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嶺南王國:第四集 山海振興(探索發現2006-244)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14日 15:00 來源:CCTV.com

1983年,廣州象崗南越文帝墓出土了大批南越國時期的器物,在這些器物當中,一枚刻有“趙藍”二字的象牙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大墓又出土了一枚左夫人印,考古人員據此做出了推斷。

專家判斷這是當時嶺南的最高統治者趙胡的夫人,漢族國王和一個越族女性通婚,顯然體現了南越國的友好共處的民族政策“和楫百越”。

廣州市文化局的專家麥英豪介紹説:趙佗最大的成功在於,第一,尊重當地民族的風俗習慣;第二,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當他王國的大官;第三,提倡漢越通婚,自己的子孫都和當地越人首領的女兒通婚。

趙佗還興辦學校,以“詩書化國俗”,推廣中原的先進文化,以改變原來越人的好鬥風俗。

在廣州南越王宮署遺址發掘出的瓦當,上面是中原的漢字,這種詩禮之舉,使得嶺南“華風日興”,風氣為之一變。

麥英豪介紹説:之前越人不夠吃,互相爭奪地盤,經常打鬥,趙佗來了以後,“和楫百越”,改了這個風氣。

從中原來到嶺南的趙佗,把中原的管理辦法和嶺南的實際結合起來,對嶺南進行治理。

《漢書食貨志》記載,趙佗在嶺南實行“故俗治,無賦稅”政策,趙佗的另一手是,依靠強力手段推行中原的郡縣制,把深居深山密林的南越人,納入南越國政權的郡縣編民,實行統一管理。

今天已知的南越國28個官名,則大多倣秦漢。

趙佗的成功施政,使得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的嶺南,得到了卓有成效的開發。

當中原的劉邦在秦朝的廢墟上,建立起了統一的漢王朝,嶺南的趙佗也乘中原的戰火,建立了南越國。這兩個幾乎同時創立的國度,在表面看似乎有著懸殊的實力,南越國臣服了漢王朝,實際上兩國之間是一種對等和對話關係,政府和軍隊互相獨立,在五嶺山脈長長的國界線上,南越國的軍隊仍然如臨大敵。

1983年,在廣州南越王趙胡的大墓裏出土了大量的兵器。

從中可以看出南越國政府軍的武器之先進,已超出了人們的想象:弓弩用的各種箭鏃,共有921件;射殺用的鉛彈丸500多顆;趙胡身邊發現10把鐵劍,最長的一把有146厘米長;出土的磨劍石,還有砥磨留下的痕跡;鐵鎧甲,和秦始皇兵馬俑的秦甲相似……

持有如此利器,南越國軍隊據守嶺南的高山深谷,當然寸土不讓。

這支經歷過秦統一戰爭的軍隊,裝備和戰鬥力絲毫不亞於中原的漢軍。

同時,南越國在趙佗帶領下,漢越民族和諧相處,農耕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國力呈現著振興得局面。

翻越五嶺,同南越國遙遙相望的,就是廣袤的漢帝國版圖,這是一片經歷了長達500年戰爭蹂躪的殘破河山。

剛剛結束的反秦起義和楚漢戰爭,更使田園荒蕪、餓屍遍野,父戰死於前,子鬥傷于後。當時全國人口只有秦代的十分之二三,也就是區區四、五百萬。

軍科院的教授霍印章介紹説:當時逃亡者佔到百分之七八十,登記到戶口簿上的人口才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一二十。

急需休養生息的西漢王朝充滿了危機,幫助劉邦打下天下的7個最有功的異姓將領,沿著今天東南沿海一線,各自分得了一大片富庶平坦的地盤,成為了當時稱霸一方的諸侯王。而漢高祖劉邦自己的領地,僅僅是關中和黃河中游一帶的15個漢郡,這些異姓王建立的國中之國連成一片,竟佔據西漢疆域的一半以上。

