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徽商 之二《徽駱駝》(探索發現2006-222)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5日 09:54 來源:CCTV.com

萬曆年間,《歙志》記載,徽商經商的方式共有五種,“走販”排在了第一位,囤積、開張、質劑、回易,徽商是最精於此道的一群商人。

在過去的年代,中原望族遷徙進入徽州的道路十分艱難。

就陸路而言,“惟萬山環繞,交通不便。大鄣、昱嶺雄其東;浙嶺、五嶺峻其西;大鳙、白際互其南;黃山、武亭險其北。路皆鳥道,鑿險縋幽”。

崇山峻嶺的包圍,造成了徽州自成一體、與世隔斷的局面。在萬山環繞中奔流而出的新安江,因此就成了通往江浙沿海的黃金水道。

山高水迅,石險浪激,在古老的新安江邊上,至今還留有許多水碼頭,比如漁亭,比如萬安,比如漁梁等等,這些都是明清年間徽商出沒次數最多的村落或碼頭。

漁梁位於歙縣古城之南,是古徽州著名的滾石壩,處練江下游。漁梁因其近城近水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商埠碼頭為主形成了沿江順水的漁梁街。漁梁街蜿蜒彎曲,街面鋪以鵝卵石,俗稱“魚鱗街”,以木板房為主的房屋分佈于街道兩側,商店字號、招牌遺跡現在依然依稀可辨。舊時漁梁“樑上水過,有如平崖瀑布”,船隻航行不能通過,上下游互運的商品貨物,必須在漁梁運轉才能達到目的地。壩下的龍船塢,徽商鼎盛時期曾停靠300余艘船隻,檣桅如林,商賈如雲,可謂盛極一時。

“一自漁梁壩,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縣,茶園六十有;九十嚴州府,釣臺桐廬守;潼梓關富陽,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

這首徽州商人自己創作的《路程歌》,描繪的就是商人從漁梁出發,沿新安江順流而下至杭州的路線圖。在歷史上,徽州商人一次次地從這裡別離家鄉,一次次地在這裡棄舟登岸,衣錦還鄉。

從徽州商幫形成之日始,鹽業、典當業、茶葉、木材等就是徽州商人熱衷於經營的四大行業。其中,居“龍頭”地位者,當首推鹽業。就歙縣而言,“歙之巨業,鹽商而外,惟茶北達燕京,南極廣粵,獲利頗賒”,茶葉是鹽業之外的第二大經營行業;而婺源尤其注重木業,休寧商人則多從事典當業。

徽州人四海為家,足跡遍佈全國,他們向東去便進入了浙江;向東北則達江蘇;北上則奔波于長江沿岸;西向則去了江西……

在現代交通沒有形成之前,河流不僅是古代經濟的大通道,也是古代文明的大通道。尤其是南宋偏安杭州以後,“直把杭州作汴州”,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江南的經濟開始活躍起來。

徽州地處江南,山區盛産杉木,每當冬季來臨,徽商便組織徽民入山伐木,待至梅雨季節河水漲泛的時候,便利用水力運載出山,或由新安江運至杭州,然後轉銷各地,或由青弋江流入長江,至蕪湖、南京等地,或由閶江流入鄱陽湖,進入江西境內。明清時期,這种經營方式雖然繼續進行,但由於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徽州所産的木材已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於是習于經營木材貿易的徽人便遠赴江西、湖廣、四川開拓新的貨源,擴大木材販運活動。

在這种經營活動中,以徽州婺源人最為活躍。他們以南京的上新河、杭州的錢塘江作為經營貿易的中心,利用長江、新安江水運之便,把上遊的木材運集於此,然後分銷蘇浙或北方各地。

賤買貴賣是商業的法則,徽商通過對木材等物資的異地販運,實現了不等價交換,成功地獲取了商業利潤,這種長途商業販運的形式,時人稱之為“走販”。萬曆年間,《歙志》記載,徽商經商的方式共有五種,“走販”排在了第一位,這説明販運商業在當時已經是徽商牟取厚利的最主要手段了。

此外,囤積、開張、質劑、回易也是徽商常用的商業手段。明代的文學作品中,就講述過徽州商人利用“囤積”獲取商業利潤的故事。

明人蔡羽在《遼陽海神傳》中説了這樣一個故事:

