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古代石刻》(上集)(探索發現2006-59)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17:35 來源:CCTV.com

拔箭圖

  這是一個普通的中國北方鄉村,傳説是明朝名臣于謙的後代為了避難而建造的。村裏大多數人家姓于,村子就叫于家村。村民的日子過得悠閒自得,平日裏也沒有外人來打擾。但是,這個村子在中國北方卻很特殊。石板路。石房子。墻壁上的拴馬樁。石磨、石井、還有石水槽,至今仍舊是村民洗衣服的地方。這是一個石頭的世界。于家村屬於中國河北的井陘縣,被稱為石頭村。全村一共有石頭房屋4000多間,石板街道3700多米,石井窖池1000多個,石碑200多塊。

  于家村在中國是一個特例,和西方文明相比,中國人很少用石頭建築高大的房屋,在大部分中國人的印象中,生活中的石頭建築是長滿青苔的石階梯、濕漉漉的石板路,還有一些石橋。

  在人類的童年時代,石頭曾是人類最親密的伴侶和最重要的工具。石頭作為人類主要工具的時間從距今100萬年開始,一直延續到距今4000年前。

  後來,隨著銅礦石和各種金屬的發現,更為鋒利和堅固的金屬器具開始進入歷史,石器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産活動。但人們對石頭的興趣沒有減弱。石頭承載的文明隨著長長的歲月印記流存至今,成為中國人追尋古老夢想的重要依據。


赑屃

  在成都的金沙遺址,考古專家們對出土的這些石雕産生了極大興趣。它們被雕成人或動物的形象,可能用於祭祀活動。這表明,在古老的蜀王時期,原始先民已經賦予了石頭超出實用工具的意義。

  因為來自大自然的石頭,有著堅硬的質量,它能替脆弱的生命記錄下印跡,保存住我們曾經的所思所想。巨大的石塊寄託著人們共同的希冀,大量的建築、陵墓、雕像同時出現在東西方古文明中,各自形成獨特的石雕風格。相比之下,中國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歡使用木頭,不僅生前用來修築房屋,死後也當作安身之處。偶爾有達官貴人在死後住進石頭的房屋,那是為了求得穩定和安全。

  西漢時期有些王公開山為陵。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的墓就是在天然山體上開出了兩個巨大的洞穴。但放置屍身的棺材大多數還是用木材製作。在唐代,有些貴族卻突發奇想,為自己做起了石頭棺材。

  石棺的主人叫李壽,是唐代的一個貴族,在生前沒有什麼驚人之舉,但死後的石棺卻成了中國石雕的代表作。石棺用八塊厚石板和八根倚柱構成,外壁上浮雕著文武衛士、侍從和神仙,內壁上刻著樂舞、侍從人物和十二生肖等等,雕刻工藝精到,形象生動活潑。

  但是,石棺在中國並不多見,古代的中國人更多地賦予石頭另一種意義,這些特殊的石頭幾乎無處不在,佇立在中國人的文化生活中。石碑是中國最常見的石刻作品。


古代箭頭

  中國石碑的起源卻和喪葬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人們在石頭上刻上死者的名字和生平,放在墳墓前,墓碑就産生了。古代的墓碑在兩漢時期十分流行,因為漢代實行厚葬,王公貴族們甚至每年要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來修建墓葬。樹碑立傳這個成語就起源於那個時代的奢靡之風。漢代結束後,新的統治者嚴厲禁止鋪張浪費,甚至不允許在墳前樹碑。

  變通的結果是出現了這樣的東西,它們叫做墓誌,上面寫上墓主人的功績和生平,這些文字就叫墓誌銘,雖然後代又重新起用墓碑,但是墓誌銘也保留了下來。

  烏龜是中國人的瑞獸,代表長壽。放置石碑的基座就是一種烏龜形象的怪獸,但是它的身世似乎更加崇高,據説這種怪獸的名字叫赑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力氣很大,所以就讓它專門來馱石碑。

  而在少數民族政權西夏國,石碑的基座卻是這樣的形象。既像人,又像野獸,還有男女性別之分。男性石雕面部渾圓,顴骨高突,嘴裏伸出獠牙。碑座背面刻了六個漢文,是工匠的名字:“砌壘匠高世昌”。女性石像乳房下垂,半握著雙拳,手腕上套著雙環。這種渾厚樸實的石雕,典型地反映了西夏民族的審美趣味。