當時漢帝國的邊疆形勢是,北方面臨強悍善戰的匈奴人,《史記》描述“控弦之士三十萬”,他們經常侵掠長城沿線的邊民,還對中原的大片土地虎視眈眈。

匈奴勢力從北緯41度線附近,越過雙方拉鋸的北緯38度線,一直侵擾到北緯35度線附近。

就在漢初羸弱、內外交困的局面下,對於割據嶺南立國的趙佗,漢中央只有採取安撫共存的政策了。

在西漢和南越國的交往歷史上,有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

陸賈,秦末農民戰爭行列中的知識分子,在漢初的布衣卿相之局中,是一顆耀眼的政治新星。

就在西漢和南越國建立之初的公元前196年,陸賈帶著説服南越國歸附漢朝的使命,千里迢迢來到了嶺南。

陸賈到了南越國的都城番禺,卻被傲慢的趙佗拒在番禺城外,就是今天廣州城的增涉河一帶,陸賈幾經週折,但見到的趙佗全然不是秦朝時中原人的形象,而是以嶺南越人的老大自居。

陸賈和趙佗的一番唇槍舌劍後,南越國在名義上開始對漢朝稱臣。

這是南越國走向興盛的一次轉折。這時的南越國不僅沒有了戰爭的威脅,而且中原先進的生産工具開始源源不斷地進入嶺南。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的獅雄山上,發現了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秦漢時期的建築遺存,出土了大量瓦當和陶片。

據五華縣誌記載,正是在中原的漢朝使節陸賈到來時,趙佗在這裡修建了長樂臺,長樂臺見證了南越國和西漢那一段友好往來的歲月。

在西漢疆域的最南部一個叫做長沙國的諸侯國,以五嶺為界,嶺北的長沙國,地盤就在今天湖南省一帶,和南越國一嶺相隔,中原和嶺南的貿易關口,就在南越國和長沙國的交界線上。

如此友好往來的局面持續只有一年多的時日,在創立西漢王朝的劉邦死後,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呂后開始執政,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南越國迎來了一場立國以來最為嚴重的危機……

趙陵村,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的東郊,在村子裏的一條馬路邊,有一處高起的土臺,正是2000多年前趙佗祖宗的陵墓,趙陵村也因此得名。

公元前183年,一隊漢兵來到這裡,刨掉了趙佗的祖墳,還捕殺趙佗家族人氏。

更讓趙佗不能接受的,是呂后關閉了和南越國的貿易關口,嚴禁鐵器和母畜進入嶺南。

據《史記》記載,盛怒的趙佗派兵北上,把怨恨發泄在南越國的鄰國——漢帝國南疆的長沙國。

自立為南越武帝的趙佗,同漢帝國公開分庭抗禮了。

漢帝國南疆突然燃燒的戰火,接著引發了更大的戰爭,西漢中央軍開始向嶺南的趙佗猛烈反撲。

那麼,為什麼因為鐵器和母畜,引發了西漢和南越國兩個政權大動干戈呢?

1976年,就在鬱江岸邊的廣西貴港市羅泊灣,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座古代大墓。

廣西博物館的蔣延瑜介紹説:墓主人的主棺分兩層,外面的都是實木板,大墓出土的大量石器、銅器、陶器,從年代斷定來看,應該是西漢文帝、景帝時代,也就是西漢前期,就是南越國時期。

這座南越國時期的墓葬,還陪葬有7個殉人,還有數量眾多的陪葬品,在寫有“胡燕”二字的獨墓棺裏,還葬有一個年輕的女子。

蔣延瑜介紹説:番禺的規模小,看陪葬品的組合,墓的下面一層沒有盜,棺室有前中後,完整的話陪葬品很多,能夠説明身份的有鼎,有5個鼎,應是諸侯一級,相當於全國地方一級行政機構,郡守郡尉,應是桂林郡的最高長官,郡守或郡尉。

