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嶺南王國:第一集 大墓懸疑(探索發現2006-241)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4日 15:18 來源:CCTV.com

廣州,今天中國南方的第一大城市,而2000多年前,它的名字叫番禺。1983年6月8日,在廣州市繁華市中心的一處建設工地上,挖掘機把一座叫象崗的小山包刨掉了一半,施工中,一位民工突然發現了排列整齊的大石塊……

廣州市考古所的黃淼章回憶説,施工現場突然發現了平整的石頭,民工繼續挖,發現有一片大石塊,有些人認為是以前有錢人藏寶的地方,有的人認為也許是日本人修的地洞。

就在好奇的民工要繼續挖掘時,工地負責人及時把這一情況報告給了廣州市文物部門。黃淼章當時還是市考古所一個年輕的工作人員,得到消息的他和另外兩個隊員馬上來到了象崗工地,他從剛剛刨出的石板縫隙向裏看去,借助手電筒的亮光,黃淼章看到裏邊是石頭砌起的墻壁,地下散亂地堆放著陶器和一些銅鐵器具,他判斷這是一座古墓。

廣東考古界頗有聲望的專家麥英豪聞訊後也急忙趕到了象崗工地。

有著豐富考古經驗的麥英豪,根據現場的情況判斷,大墓採用了大量的石頭,而且是深埋在象崗山17米深的山腹中,説明修築大墓耗費了眾多民力,墓主人的地位一定十分顯赫。

為了查個水落石出,同時保證文物的安全,麥英豪決定等天黑下來,群眾撤走以後,讓黃淼章從古墓的石縫裏鑽進去看個究竟。

黃淼章發現,幾個小的墓室由走廊連接著,數量眾多的隨葬品大都已經腐蝕,在墓室裏零亂地堆放著,一個大號銅鼎和幾件陶器格外顯眼。

顯然,這個墓葬的年代十分遙遠,黃淼章從大墓的特點和隨葬品判斷,這可能是2000多年前的一座漢墓。

黃淼章介紹説,當時判斷漢墓是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的,判定時代用的陶器,明代主要是瓷器,而這種陶器早期發現過的,叫南越陶器,另外那些銅器也不同於其他時代。

考古專家通過對象崗墓室裏的器物進行比較分析,確定了這是南越國時代的一個大墓。

讓人驚喜的是,這個人們尋找已久的大墓竟然藏匿在廣州繁華的鬧市裏。

在嶺南,南越國時期最有可能建造大墓的就是國王。

從一幅2000多年前南越國時代的廣州地勢復原圖上,人們可以看到,越秀山是廣州最高的山,象崗最早正是越秀山的一個小山崗。

史書記載,番禺城北面有個叫馬鞍崗的地方,秦朝時常常有怪異的紫雲黃氣出現,占卜者認為這是天子氣,秦始皇聽説後,派人鑿破了山崗,趙佗死後就埋葬在這裡。

史書所説的馬鞍崗,正是越秀山與象崗相連處形成的馬鞍形山崗。明朝初年,官府修了一條從城北出去的路,也就是今天解放北路的前身,鑿開了越秀山,馬鞍崗大部分已經被鑿平成路,象崗從此便和越秀山分離開來。

到了清代,象崗又修築了炮臺,成為了拱衛廣州的一個據點,一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象崗還被列為軍事禁區,被保護起來。

有的人開始猜測,象崗大墓會不會就是趙佗墓呢?曾經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嶺南考古“天字號”大墓,真的如此輕易的被發現了?

廣州象崗發現了南越國大墓,立即引起了廣東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為防止大墓裏的文物遺失,第二天一大早,武警戰士就把大墓現場警戒起來。

鋻於廣州發現南越國墓葬的考古價值和保存情況,一封請求發掘的報告,由國家文物局上報到國務院,短短十多天后,有關部門就批示“同意發掘”。

從當時拍攝下的大墓發掘資料可以看出,這個深藏在山腹中的墓室,在進入墓室的前面是一道很長的墓道,墓道和墓室之間被一個石門封堵著。

在墓道的盡頭,有一處還能辨認出的殉人痕跡。

這種在墓室外就有殉人的漢墓,考古人員在嶺南還是第一次發現。

根據墓室的結構,考古人員決定用揭頂蓋的方法進入墓室。大墓的前室被揭開了頂蓋,考古人員發現,在方形石頭砌成的墓室墻壁,繪滿了雲紋圖案,後來知道,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繪石室墓,墓室都是用鑿好的石塊層層疊砌起來。

大墓前室裏,陪葬的器物並不多,一道緊閉的石門擋在了前面。

讓考古人員吃驚的是,前室又發現了一具殉人,殉人的棺具和骨架早已腐爛。

就在考古人員小心清理時,一枚印章忽然進入人們的視線,印章上是“景巷令印”4個字。

墓主人的身份明朗起來,他有生殺別人生命的大權,還有管理皇室後宮的官員,這個人應當是南越國的一個國王。

但,他會是哪一位國王呢?

