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四十七集:中東:血色橄欖枝(下)(探索發現2006-37)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9日 15:36 來源:CCTV.com

坦克大戰

  1973年10月6日14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軍防禦工事巴列夫防線的沙壘中,突然發生兩聲巨響,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間埋入水下的兩個炸藥包爆炸了。

  緊接著,埃及、敘利亞兩國軍隊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色列發起突然襲擊。

  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向來保持高度警惕的以色列竟然沒有一點察覺。

  戰爭開始後,從教堂匆匆趕回辦公室的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發表講話,這位獨眼將軍聲稱阿拉伯人必敗,以色列人必勝。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是在猶太教的贖罪日打響的,從達揚口中第一次把它稱為贖罪日戰爭。

  納賽爾去世後,薩達特成為埃及的新總統。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尤其是埃及,在戰爭中損失了整個西奈半島,所以收復失地,打敗以色列,就成為薩達特的首要任務。

  但這些被佔領的土地,卻大大加強了以色列的國防安全。在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這些土地使以色列的戰略縱深增大到200公里以上,為保住這一“安全邊界”,以軍在邊境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特別是在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色列花了2.3億美元,修建了一條長123公里的防線,這條防線以當時以軍的總參謀長巴列夫命名,被稱為巴列夫防線。

  巴列夫防線沙堤高8.5米,朝運河一面被削成55度的陡坡,坡上設置了鐵絲網和地雷區,以軍沿運河全線還修築了31個核心地堡,形成交叉火力網。在西奈半島腹地,還有機場和防空導彈陣地。以軍自恃防守堅固,所以在前沿地區駐兵不多。


薩達特遭刺殺

  1973年9月,敘利亞戰鬥機與以色列戰鬥機在公海交火,結果敘利亞戰機被擊落13架。以此為契機,敘利亞和埃及在停戰線附近集結部隊,以色列以為阿方結集部隊只是對擊落戰機的正常反應,所以並沒有引起警惕。

  10月6日下午14時,埃及出動了200多架飛機,向以軍在西奈半島的陣地撲來。同時,埃軍隱蔽在運河西岸沙壘後面的2000門榴彈炮和重型迫擊炮,也向巴列夫防線的以軍發起猛攻。

  埃軍的計劃是首先強渡蘇伊士運河,突破“巴列夫”防線,控制運河東岸15—20公里的地區,然後視情況向縱深發展。

  為此,埃軍在蘇伊士運河兩岸集結2個軍團共9個師的兵力約12萬人。北翼為第二軍團,是戰役主攻方向,南翼為第3軍團。戰鬥開始後,埃軍地面部隊約8000人在飛機的掩護下,乘水陸裝甲車和橡皮舟強渡運河。登岸之後,埃及工兵用高壓水龍頭沖刷以軍沿河岸修建的沙堤,僅用9小時,就在沙堤上打開了60多個缺口,架設10座浮橋。在戰鬥打響後的24小時,埃軍10萬人、1020輛坦克通過了運河。不到三天,埃軍控制了運河東岸10至15公里地區。

  當天上午,以色列人開始了第一次反攻,兩個以色列坦克旅共200多輛坦克向埃及軍隊的登陸地點撲來。這場戰爭持續了3個多小時,結果以色列以色列180王牌裝甲旅全軍覆沒,一名上校帶著殘存的25輛坦克投降。第一次嘗到坦克大戰勝利滋味的埃及士兵,高興得在陣地上跳起了舞。

  當埃軍在西線發起攻擊的同時,北線的敘利亞軍隊也于6日14時向戈蘭高地發起猛攻。 敘軍首先出動100架飛機襲擊以軍指揮所等重要軍事目標,敘軍的1500門大炮也開始炮擊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陣地。

  接著敘利亞軍隊的三個師、1000多輛坦克,在空軍和大炮火力的掩護下分三路向以軍陣地發起進攻。

  以軍也調集了大批坦克向敘利亞軍隊反擊,雙方1500多輛坦克在狹長的平原上激戰了近48小時,7日晨,敘軍突破1967第三次中東戰爭的停火線,突入到被以色列佔領的土地約75公里處。

