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紅旗飄飄--長征文學風采
第三集 《惟我英勇紅軍》(探索發現2006-293)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6日 10:05 來源:CCTV.com

1935年1月19日,中央紅軍兵分三路,由遵義向川黔邊境的土城、赤水挺進,相機從四川瀘州與宜賓之間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軍中的作家成倣吾,此時心情並不輕鬆。

蔣介石調集重兵佈防川黔邊境、封鎖長江,同時指派中央、川、滇、湘、桂、黔國民黨軍和地方保安團數倍于我的敵軍圍堵,企圖將我軍“圍剿”在川滇黔接壤的這塊狹小地區。

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軍委領導的指揮下,果斷改變進軍路線毅然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1935年1月29日西渡赤水,進軍雲南扎西。2月18日至21日又二渡赤水,重入貴州,奇襲婁山關。

婁山關,是由北向南、通向遵義的關口。紅軍部隊兼程疾進。國民黨殘敵退守婁山關東側,妄圖憑險頑抗。紅軍以正面攻擊、兩翼包圍的迂迴戰術,猛打猛攻奪取勝利。

這時已近黃昏,中央紅軍在夕陽映照下,迅速通過婁山關再戰遵義,取得中央紅軍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雄關、蒼山、殘陽、勝利中的紅軍……毛澤東沉浸在如畫的情景中,勒馬吟詩,記述了這場攻克險關的戰鬥:

《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幅速寫畫創作于遵義城一座教堂當時的現場,畫中正在進行的是對俘虜的政治教育。時間是開飯之前。畫的作者是黃鎮。

紅軍二進遵義城後,國民黨軍的俘虜紛紛要求參加紅軍。一個新的稱謂叫“新同志”,便是特指當時被俘虜後參加紅軍的戰士。僅是在這個地方,參加紅軍的窮苦人和投誠戰士就有三千多人。

蔣介石敗仗之後,又調整部署,指揮多路敵軍向遵義合圍。紅軍必須迅速跳出包圍圈,再次轉兵西進,3月16日部隊從茅臺三渡赤水,重入川南。

蔣介石以為紅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動重兵圍堵。紅軍突然又揮師東進,折返貴州,于1935年3月21日,四渡赤水,接著調頭向南,直抵烏江北岸,發動了再次南渡烏江的戰役。

這是畫在木板上的標語漫畫。畫上一座尖山,一位紅軍把一桿寫有“運動戰”字樣的旗幟插在山頂,旁邊寫著“把紅軍運動戰的特長最高地發揚起來!”

至今在川南黔北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詞:“白軍好像一條狗,紅軍牽著到處走。白軍好像一頭牛,紅軍牽著到處遊”

“腳踩黔軍牽川軍,能打善戰是紅軍,拖垮累死中央軍,最後勝利屬我們!”

主力紅軍南渡烏江後,擺出佯攻貴陽之勢,使坐鎮貴陽的蔣介石驚惶失措,令滇軍孫渡率部緊急增援貴陽,出現了毛澤東所預料的“只要能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的有利局面。於是紅軍出其不意地以日行120里的速度向敵人兵力空虛的雲南急進。

中央紅軍雖然在遵義縣境內活動的時間不長,但在遵義縣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紅軍走了,處在國民黨白色恐怖中的老百姓懷念紅軍,他們利用民間花燈的形式,編唱歌詞,訴説心裏的嚮往。

“正月裏,正月正,紅軍打到遵義城;貴州有個土軍閥,嚇掉三魂少二魂!二月裏,是花朝,貴州紅旗到處飄;處處幹人都歡笑,地主土豪哇哇叫!”

有一位侗族兄弟叫楊和鈞,貴州錦屏縣婆洞人。紅軍長征來到他的家鄉,把革命的種子也播撒在他的心田。紅軍離開後,他秘密將負傷掉隊的紅軍王連長救護回家,並結為兄弟。由於叛徒出賣,王連長被敵人殺害。楊和鈞痛不欲生,在深夜將王連長埋在了山崗上,並寫詩表達深深的懷念:

“途經此處萍水逢,三日桃園結弟兄;有朝革命成功日,光榮簿上有你功。”

