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二集 《人痘接種術的故鄉》(探索發現2006-120)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25日 17:58 來源:CCTV.com

  數千年以來,天花到處肆虐逞兇,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國人也深受其害。

  唐宋以來,中國的天花發病人數逐漸增多。

  15世紀之後,由於交通的便利,人員來往更加頻繁,天花開始在中國廣泛流行。

  因此,關於天花的記載,史書上也就逐漸多了起來。

  生活在唐代,出身官宦世家的王燾,經過數十年努力,編纂而成的醫學巨著《外臺秘要》中記載:天行發“斑瘡”,須叟遍身,皆戴白漿。

  被金代皇帝賜予“高尚”先生的名醫劉完素,在他的醫書中曾經這樣寫道:“小兒‘疹痘’未出,誤以熱藥發汗,致使陽熱轉甚,則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

  出身世醫之家的明代著名兒科醫生萬全,在他所著的《家傳痘疹心法》中説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瘡,雖癘(li四聲)氣之傳染,實殺機之顯彰……”


新中國防疫

  雖然,中國歷代的各類著述中,在記錄天花這種疾病時,所用的名稱不盡相同,但從書中所描述的症狀來看,確屬天花無疑。

  既然,古代的許多醫家,都對天花有過涉及。那麼,在中國,誰是最早記錄天花疫情的人呢?

  打開晉代醫學家葛洪于公元303年著的《肘後救卒(CU4聲)方》一書,人們發現書中有這樣的文字:

  “比歲有病時行,乃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創,皆載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者,瘡癜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

  葛洪大約生於晉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因為他著有《肘後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為中國著名的醫學家。

  那麼,對於不幸感染上天花的人,應該採取什麼方法來治療呢?《肘後救卒方》中記錄的治病藥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亦可以蜜煎升麻,並數數食。又方,以水濃煮升麻,綿沾洗之,若酒漬彌好。但痛難忍。”

  中國中醫研究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鄭金生:“這兩個方,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塗抹,或者用蜜去煮升麻,然後頻繁地飲服。第二個方的意思是,用水去煮升麻,並且,用棉蘸上藥液塗抹瘡面,當然,如果用酒去浸漬升麻是更好,但是這會引起劇烈的疼痛,令人難忍。”

  《肘後救卒方》裏,還有許多關於疫病預防的內容。

  醫學界普遍認為:葛洪對天花疾病症狀和治療藥方的記述,迄今為止,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第一次。

  那麼,天花是哪一年,又是通過什麼渠道傳入中國的呢?根據葛洪《肘後救卒方》中記載,天花是“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乃乎為虜瘡”。

  有人推測,當時,有一支敵軍入侵南陽,守城的士兵奮勇抗擊,經過幾天幾夜的激戰,終於把敵軍擊退,並抓獲了大批俘虜。可是沒多久,俘虜中的一種疾病就開始流行開來,這就是天花。

  因為天花是由戰場上的俘虜帶來,所以稱它為“虜瘡”。

  據史書記載,徵側、徵貳一呼百應,先後攻下“六十余座城池”,然後自立為王,南疆動蕩的告急的文書,很快就送到了漢光武帝劉秀的手中。劉秀不僅勃然大怒。


新中國防疫人員下鄉

  於是,以驍勇善戰著稱的馬援,被朝廷拜為“伏波將軍”,負責率領大軍揮師南疆討平叛亂。

  當時,南方被許多人視為“不毛之地”,那裏氣候炎熱潮濕多雨,遍地都是毒霧瘴氣。行軍作戰異常艱苦。建武十八年,馬援率領大軍在崇山峻嶺中行軍上千里,終於趕到了目的地,並迅速地平定了叛亂,第二年就將徵側、徵貳抓獲斬首。從此,伏波將軍的大名,從此在南方流傳下來。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馬援班師凱旋。回朝之後,在清查軍隊人數時,才發現幾乎有近一半的官兵因為瘴疫而死亡。

  而大多數學者認為,當時的“瘴疫”,主要是指天花。

  明代醫學家萬全也認為:痘瘡,是馬援南征交趾時帶回中原。

  那麼,葛洪在《肘後救卒方》中,明確提到“虜瘡”是漢軍在“南陽”的戰鬥中,從俘虜中傳染。而交趾的地理位置,遠在在中國的南方,萬全的説法豈不是和葛洪互相矛盾嗎?