陪伴這位南越國地方最高長官的,還有兩件木櫝,叫做東陽田器志,羅列了數目眾多的農具名稱。

1983年,就在廣州發掘的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胡的大墓裏,發現了眾多的鐵器,從南越國的國王到南越國的地方長官,對鐵器的看重似乎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據《山海經》和《漢書地理志》記載,當時全國的産鐵地點和鐵官設置,嶺南是個空白點,到漢武帝時代,嶺南還沒有建立較具規模的冶鐵業。

對嶺南剛剛拓荒的南越國來説,五嶺以北的長沙國,是南越國和中原貿易往來當中最主要的諸侯國。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器物,從中可以推測當時南越國和和西漢貿易往來的一些細節。

當時的長沙國,手工業和農業已很發達,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許多農作物,記載農作物的竹簡就有24支。

而在當時的中原,牛耕和鐵制農具已經廣泛使用。

西漢初年的鐵制農具鐵鏵、耬車,在當時中原已經得到推廣,對於嶺南,這些農具的先進足以讓越人吃驚。

廣州市文化局的麥英豪介紹説:現在看《史記南越傳》,一個是牲口,一個是銅鐵器,鐵農具,都是發展畜牧業、農業最需要的兩樣東西,恰恰呂后就卡住不讓進來。

顯然,這個被群山阻隔在大海之濱的嶺南王國,它的安危和崛起,和中原金鐵田器和牛馬耕畜源源不斷的輸入關係極大。

這場因為貿易引發的南越國和西漢王朝的戰爭,相持了一年多,西漢的中央軍和長沙國的地方部隊,最終沒能突破趙佗的嶺南防線。

2000多年以後,一次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讓今天的人們看到了那場戰爭留下的痕跡,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利蒼婦人墓一旁,一個被命名為3號墓的利稀墓被打開了。

長沙馬王堆漢墓博物館研究員介紹説,墓室出土了地形圖和駐軍圖,是帶兵的人生前所用之物,通過這些推斷,這個武將肯定是長沙國南部的人,也是同南越國打仗的人。

從大墓出土的一幅帛畫上,可以看到和南越國交戰的這位將軍的形象:他帶著一種漢代叫做武冠的帽子,腰陪長劍。

後來知道,利稀墓室裏出土的地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彩色實測軍事地圖, 地圖主區大致比例為180000比1,即古代的一寸折十里。

在一幅叫做長沙國南部駐軍圖上,可以看到部署了9支部隊,分別是漢中央的周都尉軍、徐都尉軍、司馬得軍三支部隊,長沙國的一支地方部隊叫做桂陽軍。

軍科院的教授霍印章介紹説:這個駐軍圖就是呂后七年,漢軍與南越軍相對峙的真實反映,除此之外,其它歷史階段都沒有形成這個局面,這個局面剛好説明漢軍不能越嶺,南越的軍隊也不能北上,所以相互對立。

當南越國和西漢的貿易通道突然間被斬斷,在荒蠻的嶺南崛起的南越國急需嶺北的生産工具時,面向大海,有沒有一條互通有無的貿易路線呢?

1974年冬天,在廣州市繁華的鬧市區,考古人員發現了一處頗具規模的秦代造船工場遺址。

很多證據表明,秦朝時人們已經走向了大海,問題是他們走到了哪呢?

1983年秋天,在廣州市老城區的象崗,漢代南越國文帝趙胡的墓葬驚現於世,人們在墓葬裏發現了許多中原極為罕見的物品:一捆5支的原裝象牙。

嶺南古代多象,這些讓考古人員感到吃驚的象牙,是不是來自嶺南象呢?

廣州市文化局的麥英豪介紹説:亞洲象牙直徑不大,它那個直徑大,亞洲象牙小、短,現在出土了5根象牙,從這個對比來説,否定了它是亞洲象,應該是非洲象。

這個結論讓人感到吃驚:這些2000多年前來自非洲的象牙,同嶺南相去萬里,它們是怎樣來到嶺南的呢?

