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四十四集:鐵 幕(下)(探索發現2006-28)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30日 16:15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第44集》鐵 幕(下)
1949年夏天的一個上午,在哈薩克斯坦荒無人煙的草原上,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1949年夏天的一個上午,在哈薩克斯坦荒無人煙的草原上,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這意味著自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對核武器的壟斷被徹底打破。

  而美蘇之間的核軍備競賽並沒有隨著蘇聯擁有原子彈而結束。相反為了擁有比對方更強大的核力量,美國和蘇聯都不斷地進行核試驗。

  這裡是太平洋中部的比基尼環礁,1946年7月,美國在這裡進行了戰後的首次核爆,現在看到的,就是當時的影片資料。後來,美國在太平洋中部進行了超過六十次核試驗。

  這是美國在內華達州的沙漠中進行假想的核戰爭試驗。1951年後,士兵真實遭遇核爆的軍事演習曾經進行了好幾次,一位曾經經歷過這種演習的美國士兵回憶了當時的恐怖情形。

  演習後不久,這名士兵的頭髮開始脫落。像他這樣參加了核試驗的美國士兵據説有25萬人以上,由於遭到輻射傷害,大部分人後來都出現了健康問題。

  蘇聯也秘密進行著自己的核武器開發,這是位於哈薩克斯坦的核試驗基地,蘇聯就是在這裡進行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

  飛機仍然是核武器投送的主要工具。五十年代中期典型的機型是美國的B-52,英國的V型轟炸機。他們面對的對手是蘇聯的圖格列夫-20型轟炸機。

  同時雙方也在發展遠程火箭,他們都主要吸收了那些戰時參加過德軍V-1火箭研製的科學家。事實上,這個研製小組的負責人,馮布勞恩,當時就為美國人工作。戰略和戰術核武器也開始出現。它們要麼是以短程火箭的形式出現,要麼是傳統火炮發射的核炮彈。

  1952年,艾森豪威爾贏得大選,成為第34任美國總統,在他就任3天之前,美國在太平洋上爆炸了第一顆氫彈,它比投在廣島上的那顆原子彈的威力還要大750倍,而那顆原子彈已炸死了78000人,還有成千上萬的人由於受輻射而死去,許多迄今為止,因廣島原子彈轟炸而死去的人已達22萬餘人。

  一年後,蘇聯在西伯利亞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枚氫彈。

  1953年3月,73歲的約瑟夫.斯大林去世,他沒能聽到蘇聯的第一枚氫彈成功的消息。許多蘇聯人為他的去世悲痛欲絕。

  斯大林的繼任者是尼基塔.赫魯曉夫。但是西方希望改善關係的願望落空了,赫魯曉夫拒絕支持德國統一。他害怕這樣做德國會像1941年那樣對蘇聯構成威脅。

  由於有美國強有力的支持,聯邦德國經濟迅速恢復,它將很快成為歐洲經濟強國之一。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國簽訂《巴黎協定》,決定終止對聯邦德國的佔領,並吸收它加入北約組織,允許其重新武裝。

  為了應對這一情況,1955年5月14日,蘇聯同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東歐七國在華沙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6月5日華沙條約正式生效。華約的簽訂也為蘇聯在東歐國家長期駐軍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據,

  隨著華沙條約的産生,歐洲已經形成了兩大武裝陣營。

  而德國內部邊界充滿了鐵絲網、雷區和了望塔,成為了歐洲分裂的主要標誌。

  1961年8月13日,一個陰鬱的星期天。東柏林人一覺醒來,聽到的第一條新聞是:“華沙條約國請求東德政府對柏林內部和周邊地區建立有效的控制。”一個小時內,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81個路口均被封鎖,剩下的也隨即關閉。東德與西柏林間所有的交通路線全部切斷,地鐵和有軌電車也不再通行。在軍警的監視下,鐵絲網和加固裝置在幾個小時內封鎖了通往西柏林的所有路口。第二天,布蘭登堡門也被堵死。後來。鐵絲網又被混凝土墻取代。

  柏林墻現在取代德國內部邊界成為了歐洲分裂的主要標誌。

  1957年10月4日,蘇聯把第一顆“伴侶號”人造衛星送入了地球軌道。這讓整個世界感到震驚。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重83.6公斤,繞地球一週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

