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十四集 納粹的冒險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4:47 來源:CCTV.com

  早在1933年1月希特勒當上德國總理的時候,國際社會就普遍認為,給予德國的懲罰已經足夠了。

  納粹上臺以後,德國的經濟實力和軍備力量都取得了歐洲大陸的領先地位。

  希特勒宣稱,他將致力於挽回1919年《凡爾賽和約》給德國造成的損失。

  1933年,國際聯盟駁回了納粹德國要求與鄰國、特別是法國同樣數量軍隊的提案,希特勒正好以此為藉口,退出了國際聯盟,開始了他夢寐以求的、一系列不受約束的軍事冒險。

  在希特勒《我的奮鬥》第一頁就有這樣一句話:“日耳曼的奧地利必須回到偉大的日耳曼祖國。”

  奧地利是希特勒出生的地方,這裡的居民絕大多數人講德語,希特勒準備首先把奧地利納入德國的版圖。

  1932年以來,由於受到來自左翼和右翼的威脅,奧地利總理陶爾菲斯解散了議會。1934年初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工人起義,使這個政權面臨著嚴峻形勢。

  陶爾菲斯嚴酷地鎮壓了起義,這使他更加不受國民的歡迎。於是希特勒想趁機發動政變推翻陶爾菲斯政府。

  然而,雖然奧地利納粹分子暗殺了陶爾菲斯,他們的政變卻失敗了,奧地利軍隊重新控制了秩序。

  另外,意大利的墨索裏尼也反對這次政變,他在意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的勃倫那山口部署了軍隊。

  因此,希特勒不得不暫時放棄對奧地利的入侵。


德軍入侵萊茵蘭

  但是,薩爾州的回歸德國讓希特勒欣喜異常。

  薩爾地區原來是德國面積最小的州,這個煤礦和鋼鐵廠眾多的地區,隨著1919年《凡爾賽和約》的生效,被從德國分割出去,置於國際聯盟的管轄之下。由於這裡地處法國邊境,法國早就對其有領土要求。

  1935年1月,薩爾地區舉行了未來歸屬問題的全民公決,結果以90.8%的高票率,決定回歸德國。國際聯盟支持了這項公民投票。

  投票結果極大地鼓舞了希特勒,他派遣軍隊進駐薩爾地區。

  接下來,希特勒把目光轉向了萊茵蘭。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必須尊重萊茵河以東50公里的非軍事區萊茵蘭,不得向萊茵河左岸派遣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法軍駐紮在萊茵蘭,就是為了保證德國遵守《凡爾賽和約》,不再重新對這裡進行武裝。

  然而,1930年6月30日,法國把駐紮在萊茵蘭的最後一批軍隊撤出,比凡爾賽和約規定的日期提前了5年多。

  法國從萊茵蘭的撤軍本來已經給德國創造了可乘之機,5年之後另一個機會又不期而至。

  1936年英法忙於解決阿比西尼亞問題,希特勒利用這個有利時機,在3月7日,命令三營國防軍,迅速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

  兩個小時後,希特勒在國會宣佈:為了維護邊界的安全和保障防務的根本權利,德國政府已經從當天起,重新確立了在非軍事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主權!

  萊茵蘭得手之後,希特勒曾經私下裏説:“進軍萊茵蘭以後的48小時,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刻。如果當時法國人也開進萊茵蘭,我們就只好撤退,因為我們手中可以利用的那一點軍事力量,即使用來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夠的。”

  然而,英國沒有行動,法國也只是把一些軍隊部署到法德邊境,然後又撤走了。

  現在希特勒下令在法國邊境修建和馬其諾防線類似的防禦工事。因此西墻防線誕生了。

  希特勒繼續實施擴張計劃,並且大造輿論。


德軍入侵薩爾地區

  1936年正值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舉辦,希特勒抓住這次機會,極力讚美國家社會主義優越性,並大肆宣傳雅利安人是最優秀的種族。

  與此相應,每年九月,他都會在德國南部城市紐倫堡,舉行全國納粹黨員大會。上百萬人參加遊行,展示著納粹訓練的力量。

  1938年,希特勒認為他的軍隊已經足夠強大了,便再一次準備入侵奧地利。

  自從1934年納粹政變流産之後,由舒施尼格統治著奧地利。像他之前的陶爾菲斯一樣,他不想讓自己的國家任由希特勒的擺布。

  1938年2月,希特勒威脅舒施尼格必須在一週內,將國家政權移交給奧地利納粹黨。

  在此期間,他又不斷給對方施加軍事壓力。

  儘管如此,舒施尼格還是提出了抗議。

  希特勒轉而指控他殘害奧地利納粹分子,雙方的緊張局勢迅速升級。

  為緩解緊張局勢,

  舒施尼格宣佈進行公民投票,

  讓奧地利人民自己決定是否願意獨立於德國之外。

  然而,由於希特勒害怕這次公決可能不利於德國,在3月12日的公決前夕,他斷然命令軍隊迅速越過了德奧邊界,並很快佔領了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奧地利人完全驚呆了。