  以色列在西奈半島與格蘭高地同時受挫,以色列國又面臨著一次生死存亡的考驗。


薩達特訪問以色列

  這時以色列平民也拿起武器準備拼死一搏,以色列動員各種交通工具把預備役部隊和彈藥送上前線,首都特拉維夫的公共汽車停止運營,全部用來給前線送給養,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説: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安慰死難者的親屬,但是我知道,以色列能否走出困境就在於預備役部隊的前仆後繼,他們是以色列最後的希望。

  戰鬥打響後第四天的10月10日,伊拉克宣佈參戰,約旦的軍隊也在向前線運送彈藥。而以色列人全國只有300百萬人,但敘利亞有1000萬人,埃及有5000萬人。埃敘宣稱,就是拼消耗也要拖垮以色列。

  仗打到了第七天,不僅是導彈,雙方所有的彈藥也基本用完。

  埃軍初戰得勝,佔領了運河東岸的部分地區,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從10日起,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停止了進攻,著手鞏固陣地,埃及想以此作為對以色列談判的籌碼。

  正是埃及這樣一個戰術錯誤,讓以色列有了喘息之機。

  當天深夜,以色列總參謀部召開緊急會議,並作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利用這一時機集中兵力,實施先北線後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總參謀部決定沿著直通大巴士革的公路直接進攻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迫使敘利亞退出戰爭,然後再和埃及進行決戰。

  就在這時候,約旦國王侯賽因發表聲明,約旦軍隊將在西奈半島和格蘭高地之外在約旦河方向上開闢對以色列作戰的第三條戰線,隨即約旦的坦克也開赴了戰場。

  雖然以色列同時面對多個阿拉伯國家的進攻,但因為以色列集中了優勢兵力,所以北線對敘利亞的反攻仍頻頻得手。


巴列夫防線

  面對兵臨城下的危險局勢,敘利亞急忙要求埃及軍隊在西奈半島繼續進攻,以減輕大馬士革方向的壓力。薩達特總統不得不答應敘利亞的請求,向以色列軍隊發起了新一輪進攻。

  10月14日6時,埃及軍隊出動80架飛機、200多門火炮對以軍陣地進行了90多分鐘的攻擊,隨後,埃軍兵分三路,出動1000多輛坦克向艾米特拉、吉達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發起進攻,這是埃軍第一次脫離防空網和反坦克防禦系統進行的運動戰。埃及的目的是企圖一舉把以色列人驅逐出西奈半島。

  埃及的坦克大軍向著以色列陣地猛衝時,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下正中了以色列國防部長達揚的下懷。以軍利用山埡口兩側的有利地形,集中了三個師的兵力,投入了坦克800多輛,正在等著埃軍的到來。

  這次戰鬥,有一點出乎埃及的預料之外,那就是以色列竟出動了800多輛坦克,按埃及的計算,以色列的坦克應該早被打完了。

  以色列軍隊還搶修了埃及、尤其是敘利亞軍隊遺棄在戰場上的大量蘇制坦克,所以在這次坦克大會戰中,以軍中還夾雜著不少蘇制坦克。

  埃及和以色列在西奈半島進行坦克大戰時,埃及的首都開羅召開了大規模的群眾集會,薩達特總統發表講話,他要求前線將士一定要再打一場勝仗告慰父老鄉親,六五戰爭失敗後,埃及人太渴望勝利了。

  但這時美國的一個軍事偵查情報,徹底打碎了埃及人勝利的夢想。

  10月16日,以軍穿過這個縫隙,偷偷渡過蘇伊士運河,切斷了埃及軍隊的補給線,並直逼埃及首都開羅,這是以色列坦克部隊第一次踏上運河以西的埃及陣地,埃及人竟長時間沒有發現,後來又認為是以軍的小股騷擾部隊,沒有引起埃及軍方高層的重視。

  率領第一支部隊成功偷渡運河的是當時45歲的以色列陸軍少將沙龍。

  以色列幾乎全部摧毀了運河以西的埃及薩姆防空導彈陣地,為襲擊運河西岸開闢了空中通道,他們甚至用卡車把繳獲的完好無損的蘇制薩姆6型防空導彈,連同雷達設備運回到蘇伊士運河的東岸。而這種導彈正是美國的導彈專家千方百計想要搞到手的。