正德年間,徽人程宰遠赴東北遼陽經商,因為經商不利而窮困潦倒。就在程宰灰心喪氣、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明眸皓齒的女子不期而至,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與程宰春風一度。第二天,程宰容光煥發,時來運轉。其實,這位神秘女子並非普通人,她是海神,遼陽海神。從此,程宰在遼陽海神的啟示下,從事囤積居奇。正德十四年夏,有人販藥至遼陽,在其他藥材脫手後,僅剩黃柏、大黃各千余斤無人收購,竟欲棄之而去。程宰便用自己的10余兩銀子,將二藥全部買下。數日後,遼陽疫藶流行,急需黃柏、大黃治病。二藥供不應求,價格猛漲。程宰急將二藥拋售出去,連本帶利共得紋銀500余兩。又有荊州商人販運彩緞入遼,不幸彩緞在途中受潮,發黴生斑,難以銷售。程宰遂以紋銀500兩乘賤購得彩緞400疋,一個多月後,宸濠在江西起兵造反,朝廷急調遼兵平叛。出征的隊伍急需趕制軍服旗幟,以便及時開拔,一時間,帛價大漲。程宰所囤積的彩緞竟獲3倍之價。次年秋,有蘇州商人販布入遼,其布大部分已經脫手,僅余粗布6000疋無人問津,便以低價賣給程宰。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駕崩”,天下官民皆需服喪,粗布遂成緊俏商品。程宰用銀千兩買得的粗布,一下子就賣得紋銀四千余兩。他就如此這般地翻來覆去,竟然在短短的四五年內,由一個本錢不過10余兩銀子的小商人一躍而為腰纏數萬的大富商。

雖為傳奇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徽商利用囤積而牟利的事例並不罕見。

萬曆初,蘇州發生災荒,採購糧食的商船雲集于江西,這其中以徽商最多。

萬曆四十八年,即1620年,蘇州糧價大漲,饑民強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彈壓,激起了上萬人的鬧衙事件,差一點釀成大亂。

這兩件案例表明,當時從上江販糧東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蘇州囤積糧食待價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由此可見,囤積商品,利用天災人禍牟取暴利,徽商是最精於此道的一群商人。

據記載,明朝中葉徽州的休寧、歙縣、祁門等縣已經是“服田者十三,賈者十七”,“十三本業,十七化居”了。這些記載雖不免有所誇張,但當時徽人經商者已經佔當地人口很大一部分則是事實。

對於這一點,胡適深有體會,在他的回憶錄裏,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我家在150年前,原來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個叫做川沙的小鎮,經營一家小茶葉店。根據家中記錄,這小店的本錢原來只有銀洋一百元,約合製錢十萬文。這樣的本錢實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長兄通力合作,不但發展了本店,同時為防止別人在本埠競爭,他們居然在川沙鎮上,又開了一家支店。

後來他們又從川沙本店撥款,在上海城區又開了另一家支店。在太平天國之亂時,上海城區被擄掠和焚燬;川沙鎮亦部分受劫。先父對這場災難,以及先祖和家人在受難期間和以後如何掙扎,並以最有限的資金復振上海和川沙兩地店舖的故事,都有詳盡的記錄。這實在是一場很艱苦的奮鬥。

據1880年,清光緒六年的估計,兩家茶葉店的總值大致合當時制錢二百九十八萬文,約合銀元三千元左右。這兩個舖子的收入便是我們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來源。

作為徽州茶商的後裔,胡適對家鄉人的商業活動當然瞭如指掌。胡適因此而説過,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勞,累積點基金,逐漸努力發展,有的就變成富商大賈了。

胡適的先祖在上海經營的是茶葉,而且主要是家鄉績溪的名茶“金山時雨”。在徽商經營行業中,茶葉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徽州是著名的産茶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它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優質茶葉能源,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祁紅屯綠”,説的就是徽州祁門的紅茶和黃山腳下的綠茶。

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歙州茶,且素質好。”

歙州是徽州的前身,是唐武德四年(621年)由原來的新安郡改名而來。陸羽是否到過歙州我們不知道,但他與歙州人有交往卻是事實。“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首優美的詩歌是徽州祁門人張志和所作,張志和就是陸羽的摯友。張志和祖居祁門西鄉潤田,史料記載唐肅宗曾賜他奴婢各一人,張志和將他們配為夫婦,名曰漁童和樵青。人問其故,他答道:“漁童使捧釣收綸,蘆中鼓枻;樵青使蘇蘭薪桂,竹裏煎茶。”後人以其“竹裏煎茶”為茶壇佳話。

祁門茶由來已久,其西部舊屬浮梁地。白居易寫的《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説的也是祁門的茶事。

因為茶聖陸羽,因為張志和的“竹裏煎茶”,更因為白居易的“浮梁買茶”,儒雅的徽州商人便讓徽州茶香飄四海了。

1/2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