  德軍卻受到了納粹支持者的歡迎。


慕尼黑協議簽定,綏靖政策達到高峰

  同一天,希特勒宣佈成立奧地利德國聯盟。

  這樣,奧地利被吞併,成為德國的東方省。

  奧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被吞併的,而這個過程又是以所謂和平方式完成的。

  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對此除了故作姿態的虛弱抗議之外,無所作為,他們甚至認為:講同樣語言的兩個鄰國組成聯盟是很自然的事情。

  到1938年4月初,英、法、美竟然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併,撤回了駐奧地利使館而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

  希特勒的擴張計劃又一次得逞。

  軟弱的國際反應鼓勵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擴張的下一個目標鎖定為捷克斯洛伐克。

  事實上,在希特勒入侵奧地利之前,他就曾經表示:再也不能容忍捷克斯洛伐克對德國少數民族進行的所謂“嚴重迫害”。希特勒詭辯説,捷克斯洛伐克是在一戰之後,由戰勝國一手製造出來的國家,這塊土地應該納入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疆土。它一天尚存,一天就是帝國東部的威脅。

  希特勒清醒地意識到,只要插進捷克斯洛伐克,摧毀它強大的防禦體系,便能讓德軍進攻波蘭或者蘇聯暢通無阻。

  希特勒早已決定拿蘇臺德地區日耳曼少數民族問題作為突破口。

  在德奧合併的影響下,居住在蘇臺德地區的350萬日耳曼人,也要求作類似的合併,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受殘酷壓迫的少數民族。

  就在此前的三年裏,希特勒秘密地資助蘇臺德納粹黨——到這個時候,日耳曼少數民族運動已經完全由它控制。

  1938年9月12日,蘇臺德地區的德國人舉行了罷工,並且拒絕交稅。與此同時,幾乎整個歐洲,到處傳言希特勒已經下了最後通牒,要立刻入侵蘇臺德。因此,法國與英國政府驚惶失措。

  法國總理達拉第緊急致函英國首相張伯倫。提議: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入侵。他建議,立即邀請希特勒與他們會晤,尋求一個合理的解決途徑。

  當人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時候,英國首相張伯倫終於促成了一個慕尼黑國際會議的召開,這似乎是最後的希望。


納粹德國越過波蘭邊境

  張伯倫是1937年5月出任英國首相的。

  同年底,法西斯同盟“柏林--羅馬--東京”三國軸心最終形成。

  在英國高層,關於如何應對德國的戰爭威脅上,有兩種意見爭執不下:以

  丘吉爾為首的強硬派,主張加強戰備,聯合法、美以及其他中小國家,共同對付法西斯、納粹的侵略擴張。

  而以張伯倫為首的綏靖派,主張對德國採取妥協、退讓、姑息的政策,並且後者還佔了明顯的上風。

  張伯倫曾經吹噓,他對歐洲整個局勢、甚至對整個世界瞭如指掌。

  為了推行綏靖政策,他一面在國內打擊強硬派,一面以69歲高齡三次長途乘坐飛機,親自去德國,與希特勒秘密會談。

  1938年9月29日,在德國的慕尼黑,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四國首腦緊急集中到了一起。

  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況下,四國首腦進行了會談。

  希特勒按照自己的計劃明確表示,關於蘇臺德領土已經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會談最後達成共識,與會各國幾乎接受了希特勒的全部要求,以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的犧牲為代價回避戰爭。

  張伯倫最終促成並且帶回了《慕尼黑協定》,也就是希特勒要求的、按照民族自決,使蘇臺德地區脫離捷克斯洛伐克的基本原則。

  至此,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達到了頂峰。

  《慕尼黑協定》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德軍不費一槍一彈,在1938年10月1日,順利佔領蘇臺德地區。