在嶺南,南越國共傳五世93年,歷史記載只有開國君主趙佗和第二代王趙胡建有大墓,第四代王趙興在內亂中被殺,第五代王趙建德在長安被問斬,都沒有建造大墓,南越國第三代王趙嬰齊的大墓被三國時的吳主孫權意外盜掘。

然而,傳説中帶走無數奇異珍寶的趙佗墓波瀾不驚,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有的人開始猜測,眼前這位藏匿在象崗深處的大墓主人,或許就會是趙佗。

進入大墓東邊的耳室,考古人員發現,這裡堆滿了銅器,有的繪著精美的紋飾,有的通體鎏金,更讓考古人員驚喜的是,在耳室的墻腳下,還有兩套由小到大依次排列的青銅編鐘。

在青銅編鐘旁邊也是由小到大漸次排列著的石編磬,一共是18件,石編磬還呈直線排列,上面留有穿線的鑿孔。

顯然,這是一支龐大的樂隊。

按照古代喪葬習俗,只有帝王和諸侯王才可能有這樣規格和數量的宮廷樂器,在南越國時期的嶺南,能夠享有這樣禮遇的人會是誰呢?

就在考古人員拂去青銅句鑃上的塵土時,一行“文帝九年樂府工造”的陰刻篆文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信息,根據史料記載,在嶺南歷史上,只有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稱作文帝,文帝九年應當是公元前129年,這時中原正是漢武帝元光六年。

越來越多的信息説明大墓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

但到底是不是,還得進入主墓室,查看有沒有更加確鑿的證據。可是大墓的前室和主墓室之間,又有一道緊閉著的石門。

黃淼章介紹説:在這裡,墓主人為了防盜設了兩道石門,搞了一個頂門器,大門一關把門頂死了,5個石條,3個固定,兩個翹起來,是非常巧妙的防盜措施。

進入主墓室後考古人員發現,墓室中央的棺橔早已腐爛如泥,一個已經腐爛散架的漆木大屏風還很顯眼,通過殘留的漆片,還可以觀察到屏風描繪有綠、黃、紅三色的流雲圖案。

經歷了2000多年的歲月,棺木和裏邊的人早已腐爛,成了一堆混雜著陪飾物的泥狀物。

這時,一塊四角鑽有小孔的薄玉片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經驗豐富的考古人員通過眾多散落的小玉片,推測大墓主人身著玉衣。

這套早已散落的玉衣該如何提取呢?正在考古人員犯難的時候,從北京趕來指導象崗古墓發掘的著名考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所長夏鼐提出整取,不要一片一片來取。

就在考古人員急切地想知道墓主人的身份時,在散亂的玉衣片中,一枚赫然刻有“帝印”兩個字的玉印出現了,這是帝王之印,同時,還發現有帝印封泥。

緊接著,考古人員發現一枚刻著“趙眜”二字的玉印,這顯然是這位身著玉衣、在地下沉睡2000多年的帝王的名字。

短暫的驚喜之後,考古人員的心情突然變得複雜起來,趙眜名章的出現,使墓主人的身份非但沒有真相大白,反而更加撲朔迷離了……

若按“帝印”來看,墓主人應是一位稱帝的南越王。

《史記》和《漢書》記載,南越國歷史上只有第一代王趙佗和第二代王趙胡稱帝,這似乎説明,墓主人不是趙佗便是趙胡,但查遍史書,也沒有趙昧這樣一個名字,這個趙眜會是誰呢?

在散亂的玉衣間,帝王的身軀早已變作了泥土。

就在這個已經化作泥土的帝王旁,又發現了一枚金制的印,印鈕做成了呈“S”形的龍狀,考古人員輕輕拭去印章上面的浮土,出現了“文帝行璽”4個篆體字。

這個金印,印面溝槽和印臺的四壁都有碰撞的疤痕,顯然,這是一隻使用過的印章,而不是冥器。

因此,考古人員推斷這枚印章顯然是墓主人的。可是,根據史馬遷《史記》的記載,南越國文帝是趙胡,不叫趙眜,這是怎麼回事呢?

司馬遷,漢武帝在位時期的史官,他掌管著先秦史籍、漢朝宮廷檔案,司馬遷在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91年間撰寫了《史記》,是南越文帝死後十幾年的事。

另外,趙胡在位期間與西漢王朝的交往很多,並致少有3次上書漢庭,治學嚴謹的史馬遷作為漢庭裏的史官,不應該把南越文帝的名字搞錯。

那麼,有沒有可能趙胡和趙昧是兩個人?而趙昧是趙胡的父親呢?

