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二十六集:漫長的一天(上集)(探索發現2006-6)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3日 14:22 來源:CCTV.com

  1944年6月6日,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來説具有決定意義,這一天,美英盟軍精心策劃的“霸王行動”終於拉開了序幕,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戰役開始了,而為了這一天的到來,盟軍已經做了將近4年的努力。

 12月13日,也就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後的第6天,丘吉爾前往華盛頓會見羅斯福,這是二戰時盟國首腦的第一場重要會議,在這次會議上,羅斯福表示儘管日軍在美國面前不可一世,但美國參戰後將先以打敗德國為重點來支持英國。

  於是,1942年1月美國開始向英國派遣部隊,到6月底,已經有55000名美軍抵達英國,對於那些飽受戰爭蹂躪達3年之久的英國人而言,美軍的到來實在令人振奮。這些美軍官兵們慷慨熱情、溫文爾雅,面對他們的高薪和裁剪合體的軍裝,即使那些最矜持的英國女孩也會為之怦然心動,不過那些妒火中燒的英國男人們則指責他們“拿著那麼高的薪水,衣著又是那麼性感,實在不適宜在這裡出現。”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美國軍隊源源不斷來到英國,而與此同時,美英兩國的首腦也不斷進行會晤,商定作戰計劃,但是在選擇從哪進攻來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上,兩國産生了分歧。

  美英兩國在地點選擇的問題上爭論不休,一度相持不下,最後英國人還是聽從了美國人的主張,將開闢第二戰場的登陸地點定在了法國大西洋沿岸,但是登陸的時間卻被一拖再拖。


V1導彈 A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1942年美、英沒有在西歐大規模登陸是非常令人遺憾的,據德國當時的一位名叫盧格的海岸防禦專家看來,盟軍本來完全能夠在1942年以較小的兵力在法國建立一座橋頭堡,因為當時德國大部分陸軍和空軍正在東歐作戰,消耗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西歐只有33個步兵師和一些缺乏戰鬥力的空軍與海軍,而當時的“大西洋壁壘”還徒有虛名,根本無力抵禦盟軍的登陸。

  但是,機會被錯過了,歐洲解放為此多等待了兩年!

  在歐洲的另一側,蘇聯人民還在頑強的抵抗德軍的侵略,戰場形勢十分嚴峻,斯大林強烈要求美英儘快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牽制德軍來減輕蘇軍的壓力。對此,英國只好在1942年8月,倉促派出了由6000人組成的突擊隊在法國的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00人,傷亡率竟高達96.5%,英國人由此得到一個教訓:登陸一個防禦非常充分的港口是很難成功的。

  1943年1月14日,在北非摩洛哥首都卡薩布蘭卡,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邱吉爾會晤,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元帥帶來了他精心制訂的1943年橫渡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計劃,但沒想到,計劃卻被英國人借第厄普的失敗,以大規模兩棲登陸非常複雜與危險,必須謹慎從事為理由推翻了,馬歇爾鍾愛的作戰計劃變成了一張廢紙。不過這次會議最終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會議決定繼續在英倫三島集結部隊,計劃到1943年12月31日集結93800人,以便最後進入法國。


v1導彈

  就這樣,進攻歐洲大陸的日子至少又被推後到了1944年,不過會議同時還設立了一個新的聯合指揮部,簡稱“考薩克”,也就是盟軍最高統帥參謀部的英文縮寫,這個參謀部的任務就是制定具體詳盡的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的作戰方案,也就是後來的“霸王行動”計劃。

  根據以往的經驗,盟軍考慮登陸地點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第一,必須要在從英國本土起飛的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內,這樣有利於發揮盟國的空中優勢,確保登陸場的制空權,第二必須有足夠大的戰役縱深,以容納足夠大的部隊,第三就是附近要有港口,以確保登陸部隊得到充足的給養。

  根據這些條件,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被縮小到地圖上的一塊弧形區域內。

  在過去的3年裏,英國飛機一直在法國沿海俯拍德軍的“大西洋壁壘”,同時他們還通過BBC電臺向全國民眾徵集關於海邊的度假照片和明信片,這些資料可以從水平角度顯示海灘的情況,後來BBC居然收集了1億張的有關圖片。除此之外,法國的抵抗組織也傳遞了一些情報。

  摩根將軍通過對法國海灘的情況分析,判斷只有三處地點適合登陸,第一處是康坦丁半島,第二處是加萊,第三處就是諾曼底,最後他選擇了諾曼底。


德黑蘭會議

  1943年8月,在加拿大法語區的首府城市魁北克,盟軍又召開了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批准了摩根將軍的“霸王計劃”。3個月後,也就是11月28日,在蘇聯駐伊朗德黑蘭的大使館,具有重大意義的“德黑蘭會議”舉行了,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首次聚首,在開闢第二戰場的主要問題上,三方取得了一致的意見,並確定“霸王”作戰將於1944年5月發動。