大墓裏還出土了熏爐,由4個相互擱開的爐室組成,爐壁上有別致的紋線,整個造型十分獨特。

大墓裏銀盒的出現更超出人們的想象,它與中國傳統的器物風格迥然不同,銀盒呈扁球形,飾有蒜瓣紋,表面有極薄的鎏金,裏面還有半盒藥丸。

麥英豪介紹説:銀盒除了造型外,還有液金,也不是中國的,中國的鍍金比較厚,它薄得不得了。

專家還發現,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大量的是石構建築,和中原秦漢宮殿傳統的夯土和木頭結構截然不同,南越國宮署出土的石柱都是多棱的,這和古希臘的石柱相似。

在和同一時期的古希臘建築對比了以後,考古人員吃驚地發現,南越國宮署體現著典型的古希臘建築風格。

地中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古希臘人,他們以善於航海而著稱,被稱為“海上居民”,後來取代古希臘的羅馬帝國,在當時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航海能力,這些壁畫描繪出了古希臘人的航海景象。

按照《史記》記載,中國最早同西方的交流,是源於西漢人張騫在公元前119年的“鑿空之行”,可是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物品,是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出現了,專家認為,這些物品不可能經過穿越河西走廊的陸上絲綢之路到達長安、再輾轉來到嶺南。

從四川成都出發,穿越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過橫斷山脈經緬甸到達印度半島的道路,被專家稱作西南絲綢之路,廣州南越王墓的物品會不會從這條道過來呢?

原中國秦漢史學會名譽會長張傳璽認為,一個是海上絲路,一個是西南絲路,可是四川的東西是順著南盤江、怒江,順著這個山脈可以過去,但如果從廣東、廣西這個方向就很困難,沿江溯流而上,進入貴州西部,海上比較容易。

南越國同西漢儘管有交往,但五嶺的阻隔和兩國的長期對峙,都迫使南越國把目光投向寬闊的海岸線。

在南越國時期和稍後的嶺南漢代墓葬中,經常有木船模型出土,用牛車、馬車隨葬的卻很少,專家認為,這反映了南越國的水上交通比陸上交通發達。

《史記》也記載,漢武帝平定南越國後,組織了攜帶絲織品、金器等物品的大規模商隊,途經許多國家,穿過大海來到了當時叫黃支國的地方,就是今天印度半島的南端。

這意味著早在漢武帝之前,南越王國就開闢了通過印度半島通向西方地中海的海上通道,而南越王墓中的海外物品正是從海上而來。

那麼,當時航海的船隻是怎樣的呢?

在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隻銅提筒上,專家通過觀察,發現當時的船舶已經有了漿、櫓等推進器,它説明當時南越國已經具有了較高的造船和航海能力。

廣州黃埔港是中國南方的第一大港,因地處亞熱帶,海水常年不凍,適合航運,是歷史久遠的大港,而上溯到2000多年前,它正是南越國的都城番禺。

南越國憑海臨風,海岸線長達數千公里,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每年季風吹來,是海上舟船行駛的天然動力。

1989年,在珠海市南水高欄島的寶鏡灣,考古人員發現了許多石刻岩畫,其中一幅長5米多的岩畫,岩畫大多以船為表現中心,專家測試,年代為距今4000多年。這説明在那時,習于水性的越人,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天文航海技術,能夠利用季風和星辰進行遠洋航行。

專家認為,在陸上絲綢之路還未開通之前,南越國可能已存在通過海路通向西方的貿易線路了。

而在那時,地中海一個叫做厄立特利亞的國度,他們的航船就曾經到達過印度半島和中國。

那時,從番禺出發,通過今天越南沿海和馬六夾海峽,而以印度半島為中轉站,向西一直能夠到達地中海一帶的羅馬帝國。

對漢武帝來説,他不會滿意一個憑海臨風的大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嶺南廣袤的領土、奇異的珍寶、甚至大海的濤聲,時刻都在誘惑著他。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