如今已95歲高齡的王定國,當年是紅四方面軍前進劇社的成員,長征時期的許多往事在老人心中已漸漸模糊,可是這些歌卻依然難以忘懷。她説,能記起來的詞就寫下來,讓人們知道在那個年代,曾經有過這樣的歌謠:

金沙江流水響叮噹

常勝的紅軍來渡江

不怕水深河流急

更不怕山高路又長

我們真頑強

這是中央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奔襲金沙江皎平渡途中唱的一首歌。作者彭加倫是紅軍中的宣傳鼓動專家。他一路上創作的充滿必勝激情的歌在中央紅軍中廣為傳唱。

1935年5月4日至9日,中央紅軍北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優勢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這一勝利是在改換了中央軍事領導之後取得的,充分顯示了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

這個地方叫做冕寧。在這裡,中國工農紅軍以總司令朱德的名義,頒發了一個《中國工農紅軍佈告》。

“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今已來到川西,尊重彝人風俗。軍紀十分嚴明,不動一絲一粟;糧食公平購買,價錢交付十足。凡我彝人群眾,切莫懷疑畏縮;趕快團結起來,共把軍閥驅逐。”

紅軍長征經過四川涼山彝區時,為使彝族人民了解黨對少數民族的政策,爭取時間,順利通過彝族區,當時在總政治部宣傳部擔任宣傳幹事的陸定一,運用六言韻文,起草了這份佈告。

1950年的春天,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冕寧部隊收到一份特殊的捐獻文物。一麵粉紅暗花綢料的旗幟。旗上綴黑布剪成的五角星和鐮刀斧頭,上書:“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捐獻人稱,這面旗幟是劉伯承在長征途中授予彝族首領小葉丹的。捐獻人一是小葉丹的夫人,一是小葉丹的胞弟果基尼丕。

1935年5月21日,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的先遣部隊抵達大涼山彝族地區,為了紅軍主力順利通過,毛主席指示要與彝族兄弟結盟。劉伯承毅然擔當這一結盟的主角。5月22日,在位於冕寧縣城以北20多公里的彝海湖畔,劉伯承和彝族果基首領小葉丹,按照彝族習俗,同飲雞血酒,對天盟誓,結為兄弟。

“瀘沽的鐵苗多又多,

不及紅軍的隊伍多。

瀘沽的河水深又深,

不及劉司令的情誼深。

劉司令幫助成立彝民支隊呵,

沽基支隊的隊旗像一團火,

火越燒越大,

燒得國民黨無處躲……(聲音漸弱)

在果基小葉丹的大力協助下,紅軍沿途所過之處,都受到了彝族群眾的鼎力相助。紅軍順利通過了彝區,直抵安順場,為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數萬太平軍南征,在大渡河安順場遭到了清軍圍堵,激戰一天一夜,最後全軍覆沒,鮮血染紅了大渡河。1935年5月蔣介石要在大渡河安順場再次佈下“天羅地網”,夢想紅軍也將重演石達開的兵敗一幕。

紅軍的17位勇士組成突擊隊,在炮火的支援和掩護下,冒死強渡大渡河,打得敵人血肉橫飛,狼狽逃竄,而後續紅軍以勇不可擋,摧枯拉朽之勢,迅即使敵營全線崩潰,強渡取得成功。親歷長征的李一氓,將一幕幕英雄壯舉凝化為永遠的詩句。

“十七人飛十七槳,

一船烽火浪滔滔。

輸他大渡稱天塹,

又見紅軍過鐵橋。”

大渡河水急船少,紅軍大部隊難以在短時間內過河,後邊還有大批國民黨軍隊正窮追不捨。中革軍委決定紅軍主力奪下瀘定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第一座穩固的大鐵索橋。以鐵構件為主,13根鐵索由12164鐵制扣環連結而成。當紅軍到達瀘定橋時,敵人已把橋上的木板拆掉了,只剩下13條光溜溜的鐵索。

這是黃鎮在征途中畫的速寫畫《瀘定橋》。畫作再現著危情和英勇。

“瀘定橋,

空無板;

紅色戰士英雄膽,

攀緣鐵索破天險!“

在長征中一直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的魏傳統,雖然身在紅四方面軍,沒有親歷這場飛奪瀘定橋的戰鬥,但與一方面軍會師後,聽到這鼓舞人心的戰鬥,便用詩追述了飛奪瀘定橋的奇跡。

1/2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