  遺憾的是,在西夏王陵,除了保留下來的一些基座,上面的石碑都已不見蹤影。留下的是無數的殘片。西夏王國建立於公元十一世紀,十三世紀被蒙古人毀滅。當年蒙古人入侵後,燒燬了西夏王陵。在殘留下來的石碑殘片上,還能辨認出西夏文字。它們是根據漢字創制的,後來成為死文字。西夏王國也因此罩上了神秘的面紗。


霍去病零墓碑

  幸好還有石碑被幸運地保存了下來。甘肅武威一帶曾經是西夏王國的領地。清朝時,一位學者來到武威的大雲寺遊覽,發現院子裏有一座碑亭被磚塊砌滿。僧人告訴他,裏面藏著一塊不吉利的石碑,一旦出世,就會帶來災難。在學者的再三要求下,磚塊被拆掉,秘藏的石碑露出了面目。

  這是目前發現的最完整的西夏文字碑,一面是西夏文,另一面是漢文,每面大約一千八百多字,內容涉及西夏的社會經濟等各方面,成為研究西夏王國的寶貴資料。一塊石碑為一個曾經遺失在歷史深處的王國找回了昔日的蹤影。

  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館裏展出各種各樣的古石碑,這些石碑的含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最初的墓碑。中國人用石碑來紀念所有值得銘記的人物和事件,讓後人永遠不能忘記流逝的往事。皇帝的禦碑還要修建一座專門的亭子,叫禦碑亭,以加深人們對這些文字的尊重。

  這塊一千多字的石碑記錄了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景教傳入中國的往事。碑文上説,公元635年,敘利亞傳教士阿羅本從波斯來到西安,唐太宗特許他建造景教寺院,景教因此在唐朝有了很大的發展。而這段歷史在史書中根本沒有提到,石碑被發現前,人們從來不知道基督教早在唐朝就曾在中國流傳。一段早已被遺忘的歷史靠著石碑的堅毅特性而得以保存。

  在鎮江的碑林博物館也有一件鎮館之寶,這塊石碑被譽為“碑中之王”,叫《瘞(音“義)”鶴銘》,是古代一個文人為家裏死去的仙鶴寫的一篇紀念文章,年代和作者都已經無從考證。五塊碎裂的石頭曾是一整塊天然的石壁。也許是因為仙鶴屬於大自然,所以主人把碑文刻在了山上。在山體上直接刻文記事,叫做摩崖石刻,它們廣泛分佈在中國各地。


霍去病零墓碑

  這是一座被稱為“天下第一山”的名山。雖然主峰海拔不過1500多米,但山勢雄奇,山巒疊起,主峰突兀,氣勢非凡。這座山的揚名並不僅僅因為自然景觀,千百年來,泰山被賦予了深厚的人文含義。泰山是中國古代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從夏、商時代開始,各朝代的皇帝登上皇位後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歷史上一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多處古建築群,1696處碑碣石刻。

  有些山體上密密麻麻地刻滿了各個朝代、不同書法家的文字,成為泰山的一處風景點。在泰山石刻中,最早的作品是秦代的刻石。在泰山玉皇頂玉皇廟門前,有一座高6米、厚0.9米的石碑,形制古樸渾厚。奇怪的是,碑上沒有一個字,因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正因為沒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時、何人所立,便成為一個疑問。人們曾作多種推測。明、清兩代,有不少人認為它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於焚書。但是也有人推測,這塊碑可能是漢武帝立的。無論歷史的真相如何,古代皇帝刻碑記事的風尚確實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這石碑鐫刻著秦代丞相李斯的篆書,雖然多年風雨剝蝕,如今只剩下七個完整的字,“臣去疾臣請矣臣”,意義也不得而知,但這塊刻石被稱為“小篆鼻祖”,堪稱稀世珍寶。經石峪是泰山石刻中最著名的一處。在兩千平方米大的石坪上,刻著隸書《金剛經》,字徑50公分,筆鋒遒勁有力,被稱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經過1400多年的風雨剝蝕,還保存著1043字。這是唐玄宗李隆基親筆撰書的《經泰山銘》,被稱作唐摩岩。