  為此,有的學者作了認真的考證後指出:葛洪《肘後救卒方》中的“南陽”是筆誤。它實際上所指的應該是中國南疆的交趾。

  因此,在中國古代的一些著述中,在談到天花的源流時,都認為馬援南征交趾,把天花最早帶入中原的説法可信。

  在關於天花是從哪傳入中國的問題上,醫史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這種瘟疫是從西域傳來。也有人認為,它是來自中國的鄰邦——古代的印度。

  在古籍的記載中,從馬援“擊虜”那時候起,來自交趾的天花開始在中原傳播開來。


新中國防疫人員宣傳防疫知識

  到了唐朝和五代時期,被人們稱為“豌豆瘡”的天花,開始出現在文人墨客的文章和詩篇中。

  根據《五代史補》記載,五代時期,有一個神童名字叫陳黯,陳黯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不幸的是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染上了天花,痊癒之後,臉上留下了點點瘢痕。

  有人認為:陳黯詩中的後兩句:“天嫌未端正,敷(fu一聲)面與裝花。”即隱含著“天花”之名。

  到了北宋之初,天花開始以“痘瘡”為名。從這時開始,中醫把“痘瘡”歸屬到“小兒科病類”。有人推測,在宋代,天花主要侵襲的對像是兒童,而成人已經具備了免疫力。

  天花作為一種瘟疫,嚴重摧殘著人類的生命。明代醫學家萬全在《痘疹世醫心法》中記載:“嘉靖甲午年(1534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之八、九。”

  巨大恐懼感,激發了古人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於是,中國的痘神就應運而生。

  根據《三教九流搜神大全》記載,中國的痘神姓張名健,是唐代武則天時代的一位官員。那麼,張健是怎樣成為痘神的呢?

  公元609年,武則天登上皇帝的寶座之後,生活也變得放縱起來,她為了滿足自己的享樂,開始在全國選美少年充斥後宮。據説,張健被指派負責這項工作。但張健不願看到眾多的英俊少年被摧殘,於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想出了一個對付武則天的辦法。

  鄭金生::“這個張建呢,他就以現在是天花流行,也就是説很多少年都長了麻子,無人應徵。那麼民間為了感謝張建,用這種辦法避免自己的子弟進宮,所以就給他立祠來祭祀他,那麼玉皇大帝,後來就封他為痘神,這就是我們中國痘神的來歷。”

  面對天花的無情侵襲,中國的有識之士並沒有把防治天花的夢想,寄託在痘神身上,古代的醫學家為征服天花,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努力和探索。

  於是,在“以毒攻毒”理念指導下,一種大膽而有效地人痘接種術,開始出現在古老中國的大地上。

  那麼,古人接種人痘的方法有哪幾種呢?根據有關資料記載,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痘衣法”,這種方法是把得天花的人的內衣,給被接種者穿上,目的是使被接種者感染而得一次天花,這是最原始的方法;

  二是“痘漿法”,這種方法是採集天花患者身上膿瘡的漿,用棉花沾上一點,然後塞進被接種者的鼻孔;

  三是“旱苗法”,旱苗法就是把天花患者脫落的痘痂,研磨成粉末,再用銀製作的細管子吹入被接種者的鼻孔;

  此外,還有和“旱苗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水苗法”。

  人痘接種,實際上是採用人工的方法,使被接種者感染一次天花。

  但是,這種早期的種痘術,所使用的都是人身上自然發出的天花的痂,人們把它叫做:“時苗”。由於時苗的毒性很大,在當時,就是最著名的醫師,在接種時,也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證被接種者的生命安全。


新中國防疫人員宣傳衛生知識

  當中國古代醫師們發現由於時苗毒性太大,而造成被接種者死亡之後,他們總結出了兩條經驗:一是不能用自然之痘作為種苗,也就是不能用時苗接種。二是以使用痘痂為主。以往用痘漿接種的方法被逐漸淘汰。

  同時,古人還總結出,人痘接種必須要用“種苗”,而種苗還要經過“養苗”、“選煉”,使之成為“熟苗”以後才能使用。

  古人採取的這種通過連續接種,和選煉減低痘苗毒性的方法,是合乎現代科學原理的。

  據説,當時不少精明的醫師家裏,都保存有這種安全性很高的種苗,而它的的價格,也是出奇的昂貴。

  採用這種改進了的種苗,預防天花的效果怎樣呢?清代鄭望頤在《種痘方》中指出:過去,醫師種痘若是能達到百分之八、九十的成功,人們則稱為太平痘。……如今,要是為一百個小兒種痘,假設其中損傷四五個,則必然要懲罰種痘的醫師……

