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壽山石:第二集《山之精靈》(探索發現2006-169)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8日 15:31 來源:

     

    [內容速覽]1954年,福州蒼山,福建師範學院建築工地,師傅們正在有條不紊的工作著。 一切都很平常。 誰都不會想到,這一年,在這個普通的工地上發現的一個小東西居然改寫了壽山石的雕刻歷史。 這個石雕,乍一看去實在粗簡。 它高不過1.1厘米,長也只有6.4厘米,只比一個5號電池略大一些。 似乎無論怎麼看,它都難以留住眾人的目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是在1954年,也是福州蒼山,在另一個建築工地上,居然也發現了一個類似的石雕。

  1954年,福州蒼山,福建師範學院建築工地,師傅們正在有條不紊的工作著。

  一切都很平常。

  誰都不會想到,這一年,在這個普通的工地上發現的一個小東西居然改寫了壽山石的雕刻歷史。

  這個石雕,乍一看去實在粗簡。

  它高不過1.1厘米,長也只有6.4厘米,只比一個5號電池略大一些。

  似乎無論怎麼看,它都難以留住眾人的目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是在1954年,也是福州蒼山,在另一個建築工地上,居然也發現了一個類似的石雕。

  它高2厘米,長6厘米,和前面的石雕形狀相似,而且它們的出土年代也都是南朝時期——難道只是巧合?專家們很自然地把焦點集中在這兩個石雕的材質上。

  1965年,福州北郊的一個工地,又有類似石豬出土,出土的年代仍舊是南朝。

  頻繁的考古發現證明,南朝時期,福州人已經開始自覺地利用壽山石——就是説,壽山石的雕刻歷史足有1500年之久!而在此之前,人們通常認為壽山石的雕刻始於南宋,只有1000年的歷史!那麼這是否又意味著,南朝時,人們也會有規模地開採壽山石礦呢?

  現在,在壽山村,我們可以隨時看到有人蹲在地上尋找石頭的場景。

  而石礦的開採,當然不會只是蹲下來低低頭找一找這樣簡單的事情了。

  陳永熹,黃新惠,壽山村村民,幾年前,兩人和朋友合股尋礦,開採壽山石。

  壽山石的開採由壽山村村民世代相襲,因此他們有一個專門的稱呼:石農。

  石農相信他們的開採一定要受著當地山神的護佑才能有所收穫,因此每一個礦洞旁邊都設有神位,開工前,畢恭畢敬的進香是壽山石農每日必行的禮數。

  在深入礦洞大約兩百米的地方,我們清楚地看到一道與眾不同的石線,這就是石農通常所講的礦脈。

  壽山石礦的不規則分佈,給開採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陳永熹同黃新惠合開的礦洞出産的壽山石叫杜陵坑石,色彩艷麗,然而因為礦脈薄,開採的難度也比較大。

  2004年,日本金石篆刻專家代表團一行來到壽山村,特別提出要參觀一下壽山石礦洞。當時負責接待工作的陳吉至今還對他們的這次參觀記憶猶新。

  雖然開採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只要發現了礦脈,石農開採下的壽山石原石就遠遠大於那些出土的石雕。看來,現在還無法斷定南朝時是否存在著開採壽山石石礦的行為。

  那麼壽山石的開採究竟始於何時呢?

  《觀石錄》,清代第一本壽山石專著。

  書中寫有這樣一句話“宋時固有坑。”難道宋代已經有了開採的痕跡嗎?

  這幾個石俑全部由壽山石雕刻而成。

  它們分別出土于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宋朝古墓。幾個墓葬共出土壽山石俑近400件。

  這些石俑造型簡約樸拙,人物神情卻很生動,頗有寫意之風。

  人首蛇身俑似乎為福建所特有,閩地土著人有著普遍的蛇崇拜現象,東晉以後,大量中原望族衣冠南渡,漢文化與當地文化開始交融,宋以後,漢文化在閩確立主流文化地位,福州也成為中國文化高度發達的地區之一,這樣的石俑也許就是文化交融的佐證吧;。

  這些浩浩蕩蕩的石俑隊伍正在無聲地向人們昭示,宋代,在中國東南一隅的福州,壽山石被大量利用的盛況。當然,我們還可以想見那些仍然埋藏于地下的宋代壽山石俑——如此多的壽山石原料,沒有開採是不可能的。

