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紅旗飄飄--長征文學風采
第六集 《萬水千山齊歌唱》(探索發現2006-296)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6日 09:45 來源:CCTV.com

1954年8月的一個盛夏之夜,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話劇團編排的話劇《萬水千山》在北京公演了。

在座無虛席的劇場裏,座位中有一位年近四十的中年人,不動聲色地聽著周圍觀眾對這部戲的議論。他,就是話劇《萬水千山》的編劇、軍旅作家陳其通。

陳其通是親身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長征勝利,他就萌發了日後在舞臺上再現長征史詩的強烈願望,戰爭歲月戎馬倥傯之中,雖然不懈構思,卻一直未能如願。

終於,全國解放了。和平安定的環境給了陳其通從容創作完整大戲的條件。

這臺話劇後來又由原班人馬出演,拍成了電影故事片。今天的人們可以從電影《萬水千山》想象當年話劇的概貌。

《萬水千山》通過對紅一方面軍一個營的戰鬥生活的描寫,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劇中人李有國的一句臺詞是體現全劇主題的警句,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把活馬送給黨中央,讓革命騎著馬前進!”

《萬水千山》上演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廣泛好評。毛澤東觀看了這出話劇後,想到更深遠的問題。

新中國誕生前夕,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會上説:“奪取全國的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正由於此,更要用紅軍長征的精神鼓舞新中國的建設者們,激勵他們在新生活中為實現遠大的共産主義理想而艱苦奮鬥,鼓起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勇氣!

用文學藝術的方式弘揚長征精神,努力追隨紅軍長征的足跡,新中國的作家們開始了重走長征路和創作長征題材作品的行動。

1953年秋天,24歲的王願堅剛剛開始文學創作。一次到福建採訪,他在沿途的老根據地聽到了很多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蘇區的紅軍堅持遊擊戰的故事。這些故事給了王願堅巨大的震動,對長征故事難以抑制的渴求,促使他接下來獨自走訪了許多老根據地,搜尋當年紅軍的故事。講述這些故事的人,有身經百戰的老戰士,有出生入死的老交通員,也有普通的農村婦女……

王願堅結合自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的戰鬥經歷,捕捉與紅軍相似的生活感受和體會,很快,他寫出了第一篇小説《黨費》。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接連創作出以紅軍、蘇區和長征為題材的短篇小説,使他成為上世紀五十年代較早用短篇小説反映長征的作家。

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的王願堅小説《七根火柴》,寫的是紅軍長征過草地時,一位戰士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保護好七根火柴,把火的溫暖和光明獻給其他戰友的感人故事。

王願堅作品中的主人公以短暫而美麗的生命,劃亮了沉寂的歷史的夜空。

1955年,一個和王願堅同樣滿懷激情的年輕人,也踏上了長征路。

時年30歲的總政文化部部長秘書李瑛,一天接到一項特別的任務,陪同兩位波蘭部隊作家,走訪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道路。李瑛激動的心情難以抑制,他知道,這次的採訪對於一個作家來説是多麼好的機會啊。

1955年春,李瑛和波蘭作家一行從北京出發,沿中央紅軍長征路線,邊走邊採訪。

這次重走長征路,是十分艱苦的,也是非常及時的。很多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當時還是五十來歲的壯年,回想起當年的戰鬥征程,他們的記憶還是那麼清晰。

重走長征路,激發了李瑛的創作靈感,在完成陪同任務的同時,他滿懷激情地創作了一批長征詩歌,收錄在他的詩集《早晨》中。其中一首《從草地望雪山》寫道:“當篝火熄滅化作灰燼,紅軍的隊伍走出了草原。他們最後一眼望望山頂,心裏懷著多麼驕傲的情感。”詩寫得平白、凝練,在親切、自然的語句中蘊含著雋永的音韻。

1957年1月31日是農曆雞年的春節。北京的報刊亭處處排著長隊,人們在爭相購買著一本刊物。這本在當月25日出版的毛邊裝幀的刊物,就是創刊號的《詩刊》。上面刊登著毛澤東創作並親自審訂的十八首詩詞和他給《詩刊》主編臧克家等一封關於詩歌的信。

這一番特殊的景象為喜慶的佳節,平添了一段文學史上的佳話,也成為當時新中國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這十八首毛澤東的詩詞中,有十首寫于紅軍蘇區創建和長征時期。創刊號《詩刊》發表毛澤東詩詞,在中國乃至世界,掀起了毛澤東詩詞熱,也掀起了紅軍和長征熱。

詩人在這發表的十八首詩中,有一首新作: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撫今追昔,詩人感慨歷史滄桑,欣喜的是“換了人間”。

此後,《毛澤東詩詞選》、《朱德詩選》、《陳毅詩歌選》等相繼出版。伴隨紅軍與詩歌、長征與詩歌的創作和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們驚異地發現,在那極端艱苦的鬥爭歲月,在那血火錘煉的長征途中,竟然會有讀不盡的令人激動的好詩!

與作家們熱情投入長征題材小説、詩歌創作的同時,長征親歷者們關於長征事跡的回憶錄也如雨後春筍,大量涌現。

195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週年,解放軍總政治部開展了規模浩大的徵文活動。當時的總政治部主任是羅榮桓元帥。具體抓這項工作的是副主任肖華將軍。

戎馬一生的開國將帥們對徵文活動傾注了極大的熱情。朱德元帥親筆寫下了開篇的序言;彭德懷元帥親自審閱了8篇有關的文稿,做了細緻的修改;劉伯承元帥寫的《回顧長征》一文高屋建瓴、言簡意賅;羅榮桓元帥在外出開會時,帶上了徵文編輯部的同志,在旅途中詳細介紹解放軍戰鬥歷程。其他元帥有的提供了自己寫的回憶錄,有的親自出面組織稿件。

徵稿數量多達上萬篇,編輯部選編了一部分,給各個報刊發表,有1200多篇。從1958年開始,編輯部工作進入了編書的階段。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共編輯了10集。叢書取名為《星火燎原》,毛主席特地為叢書題寫了書名。

《星火燎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套戰爭回憶錄,其中的第三集是長征專輯,一共有78篇文章,由72個作者寫作。

長征的隊伍中,炊事班的負重是最大的。除了戰士自己背的糧食以外,他們要背連隊的糧食,還要背炊具。他們走的路比一般戰士多,要提前去準備燒水、做飯,等部隊走了之後,他們要收拾炊具,然後再追趕部隊。所以他們睡眠少,體力負擔相對比較大。《星火燎原》第三集有一篇是專寫炊事班的,題目是《九個炊事員》。

一個連隊的炊事班經過長征之後,這九個炊事員一個一個地倒下了,等到達陜北的時候,炊事班已經沒有了。炊事班有一個標誌,就是炊事員要背一口銅鍋,這個人倒下之後,就換到另一個人身上。

1/2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