  以上的話反映了當時的情況:治療天花,要求種痘的失敗率不能高於5%,否則,種痘醫師就可能丟掉飯碗。

  但是,假如沒有“熟苗”,可不可以使用“時苗”進行人痘接種呢?古人回答是可以的,但是必須嚴格把關。

  乾隆十七年,清政府組織太醫院編纂(zuan3)的大型醫學叢書《醫宗金鑒》裏面這樣記載:“選時苗的惟一標準是區別痘苗的順與不順……順的痘苗,蒼蠟光澤,肥大厚實,可以收而用之——對於那些沒有把握的時苗,寧願不用。也不能濫用,種痘者千萬謹慎。”

  此外,古代的醫師們還發明了用稀釋的痘瘡漿液,來作為種苗使用。

  據記載,清代初期,安徽安慶有一位世代行醫的張姓醫師,沿襲人痘接種已有三代。他採取的方法是:採取患天花兒童的痘漿,貯藏于專門的小瓶內。(埋在土裏待用),使用時將所貯藏的痘漿稀釋,用來染衣物,並讓小孩穿上。據説穿上這樣的衣服三天之後,小孩全身便會有痘疹萌芽,十日之後,痘瘡就逐漸萎縮,被接種的人也就痊癒了。

  但是,在《醫宗金鑒》裏面,卻對使用痘漿接種的方法持反對態度,這是什麼原因呢?

  張志斌:“那麼在《醫宗金鑒》裏頭呢,它是主張用水苗法,但是,它特別反對的是痘漿法,為什麼呢,這裡頭,其實,因為這是一本欽定的醫書,它流傳著一種儒學的,這樣一種仁慈的這樣一種觀點,它認為你用痘漿,你就得去割破小兒的痘瘡,你才能取取得那個痘漿。所以在割破痘瘡這個過程,就對小兒造成了一種損傷,那麼這種損傷是非常不仁慈的做法,所以它反對這個痘漿法。”

  既然人痘接種可以有效地預防天花,那麼,它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呢?

  有的學者認為,明代隆慶年間,也就是公元1567年至1572年間,寧國府太平縣天花流行,當地的醫師們便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種。

  俞茂錕書中提到的寧國府太平縣,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黃山市。據説,消息傳到了北京紫禁城隆慶皇帝的耳朵裏,種痘的醫師還受到了他的嘉獎。

  有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在中國,人痘接種的歷史要久遠得多。根據是,1713年,一個叫朱純嘏(gu三聲/)的醫師在他著《痘疹定論》一書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宋真宗趙恒在位時,宰相王旦一連生了幾個子女,不幸都死於天花。待到老年他又得了一個兒子,取名王素。王旦擔心這個兒子再遭天花殘害,於是召集許多醫師商議防治痘瘡的方法。有人説,四川峨嵋山有一個“神醫”能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王旦聽後心中大喜。

  峨眉山神醫為王素種痘的故事,是目前發現的中國典籍上最早的種痘記載。

  但是,也有的學者認為,此説缺乏旁證,不能光憑朱純嘏的記載,證明中國在宋代就已經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還有的學者認為,早在中國的唐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

  董玉山在《牛痘新書》中有這樣寫道:“考世上無種痘,諸經唐開元間,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

  有人認為,不能單憑這段文字,確定在唐朝的開元年間,也就是在公元713年至741年,中國就已經發明了種痘術。

  但是,也有的學者以《千金要方》為依據,推測唐代已經出現了人痘接種。

  唐代醫書《千金要方》仲介紹:“治小兒身上有赤黑疵(ci1聲)方:針父腳中,取血貼疵上即消”;“治小兒疣(you2聲)目方:以針及小刀子決目四面,令似血出,取患瘡人瘡中汁黃膿傅之”。

  因此,有人認為,既然唐代人已經懂得了“以毒攻毒”的道理,那時就有可能出現了人痘接種術。只不過,那時種痘只是在民間秘密流傳,沒有公布於世。

  面對肆虐的天花,中國古代的醫師們。一直採取了冷靜而科學的態度。

  他們潛心著述立説,探索種痘之法,一些預防天花的醫學著作相繼問世。

  天花,一種傳入中國的瘟疫,不但造成了流行和氾濫,同時也激發了古代醫學家的靈感和智慧,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導下,中國人發明了人痘接種術。

  法國哲學家伏爾泰,這樣讚揚人痘接種:“我聽説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樣的習慣;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的偉大先例和榜樣。”

  人痘接種使千千萬萬的人們,免除了天花的威脅和侵害。它的發明,同活字印刷、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一樣,是中國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第二集結束/字9100字)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