  1943年12月聖誕節前夜,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被任命為盟軍最高司令官,這個著名的將軍雖然從軍多年,卻從未到前線打過仗,多年的參謀和計劃工作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略指揮家。

  艾森豪威爾上任後,立即投入到了對“霸王計劃”的進一步修改中。在北非戰役獲得了巨大聲譽的蒙哥馬利將軍被任命為“霸王行動”的陸軍司令,負責地面戰役。他和艾森豪威爾很快就修改了作戰方案,把登陸正面由以前的30公里擴大到了80km,登陸灘頭由3個增加到了5個,分別是“劍”海難、“朱諾”灘、“金”海灘、“奧馬哈”海灘和“猶他灘”,而空降兵的數量從以前僅有的2個旅增到了3個師。

  作戰方案的修改得到了盟國首腦的同意,與此同時,為登陸所做的一切準備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從1942年1月至1944年5月,由美國運到英國的各種物資就高達530余萬噸。  在所有的物資中,最重要的就是登陸艇,由於兵力的增加,為了保證有足夠數量的登陸艇,盟軍又不得不把登陸時間由原定的5月向後推遲到了6月。同時為了讓登陸的部隊及時獲得大量的燃料供給,盟軍還鋪設了一條跨越英吉利海峽的海底輸油管道,每小時可向灘頭輸送600噸燃油。這些輸油管的泵房都被偽裝成了海灘上的咖啡屋或者賣冰激淩的小店舖,以此來欺騙德國無孔不入的間諜。


德軍中的“東方營”士兵

  1942年8月,由於英軍在第厄普的登陸中,幾乎沒有坦克能夠及時登陸,於是英軍開始開發特種功能裝甲車,火焰噴射坦克能夠壓制敵軍重兵把守的火力點,還有能夠從佈雷區清掃出一條道路的掃雷車,另外一種架橋坦克還能夠幫助裝甲車通過反坦克壕溝。

  在所有的準備工作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港口問題。如果在盟軍還沒有佔領一個較大的港口前,物資的供應和援軍怎樣才能跟上呢,富有想象力的英國人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們利用了獨創性的技術,建造了兩個被稱為“桑樹A”和“桑樹B”的人造港口。這兩個人造港需要澆築146個空心混凝土沉箱,每個沉箱最小排水量為1772噸,最大排水量為6044噸,這些沉箱將組成約9000米長的防坡堤,而建造這此沉箱共需60萬噸混凝土和3100噸鋼材,建造的時間只有半年,這幾乎超過了當時英國的工業能力,不過英國人還是竭盡全力地完成了這一工程。

  曾經親身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中國軍人黃廷鑫,在61年後對人工港的建造依然記憶猶新:“我在軍港看到一些很大的鐵櫃子,每個有三四個房間大小,擺在那個地方,後來才知道是諾曼底登陸時做人工港的堤壩用的。”黃廷鑫當時在英國的一艘“搜索者”的輕型航空母艦上工作,1942年,國民政府為了重新振興海軍,選拔了75名優秀的青年軍官赴美國和英國學習,黃廷鑫成為其中的一員,他同其他20多位軍官被分配到了英國,1944年當諾曼底登陸作戰打響時,在英國海軍參加實習作戰的21名中國留學軍官全部參加了戰鬥,擔任主攻和掩護任務,並且無一人傷亡。

  登陸所需要的一切物資準備都在按計劃進行,與此同時,盟軍的戰前訓練也進入到了高潮,尤其是對空降兵的訓練,艾森豪威爾認為諾曼底海灘後面是一片沼澤,只有幾條公路可供通行,如果不能及時控制這些道路,登陸部隊將會被困在海灘上,而且德軍的裝甲部隊就部署在淺近縱深,如果不能佔領關鍵要地進行阻擊,登陸部隊就有被趕下海的危險,這兩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又必須在登陸的同時完成,只有空降兵能做到,因此他對這支擔負艱巨而又重要任務的空降兵部隊的臨戰訓練十分關注。

  根據“霸王”計劃,擔負空降任務的是美軍第82空降師、101空降師和英軍第6空降師。其中的101空降師是美軍陸軍一支驍勇善戰的精銳部隊,綽號“呼嘯之鷹”,一本《兄弟連》的書描寫的就是該師506團2營E連的故事,後來導演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又將它改編成了同名電視劇,搬上熒屏,E連的故事由此廣為流傳。


隆美爾

  為加強“大西洋壁壘”的堅固程度,德國投入了1760萬立方噸的鋼筋混凝土,徵用了數量驚人的勞工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施工。今天,在北歐海岸的峭壁和海灘上,仍然能夠看見一些完好無損的掩體和火炮陣地。

  1943年12月12日,隆美爾元帥出任德國B集團軍群司令官,負責法國北部海岸防禦事務,他對“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工事並不十分滿意,在他的積極組織下,德軍在可能著陸的地區布設了大量的木樁,這就是眾所週知的“隆美爾蘆筍”。