考古人員收集了象崗古墓玉衣下墓主遺骸的殘片,送到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北京醫院等單位進行醫學測定,得到了墓主人的年齡。

考古專家麥英豪介紹説:根據牙齒的磨損、結構、天靈蓋的縫沒有完全磨合,年齡大概是30到45歲。

這個年齡同史料記載的南越文帝趙胡的年齡相符。

假設趙昧是趙佗的兒子、趙胡的父親,結合醫學鑒定墓主的年齡,生於南越文帝末年的趙昧以40歲計算倒推過來,趙昧出生時,趙佗已經是86歲,顯然趙昧不可能是趙佗的兒子,只能是他的孫子,也就是《史記》裏記載的趙胡。專家們推斷,趙昧同趙胡應該是同一個人,趙昧很有可能是趙胡的越族名字。

通過考古發掘、史料查證和現代醫學實驗,象崗南越國墓的主人終於大白天下了,他就是趙佗的孫子、南越國的第二代國君、南越文帝趙胡。

象崗,一個在人們的視線中早已習以為常的小土山,它的雜土亂石下,居然藏匿著一個2000多年前的帝王身軀。

今天,象崗山這裡已經是一個博物館了,從博物館頂部的人行道,可以徑直行走到深藏在山腹中2000多年的大墓中……

從墓葬剖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有墓道、存放樂器及各種陪葬物的耳室、墓主人的主室、陪葬夫人的側室,和如同庫房的後藏室。

這座墓葬的設計是按照主人生前前堂後寢的佈局設計的,全部用石頭作建築材料,在嶺南,這是唯一發現的一座南越國時代的石頭大墓。

在廣州市西郊的蓮花山,有一處古老的採石場,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象崗南越國墓的發掘,無意間使得人們知道,蓮花山巨大的石塊曾經用來修建趙胡的大墓。

塵封象崗山未曾被盜掘的南越王墓,為人們打開了一條回到古老嶺南王國的時光隧道:

考古專家復原的絲鏤玉衣,是嶺南考古發掘中唯一齣土的一件。

銘文錯金虎節,國王調兵的憑證,上寫“王命車徒”4字。

承盤高足杯,南越王盛露水的器具,那時認為用露水服食玉屑就能夠長生不老。

一隻戰國時期的楚鼎,由楚地輾轉流入到南越國。

南越王墓發掘出土的飲食器、酒水器、樂器、工具和兵器就有2000多件,南越王在地下似乎仍然在號令天下。

鼎裏還有禾花雀的殘骸,顯然這位南越王喜食禾花雀。禾花雀是候鳥,每年從北方飛到閩粵沿海過冬。

南越王生前食用的五色藥石。

盒形陶響器,裏面放有砂礫,搖動時發出悅耳的響聲,它最早出現在秦國。

鐸是單個的,據説是大軍行進時,用來擊節奏的器物。

大墓裏陶器的數量最多。

鈴形銅挂鉤,銅鉤懸挂食物,上面盛水可防蟲蟻。銅鼓是越人最獨特的樂器。

在陵墓的側室,殉葬著7個女人,都是墓主人的夫人和侍從,通過考古鑒定,她們的年齡最大40歲左右,其餘6人年齡都在20、30歲上下。

出土的一些銅鏡,曾經照亮過她們年輕鮮活的容顏!

由象崗南越王文帝墓推想南越王國開國帝王趙佗的墓葬,必定深藏著南越國眾多的財寶和秘密,可是,趙佗墓究竟在哪呢?

新中國成立後,趙佗的陵墓被廣東考古界作為重點考古發掘對象。考古工作者根據南越王國依照的是漢朝的禮儀和制度,判斷趙佗墓和漢朝皇帝墓葬一樣,應該在遠離都城百里外的山巒深處,可是,經過10多年的發掘,在廣州市郊外30多個地點,發掘出南越國時期的墓葬200多座,但趙佗的墓葬卻始終不見蹤影,象崗山趙胡墓的發掘,有沒有可能幫助人們找到趙佗的墓呢?

按照漢代帝陵的禮制,南越國趙佗的墓葬和趙胡的墓葬應該距離很近,離埋葬趙胡的象崗山最近的是越秀山,西漢時坐落在番禺城郊外的西北處。

越秀山在2000年前的趙佗眼裏,想來仍然是怡人的,越秀山曾經是趙佗的一處重要活動場所,趙佗曾和漢朝派來的使者陸賈一起在山上漫步遊覽。

考古人員推測,越秀山極有可能藏有趙佗的陵墓。

考古專家英豪認為,趙佗墓很可能離趙昧墓不遠,趙昧墓的象崗山其實屬於越秀山最西邊的一個小山崗,整個越秀山的最高處是中山紀念碑,爺爺在這裡,孫子在這裡,符合秦漢時代埋葬的風俗習慣。

關中白鹿原上霸河邊的漢文帝陵,也是鑿山為藏,由此專家參照西漢帝陵,對嶺南這個開國帝王陵墓的具體方位作了大膽推測:趙佗墓就該在越秀山的中山紀念碑下。

趙佗,這位真正領略過秦皇漢祖的一代帝王,是不是在那裏聆聽珠江千年的濤響、眺望阡陌縱橫的田園呢?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