片種。1948年夏天,35歲的導演王濱開始籌拍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這是一部反映東北的鐵路工廠工人們為支援解放戰爭,克服困難搶修松花江鐵橋的影片。此時,遼沈戰役已經結束,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佔領了東北全境。許多在前線的文藝兵被抽調到東影廠,剛從延安來到東北的年輕演員陳強、于洋等進入了攝製組。

為了讓銀幕上的工人形象真實可信,導演王濱讓演員到工廠體驗生活,觀察工人的言行,和工人打成一片。在影片中飾演青年工人的于洋當時穿著一件軍裝,導演就讓他和工人調換著穿,工人的衣服裏有虱子,于洋就用火烤死再穿。

當時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正是初創時期,條件特別艱苦,拍電影的膠片很少,僅有的一點也是再生的。所謂再生膠片就是舊膠片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去掉上面的畫面再涂上新的感光藥液。為了不浪費膠片,導演王濱就在開拍前給大家“講電影”,像上課一樣,墻上挂著黑板,每一個人物、每一場戲,攝錄美服化道甚至效果都講到了。

就這樣,為了節約膠片,一個意外的救火場面被記錄下來,并剪輯進了電影裏。經過攝製組全體人員一年多的艱苦努力,1949年4月,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終於誕生了。那時,解放戰爭還在進行當中,這部電影就跟著解放軍走,解放一個城市就在一個城市放映,放一處就在一處引起強烈反響。

電影《橋》在剛剛解放的南京首映時,23個單位的職工代表二千多人上街舉行盛大的遊行,慶祝工人“有了自己的電影”。5個月後,新中國成立了。

建設新中國的電影事業,是一項沉重的使命和艱巨的工作。

1949年7月2日,一個個衣著樸素的身影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中華全國文藝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兩支文藝大軍在這裡會師,周恩來向大家表示敬意。他説:“你們都是人民所需要的人,你們是人民的文學家、人民的藝術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學藝術工作者的組織者,在這裡大家共同規劃人民電影的宏偉藍圖”。多年的艱辛、長期的戰鬥,終於迎來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在1949年,河南省全境只有四家電影院。對於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而言,去電影院看一場電影還是一種奢侈的夢想,然而在新中國電影史上,1949年卻是事業奠基的一年,電影不再像從前那樣只能在中心城市的電影院裏才能看到,此時五萬支電影放映隊活躍在中國的廣大城鄉。這種熟悉的場景在農村的許多角落都能夠見到。

剛剛獲得獨立的中國煥發了勃勃生機,百業待興,生動的現實使電影工作者大為觸動,大批謳歌新社會新氣象的影片被搬上銀幕,這些影片雖然談不上高超的藝術技巧,但情感樸實,真實的反映了五十年代中國人的嶄新面貌。

1/3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