  隆美爾是納粹高級指揮官中少有的與美英打過幾年仗的人,對盟軍的作戰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對現代戰爭中盟軍所創造的海陸空協同作戰的方法,尤其是廣泛使用空軍力量有深刻的體會,他在北非充分領教了盟軍地面和空中火力的威力,他知道要想成功阻止盟軍登陸,首先必須殲敵于海灘之上,因此登陸的前24小時是有效打擊敵人的關鍵時刻,所以他認為應當將坦克機械化部隊部署在海岸灘頭以快速殲滅盟軍,但隆美爾的頂頭上司馮龍德施泰德陸軍元帥卻與他意見相反。歐陽維介紹説,龍德施泰德元帥認為應該採取“放上來再打”的方針,就是讓盟軍先登陸,然後在盟軍的灘頭立足未穩之時,以強大兵力實施反突擊,把盟軍趕下海。因此,在兵力部署上,龍德施泰德強調將步兵放在最前面集中防守大西洋沿岸地區,將坦克和摩托化師部署在離海岸比較遠的縱深。

  倫德施泰德出身於世襲的普魯士軍閥,這個將近70歲的老元帥根本瞧不上比自己小15歲的隆美爾,兩人對於軍隊的部署問題爭執不下,互不相讓,最後希特勒只好採取了折中的方法,一部分部隊部署于灘頭,一部分部隊部署于縱深,這種兵力部署無論是在灘頭還是在縱深,都無法形成優勢兵力,既無力在灘頭阻止盟軍的登陸,也無力組織反擊,這就為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不僅如此,德軍的兵力也十分薄弱,而且年齡偏大,有些部隊甚至是由戰俘組成,像有名的“東方營”。歐陽維介紹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為了充實軍隊,彌補它自己軍隊力量的不足,就想辦法從佔領國的軍隊和平民當中組織作戰力量,從1941年到1945年間,德國組織了約有超過100萬的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國民參與到德軍一方的作戰,他們當中有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哥薩克人、亞美尼亞人、阿塞拜疆人、裏海地區的人,還有格魯吉亞人、北奧塞梯人、土庫曼斯坦人和韃靼人。他們出於各種原因加入到德國陸軍當中,被統稱為“東方志願軍”,也叫“東方營”,其中大概有75000多人在1944年被送往法國,編入了75個營,這些“東方營”在龍德施泰德元帥的率領下,參與了“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在1944年的6月,德國第7軍當中,有23個“東方營”。


“隆美爾蘆筍”

  在登陸日,“東方營”的數量居然佔到德軍第7集團軍營級編制數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當盟軍登陸後看到這些長著亞洲人面孔的俘虜時,都感到迷惑,還誤認為是俘虜了“中國”軍隊。

  英吉利海峽的兩邊,對壘的雙方都在積極準備,嚴陣以待。對於盟軍來説,現在所剩下的最棘手的問題莫過於最後選擇登陸日期“D日”了。

  盟軍經過了將近一個月的討論,最後分析得出,6月份能同時滿足海陸空這三家要求的時間只有兩組,即上旬的5日、6日、7日和下旬的3天。最終艾森豪維爾確定1944年6月5日為登陸日“D”日,並把6日和7日作為天氣不好時的替換日期。

  5月31日,盟軍所有的參戰部隊以及車輛和裝備開始登上即將載著他們橫跨英吉利海峽的艦船。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一向陽光燦爛的夏季氣候卻突然開始有了變化,6月2日,整個英吉利海峽上空充滿著連續性的低壓氣層,6月3日,狂風大作,波濤洶湧,到6月4日,天氣仍不見好轉。艾森豪威爾在權衡了所有因素之後,最後決定把6月5日發動的進攻推遲。徐奎介紹説,連日惡劣的天氣,確實讓盟軍的高級將領們憂心忡忡、焦躁不安,6月4日這一天,依舊是狂風暴雨,但就在這時,傳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負責氣象的斯塔格上校在6月4日晚上9點半,向盟軍的高級將領們報告了一個好消息,天氣將有新的轉機,根據最新觀測數據分析,6月6日淩晨開始,在諾曼底上空,有可能出現大約持續12個小時左右的晴好天氣,在這期間,風力大約只有3級左右,空氣的能見度也非常得好,但是到了6月6日的中午以後,將又會出現一個惡劣天氣,而6月7日到8日,將是很難預料的,這就是説在6月6日淩晨到中午,大約會有持續12個小時左右的一個好天氣。這對於蓄勢待發的盟軍來説,確確實實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隆美爾視察大西洋壁壘

  這個預報無疑讓盟軍將領們的精神為之一振,那麼究竟是選擇6月6日行動,還是將進攻再度延期呢?這一生死攸關的抉擇擺在了艾森豪威爾的面前。作為一個戰略家,艾森豪威爾深知戰場上所必須的冒險行動是多麼的重要,他也深信盟軍為登陸所做的準備又是多麼充分,於是艾森豪威爾權衡再三,最終做出了決定:6月6日就是登陸日。

  就這樣,這個被世界人民等待了4年之久的“D日”終於來到了。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