  當一些重要的文獻資料不幸遺失後,石碑和石刻卻因為更容易被保存而幸運地流傳下來,填補了人類記憶的空白。 一場血腥的戰爭,一個逝去的偉人,一件已被遺忘的往事。它們不再是普通的石塊,而已成為凝固的歷史,寄託了人們的思想和希望,承載和延續著人類的文明。

  隨著歲月的流逝,石碑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它幾乎成為了僅次於紙張的記錄工具,挺立在各種場景中。這個中國最大的碑林博物館,不僅是歷史學家的鍾愛,而且也是書法愛好者經常光顧的地方。特別是漢代的石碑,由於當時造紙術還不發達,所以很多前人的墨跡就要依靠石頭,才得以保存。


樂山大佛

  到了唐代,印刷術雖然已經很發達,但石碑仍舊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這塊記錄唐玄奘取經故事的石碑被人稱為三絕,因為是唐太宗和唐高宗兩位皇帝寫的文章,而字則是號稱書聖的王羲之的筆跡。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王羲之早在唐朝建立前兩百多年就已經去世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趙力光:“後來有一個懷仁和尚,就是一個僧人。他就是因為知道,這個王羲之的字很被皇上喜愛,後來他就集字,花了這個可能有很多年的時間。他就把這個字,就從王羲之的墨跡裏面,按文章的內容集了一個字。”

  相比之下,這塊石碑雖然只是記錄了一個家族的歷史,卻真正是一幅書法佳作,因為石碑上的文字是由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親自書寫的,當時他已經有70多歲高齡,筆法和筆力都到了人生的頂端,含蓄而充滿力量的書法風格,在石頭的堅硬紋理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石頭保存的還不僅僅是歷史往事和書法藝術,石頭還曾經被中國古人用來當作畫布。這就是畫像石。畫像石主要出現在墓葬中,用來裝飾和祈願,或者敘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畫像石産生於西漢,流行于東漢,但是畫像石也是一種很浪費人力物力的奢侈品,東漢結束後,由於統治者提倡薄葬制度,畫像石就基本上消失了。正因為如此,畫像石幾乎就成了漢代的代表。

  這一幅幅畫卷雖然只是些過去的片段,但它們記錄下了那個久遠年代的點滴印象,讓後人産生無盡的遐想。那時的中國正處在興盛的漢帝國時代。漢代的崛起從漢武帝開始,他是一個雄心勃勃、業績斐然的皇帝。公元前117年,武帝陷入了悲痛之中。這一年,帝國最年輕的軍事統帥霍去病不幸病逝。


摩崖石刻

  為了紀念他的戰功,漢武帝在自己的陵墓茂陵東北為他修建了墓園。時光流逝,今天的人們在瞻仰將軍陵墓時,除了感慨他的傳奇故事外,更多地關注他墓前的一塊又一塊大石頭。這17件巨型石刻作品,是表彰這位功績非凡的軍人的。它們由無名的工匠雕琢,並不精緻,好像只是一塊塊天然的石頭,被隨意地放在這裡。

  仔細地看,也不過是簡單的刻畫,紋路粗略,毫無講究之處。

  大部分石雕都是用形似的石頭,進行簡單的加工。這匹馬利用一塊自然石塊的形狀,順勢加工而成。

  小石象也是利用一塊天然的石頭順勢雕鑿而成。石魚只是刻出眼睛和魚鱗。臥牛稍微複雜一些,但也主要是利用石頭的天然形狀。石人也是用一塊略似人形的石料雕成的。人頭和一隻右手錶現得特別大,使人産生奇怪而神秘的感覺。還有更為生動的場面,也只是簡單的幾刀刻畫。

  這是霍去病墓前最著名的雕刻——“馬踏匈奴”。一匹昂首挺立的戰馬,端莊肅穆中蘊含著力量。馬腿踩踏著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它反應的是漢代征伐匈奴的歷史話題,是中國的第一個紀念碑式的雕刻。


石窟佛像

  有人遺憾後來的古中國沒有延續這樣的雕刻風格,石頭的作品在後來的歲月中似乎越來越精細,失去了曾經的震撼力量。這批雕刻被稱為中國古代雕刻乃至世界雕刻的千古絕響,簡約而誇張,粗獷而傳神,這也許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精神。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