  而2個月後,美國進行了自己的第一次衛星發射也已經準備就緒,不過他們的這個試驗衛星只有1.5公斤的重。

  在全世界的矚目中,運載美國第一個試驗性人造衛星的“先鋒號”火箭點火發射。

  但是它失敗了。當火箭發射出去兩秒鐘以後,第一級火箭喪失了推力,火箭翻起跟鬥,頭朝東落回發射臺,發生了爆炸。躲在重重厚壁保護室裏的人們在一陣煙柱以後看見火箭被包圍在燃燒的火焰中,這是美國衛星發射首次失敗。

  在航空技術上的差距使美國人警覺起來,因為一旦蘇聯人擁有了能把衛星送入軌道的航天火箭,那麼他們就能生産出有巨大衝力,裝備著可以瞄準美國本土目標的核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這就是當時所謂的“導彈差距”理論。

  當時的赫魯曉夫充分利用了先進導彈技術所帶來的外交優勢,並促使英國在一年後組織了核裁軍運動。

  不過後來人們發現,所謂的導彈差距其實並不存在。根據情報人員的估計,到1961年12月,美國對蘇聯在導彈方面有3:1的優勢,重型轟炸機方面有10:1的優勢。蘇聯在導彈方面並沒有實際的優勢。

  1959年,赫魯曉夫應訪邀美,這也是蘇聯領導人首次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之前,蘇聯的月球二號火箭成功到達月球表面,並把紀念品帶上了月球。赫魯曉夫把和放在月球上的金屬一樣的紀念品作為禮物送給艾森豪威爾,向他展示了蘇聯先進的航空技術。

  赫魯曉夫在美國參觀了生産車間、大農場,平易近人地與普通的美國人交流,這一切似乎顯示冷戰的堅冰開始出現溶解。

  但是一次偶發事件使一度緩和的雙方關係再次陷入危機。

  一直以來,美國都使用U2飛機對蘇聯進行高空偵察,1960年5月,蘇聯終於獲得了他們一直期望的證據。

  蘇聯公開審問逮捕的U2飛機飛行員,強烈抗議美國的間諜行為。

  美國一開始否認使用間諜飛機,但在確實的證據面前,他們乾脆將U2飛機的偵察公開化了。

  艾森豪威爾同期聲:美國有必要知道會發動突然攻擊的外國軍事力量,蘇聯有意隱瞞情況,所以我們要調查。

  1960年11月,肯尼迪當選第35屆美國總統,他當時43歲。

  第二年,蘇聯在航空技術上的優勢再次給予了美國人巨大的衝擊。

  這一年的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點零7分,27歲的空軍少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拜克努爾發射場起航。

  在環繞地球1周後,加加林安全返回,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願望。

  加加林也成為了蘇聯的英雄。

  載人航天的成功為蘇聯增加了新的政治籌碼。

  1962年10月中旬,華盛頓的美國官員在進行例行情報資料分析時,從飛臨古巴上空的U—2飛機所拍攝照片中發現了問題。他們確認,蘇聯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的聖克利斯托瓦爾修建基地,部署中短程導彈和運載核武器的伊爾-28重型轟炸機。從這些基地發射的導彈,可以擊中從秘魯利馬到加拿大哈得遜灣的大多數美洲重要城市。對此,美國政府作出了強烈的反應。

  美國一方面公開向蘇聯發出警告,要求蘇聯從古巴撤出其中短程核武器。同時,美國海空力量在加勒比海的廣大海域對古巴設立了海上封鎖線,進行所謂的“隔離”。就這樣,在當時世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爆發了一場危機,將整個世界帶到了核災難的邊緣。

  全世界都屏息以待,害怕一場核戰爭就馬上到來。

  古巴是如何被推倒世界政治舞臺的最前方,而這場危機有著什麼樣的複雜背景呢?