  可能是當時壽山石的需求量太大,《觀石錄》還特別記載了這樣一個事情——

  宋代壽山的村民們開採熱情非常高,他們依靠開採壽山石發家致富。後來,官府覺得有利可圖,倚仗強權介入管理——開採還是你們自己來做吧,不過一定要向我交稅才行。

  大概稅務日益繁重,村民們不堪其苦,於是又挖土填石親手掩埋了自己開採的壽山石礦洞。

  南宋以後,壽山石的開採暫時衰落了——無論是出土實物還是典章文字,都很少出現與壽山石相關的記載,除了這一些元代出土的壽山石俑,直到明代,開採衰落的現象才有了改變。

  這些是明代的壽山石,它們被發現于一座古寺的廢墟之中。

  廣應寺,就是那座古廟的名字。

  據載,廣應寺興盛于明代初期。當時,壽山的僧侶們得地利之便,開採壽山石,他們自己動手製造香爐佛珠等用具,饋贈給四方香客。

  他們留下的壽山石礦洞被稱為“和尚洞”,這種叫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廣應寺曾遭遇兩次大火,寺廟被徹底破壞。改革開放後,海外華僑在廣應寺原址又蓋起一座小屋,供壽山村民敬奉香火。而原來的廣應寺,便只剩下這些只磚片瓦,衰草斜陽,還有就是當年被毀於寺火埋入土中的壽山石了。

  因為經過了火的歷練,泥土的溫潤,寺坪石顯得格外通靈古雅,讓人聯想起上古時代女媧以火燒制,用來補天的五彩石。

  寺坪石中,還有一種石頭,在它因為經過火燒而略微發黃的外表背後,還保有一份難得的純凈和潔白,它就是壽山石三大類之一——水坑石。

  水坑石的生長環境多水,造就了它冰肌玉骨一般的石質,透明度極高,因此水坑類壽山石多以“晶”和“凍”來命名。

  這一個因為有著水晶的模樣,又被稱為水晶凍石,是水坑石中楚楚動人、也相當名貴品種之一。

  水晶凍就是從這個被廢棄的洞中開採出來的。

  洞一直延伸到溪水的下面,所以又被稱為“溪中洞”,人們只能在水下開採,難度非常大。

  1973年,當時的壽山大隊組織村民重新開採水晶洞,同時用上井架滑輪抽水機等現代設備,然而只得到很少的水晶凍石,而且上品不多,後來,終於因為洞深水多,人們不得不放棄開採。1980年的努力也沒有成功——以後就再也沒有開採水晶洞。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水晶凍石基本上都是傳世的舊品。

  從明末開始,特別是在清朝的皇室中,流傳下來最多的壽山石作品是印章。

  印章的普及使壽山石等石材成為供不應求的材料。

  明末清初,就在文人雅士們沉醉於自己的方寸天地中怡然自得時,新一輪的壽山石開採高峰也隨之來臨。

  1668年,一個叫陳越山的世家子弟帶著糧食和人手進壽山開採壽山石。

  幾個月後,他們帶著滿滿一挑擔的壽山石北上京師。

  在京城,他將自己手中的壽山石拿出售賣。石頭精美異常,大受歡迎,壽山石的名字也傳遍了整個京城。

  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自稱兵馬大將軍,響應吳三桂反清。耿精忠佔據福建,倚靠強力組織民眾開採壽山石。

  兩年後,耿精忠兵敗投降。

  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中國進入康乾盛世,壽山石也開始走出福建,走入更廣闊的天地。隨著滿清皇室對壽山石的鍾愛,壽山石的開採出現了即宋代之後的又一個高峰。

  許多精美品種陸續出現。善伯洞石就是其中之一。

  傳説,一個叫善的人終日遊手好閒,在壽山村內偷盜,村民討厭他並將其趕走。

  離開家鄉的善在外吃了不少苦,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他決心重新做人。善回到家鄉,不好意思再住村中,就在山上尋找礦脈採石。