巴解主席阿拉法特

  10月19日,以軍在運河西岸已經有2.5萬人和500輛坦克,突入運河西岸的以軍在取得主動權後,又不斷襲擊公路、鐵路和運河沿岸地區,切斷了埃軍2、3軍團的退路。從這一刻起,以色列已經奪回了戰爭的主動權。

  西奈半島上的埃及軍隊處境變得非常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埃及不得不接受聯合國安理會的停火建議。

  這場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多輛,作戰飛機1500多架。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余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多輛,飛機200架,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元以上。

  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方面仍不得不咽下失敗的苦果。這次戰爭也引起了阿拉伯人的思索,感到用武力消滅以色列已幾乎不太可能。同時這場戰爭也讓以色列認識到,單純用軍事手段消除阿拉伯威脅的做法,不會給以色列帶來持久的和平,以方領導人也産生了以土地換和平的想法。這樣,第四次中東戰爭也成為阿以雙方關係的一個轉捩點。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四年後的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佈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

  埃及是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單獨與阿拉伯的敵人以色列講和,就是對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背叛,埃及的行為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敘利亞訪問,試圖向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係就此結束。

  埃及之所以跨出歷史性的一步,是和中東的形勢變化密切聯絡的。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臺後,開始推行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以色列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埃及國內也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發展本國經濟,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以色列同意歸還所有佔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對外政策,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在訪問以色列時,薩達特發表講話説:既然你們願意和我們共同的生活在世界的這個地區,那麼我真誠的告訴你們:我們歡迎你們同我們一起生活,這番話使不少以色列人流下了眼淚。

  1978年9月6日,應當時美國總統卡特的邀請,埃及和以色列簽訂了戴維營協議,推動了中東和平進程。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係。

  埃及本國的激進分子,也對薩達特總統所謂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臺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但和平解決中東問題已成為全世界的共識,中東和平進程仍艱難地進行著。

  埃以關係的緩和,影響最大的就是巴勒斯坦,在埃以建立外交關係後,阿拉伯國家逐步了承認了以色列,這樣就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支持越來越少,巴勒斯坦問題已不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問題,而變成了單純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問題。第一個打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阿拉伯國家是約旦。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約旦國王侯賽因害怕巴解組織的遊擊戰造成以色列入侵約旦的藉口,開始限制約旦境內巴解組織的活動。1970年,巴解組織不聽警告在約旦劫持並炸毀了四架西方客機。在此情況下,侯賽因國王決定動用武力把巴解組織驅逐出境。


埃軍渡過蘇伊士運河

  1970年9月巴解總部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1萬餘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成為“國中之國”。巴解遊擊隊利用這些營地,不斷騷擾以色列北部地區,逐漸成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刺殺為由,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也有人把它稱為贖罪日戰爭之後的第五次中東戰爭。

  三天后,以軍包圍了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同意撤出貝魯特,遷到了突尼斯。

  在以色列的打擊下,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為減弱。1988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佈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

  但引起歷次中東戰爭的領土問題仍沒有解決,巴勒斯坦難民仍沒有回到自己的家園,中東仍然是世界上長期動蕩的一個地區,在這片充滿硝煙和苦難的土地上,但願有一天,和平的橄欖枝再不會從人們手中滑落。

  2003年4月30日,聯合國、歐盟、俄國和美國共推出“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這項計劃提出了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以巴兩國和平共處的構想。

  2003年11月,“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受阻後,以色列總理沙龍又提出“單邊行動”計劃,以色列單方面從其在1967年中東戰爭中奪取的部分土地上撤出。這意味著阿拉伯人再也收不回六五戰爭前失去的領土。


埃及抓獲的猶太俘虜

  2004年11月11日,75歲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去世。

  2005年8月,以色列從加沙地帶全部21個猶太人定居點和約旦河西岸北部4個小型定居點撤離,這標誌著以色列結束對加沙地帶長達38年佔領的“單邊行動計劃”開始實施。

  中東和平進程艱難地進行著。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