  赫魯曉夫曾在他的回憶錄裏寫到:“在古巴安裝我們的導彈可以阻止美國貿然對卡斯特羅政府採取軍事行動。美國人已經用軍事基地包圍了我們的國家,並用核武器威脅我們,現在他們將嘗到敵人的導彈瞄準自己是什麼滋味了。”

  不過,儘管雙方在表面上都擺出了咄咄逼人的態勢,但蘇聯並不真地想與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交戰,美國也一直嚴格地把封鎖目標確定在進攻性核武器和其他配套設備上,並不想越過這個界線,挑起更大的衝突。

  赫魯曉夫認識到,長期容忍無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強的封鎖不利於蘇聯,封鎖拖得越久,蘇聯的損失就越大。而美國也不願意戰爭真正爆發。

  兩國領導人進行了頻繁的接觸,希望通過和平談判的途徑解決危機的願望。

  11月20日,蘇聯不顧古巴反對,同意在30天內全部撤走在古巴的導彈、飛機及其他軍用設施,隨之,美國宣佈終止對古巴的海上隔離措施,雙方的武裝力量先後解除戒備狀態,危機終於結束。

  古巴導彈危機讓美蘇兩國都意識到兩個超級大國直接使用核武器對抗的危險。

  此後,在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建立了熱線聯絡,結束了美蘇冷戰中一個特別危險的時期。在以後的鬥爭中,兩國都較為謹慎地避免直接對抗,特別是避免用核武器對抗,並謀求妥協和合作以維持核壟斷,約束無核國家,這次危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63年的部分核禁試條約。

  儘管雙方都盡力在戰場上推遲使用戰術核武器,但是戰略核武器的威脅還在繼續籠罩著歐洲和北美。主要的投送手段仍然是飛機和地對地導彈,但是現在又增加了一種新的方式,那就是彈道導彈核潛艇。因此這就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核戰略。這種理論就是所有的三種投送手段不可能被同時摧毀,這樣就可以保持所謂的第二次打擊能力。也就是説,在對方使用核武器之後,自己能夠用核武器進行還擊。

  早在1946年,耶魯大學伯納德布羅迪教授就意識到原子彈的大規模報復能力使核戰爭中將沒有輸家和贏家;在核時代,威懾戰略更加重要;保證核威懾成功的不是原子彈實施突然襲擊的能力,而是在遭受核襲擊後仍能作出有效核反擊的能力,這個理論就是核威懾理論。

  這是蘇聯在進行的一次當時最大規模的核試驗,這枚氫彈的威力

  但是到了七十年代,雙方都開始認識到他們擁有的核武器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際的需要。不僅是因為核軍備競賽會加劇緊張局勢,而且也使維護費用更加昂貴。因此,限制戰略武器談判開始了。談判持續了整個七十年代,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和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達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協議

  在七十年代,蘇聯採取了另外一個步驟來加強她的軍事力量,那就是建立一支遠洋海軍。

  當時,東方和西方陣營都不遺餘力的在第三世界裏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西方在這方有一個主要的優勢,那就是她的海上力量,特別是美國海軍。

  但是在謝爾蓋.高斯科夫海軍上將的領導下,蘇聯海軍開始了一個龐大的擴張計劃。大量的現代化水面艦船開始出現,很快就在世界的所有的大洋中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雙方都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售武器,試圖擴大自己的影響。

  中東戰爭這樣的地方武裝衝突使得這些武器在戰場上接受了檢驗。

  在七十年代末,兩位西方新領導人上臺了──美國的羅納德.裏根總統和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他們開始了武器現代化計劃,目的是在各個方面獲得核優勢。

  包括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和潘興-2型火箭在內的新戰區核武器被研製出來了。

  1983年,美國在聯邦德國境內部署了潘興-2型火箭,在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歐洲國家部署了陸基巡航導彈。

  蘇聯在發展太空武器方面起步比美國早,但由於經濟實力不如美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投入鉅額資金毫無節制地發展下去,因而主張禁止太空軍事化。蘇聯要求美國放棄“星球大戰”計劃,美國則以此為“王牌”,要求蘇聯在陸基洲際導彈方面讓步,雙方對此爭吵不休。直到蘇聯解體之後1993年,克林頓政府才宣佈不再繼續星球大戰計劃。不過,有人認為正是“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蘇聯經濟。

  1990年,北約宣佈冷戰結束,但是這場沒有硝煙的對戰爭給以後的世界格局産生了重要的影響,而冷戰的幾十年間東西方置備的大量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還在危及人類的安全。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