  終於有一天,善在一個洞中發現了好石頭。

  他的辛勤勞作博得了大家的好感,村民開始親切地稱他為“善伯”。

  後來,善伯在洞中採石時,不幸礦洞坍塌,善伯被埋,再也沒能走出來。

  其他的石農繼續在此開採,為了紀念他,人們將石頭命名為善伯洞石。

  這就是善伯洞石。

  善伯洞石屬於山坑石,肌理瑩潤,色彩豐富,是壽山石中石性最穩定的品種之一,不會因為環境的差異而改變石頭的紋理和顏色。

  這個礦洞叫褀源洞,因為這裡的石礦就是一個叫黃褀源的人發現的。

  關於上世紀30年代琪源洞的發現故事在壽山流傳許多版本,其中一個是這樣的。

  但是當黃琪源向洞口望去時,卻發現了一個鋤頭和土箕,剛剛找到礦脈的狂喜立刻被沖淡了。

  原來這個礦洞已經被同村的朱森開採在先,只是朱森並沒有找到好的壽山石礦脈。

  而黃琪源發現礦脈後很想自己一個人開採,於是就拿著好酒找到舊主人朱森。

  黃琪源向朱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並且允諾如果得利兩人可以共同分成。在一頓好酒好菜的享受之後,朱森答應了黃琪源的要求。

  回到家裏,黃琪源馬上組織人手上山挖掘。順著他發現的礦脈深入,他們果真挖到了上好的壽山石。

  琪源洞石屬於山坑石,是都成坑石、也叫杜陵坑石中的一種,杜陵坑石硬度偏大,基本在3度左右,因此,它也是除了善伯洞石之外又一個質地穩定的壽山石石種。

  由於色彩格外明亮艷麗,琪源洞石很快便出了名。黃琪源也跟著買房置地發了家。滾滾而來的金錢和拔地而起的小樓引起了一個姓黃的人的嫉妒。一天夜裏,這個黃某悄悄來到原礦主朱森的家中。他告訴朱森,這個礦洞原本應該只屬於你自己,那麼這裡的石頭也應該屬於你個人,現在卻要你們兩個人共有,而且還是他名利雙收,這樣對你簡直太不公平了。

  一席話,使原本就心有不甘的朱森更加憤懣。在黃某的挑唆下,朱森決定狀告黃琪源,重新要回琪源洞的開採權。

  也許,黃琪源和朱森都沒有想到,這一場訴訟,竟耗費他們兩家八年的光陰。

  黃琪源一面應對官司,一面還要面臨著別人的要挾,他甚至還遭到了土匪的綁架,為了家人的安全,黃琪源不得不把兒子寄放在別人家中。官司結束後不久,身心疲憊的黃琪源去世,他的後人也搬了家。這一場長久的官司最終卻沒有任何結果,黃琪源消耗了大量家産,琪源洞中再也沒有如此精美的石頭出現,礦洞也就隨之被廢棄了。

  更加令人唏噓的是,許多精美異常的壽山石和琪源洞石有著驚人相似的命運,它們只在一段時期內集中出産,而且數量非常有限,這也正是壽山石的珍奇之處。

  1913年,在坑頭洞的上方,人們發現了一個礦洞。石農進去開採,結果出産一批壽山石。

  這個礦洞原來是高山石礦洞。高山石屬於山坑石,因為産自高山峰而得名。

  高山石在壽山石中佔有三個第一:礦洞最多;産量最大;品種和色彩也最豐富。

  然而,這個高山石礦洞只在1913年出産了一批奇石,以後類似的石頭再無發現。因為那一年是民國二年,所以人們稱這批石頭是民國二高山石。

  1989年,壽山石農在一個廢棄的旗降石舊洞中重新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石頭。

  它渾身充滿著彩虹狀的艷麗條紋,人們稱它是彩虹旗降石。特別是在這種石頭上居然出現了自然界中罕有的紫色。

  可惜,這批石頭産量僅僅才有十幾公斤。

  2005年,壽山村又出了一件大事,正在從事開採工作的石農居然發現了一道從未見過的壽山石礦脈。

  壽山人將田黃石稱為“石帝“,芙蓉石稱為”石後“,而將下面這種石頭稱為”貴妃“。這就是荔枝洞石。

  荔枝洞石也屬於山坑石,出産于1985年,1991年就宣告絕産。當年的福州市雕刻工藝品總廠副廠長陳錫銘還清楚地記得他第一眼看到荔枝洞石的感受。

  在山坑石中,荔枝洞石的透明度非常高,而它艷麗的色澤和荔枝肉一樣的質地又讓人聯想起大唐盛世時華美的楊貴妃。

  單色壽山石通體純凈,彩色壽山石絢爛多姿,現在,壽山石共有品種150多個,是品種最豐富的雕刻用石材之一。

  那麼,壽山石雕刻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技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有著怎樣的人文故事呢?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