  此後,歷史不止一次地證明,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更多的是一廂情願。


納粹德國越過波蘭邊境

  希特勒一次次的擴張成功,使他更加肆無忌憚,他立即向東,下一個目標便是波蘭,那一直是希特勒的眼中釘。

  他要求得到但澤港,也就是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

  希特勒對但澤港的無理要求,遭到了波蘭人的斷然拒絕。另一方面,希特勒也很顧忌在愛德華斯密格裏裏茲元帥領導下的龐大波蘭軍隊。

  因此,他沒有立即採取入侵波蘭的行動。

  他還要等待時機。

  希特勒重新盯上了捷克斯洛伐克,他準備對這個國家實施第二次入侵。

  希特勒後來説過:“對我來講,從一開始就很清楚,我不能滿足於得到蘇臺德地區。”

  事實上,慕尼黑會議劃定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邊界,對捷克斯洛伐克來説,是無法維持生存的,而對希特勒而言,也不是最終目的。

  自從蘇臺德地區脫離以後,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他少數民族,已經蠢蠢欲動,準備效倣。捷克斯洛伐克面臨著民族進一步被分裂的局面,同時,希特勒繼續對其進行武力威脅。

  儘管早在193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實行了部分動員,40萬後備兵應徵入伍,軍隊進入防禦陣地,準備抵抗侵略者的進攻。

  然而,這並沒有阻止希特勒達到他的目的。

  希特勒繼續以武力為後盾,策動捷克斯洛伐克內部的分裂。捷克斯洛伐克親納粹分子,極力反對布拉格政府,拒絕執行布拉格政府發佈的任何命令。

  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在德國的操縱下宣佈“自治”,1939年3月14日,又宣佈“獨立”,並請求德國給予所謂的保護。

  3月15日德軍進駐布拉格,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第二天,希特勒宣佈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捷克斯洛伐克徹底淪亡。

  對於德國這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國仍然只是稍稍抗議了事。

  戰火終於越燒越烈。德國軍隊的步步進逼,不可遏止的侵略野心,使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正面臨著破産的危機。

  但是,英國和法國同時也警告希特勒,他們會支持波蘭。

  墨索裏尼對他盟友的屢屢得手也感到越來越妒忌,1939年4月,他派軍隊佔領了阿爾巴尼亞。


納粹德國越過波蘭邊境

  法西斯和納粹的一系列擴張行動,終於促使美國羅斯福總統採取了一項行動,他向德國和意大利尋求保證,希望他們承諾不會再向其他歐洲國家發動進攻。

  然而,希特勒和墨索裏尼非常清楚:美國由於受到三十年代中期通過的中立法案的約束,被禁止給衝突中的任何一方提供幫助。

  因此他們對羅斯福的請求不予理睬,進而在1939年5月簽訂了《鋼鐵協議》,互相保證戰時給予對方的支持,進一步鞏固了聯盟。

  整個1939年夏天,英國和法國都在不遺餘力地請求蘇聯幫助遏制希特勒入侵波蘭。

  然而,1939年8月,讓整個世界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竟然飛往莫斯科,與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的基礎是把波蘭劃分為兩個國家。

  而分割波蘭,將會使蘇聯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蘇德戰爭中,擁有足夠深度和廣度的緩衝地帶。

  這樣,希特勒感到蘇聯的態度已有確定的保證,徹底打消了德國進行東西兩線同時作戰的顧慮。

  希特勒決心用武力來解決波蘭問題,開始有恃無恐地調動軍隊了。

  按照1939年夏天制定的一項計劃,穿過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佔領區,希特勒將部隊運動到了波蘭邊境附近。

  納粹空軍也被部署到德國前沿機場。

  機組人員被告知他們攻擊波蘭的初期目標。

  大戰一觸即發!


納粹空軍到達指定位置即將入侵波蘭

  然而,8月25日晚間,正當德軍被部署到攻擊出發位置的時候,墨索裏尼突然宣佈他還沒有最後做好戰爭準備。

  希特勒下達了推遲攻擊的命令。

  透過這一點,西方盟國似乎看到了避免戰爭的一線希望。

  他們找到了想要贏得更多時間的墨索裏尼,期待著他能像解決蘇臺德問題一樣,再出面做一次中間人,阻止這場一觸即發的戰爭。

  然而,西方盟國的這個願望最終化為泡影!

  希特勒決心已下。

  8月31日晚上,他下達了進攻波蘭的命令。

  9月1日拂曉,150多萬德國軍隊突破波蘭防線,分三路向華沙推進。

  9月3日,張伯倫在英國下院發表演講哀嘆説:“今天是我們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沒有一個人會比我更為痛心。在我擔任公職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經毀於一旦。

  就在他發表演講當天的上午11點,英國便對德國宣戰,全國進入戰爭狀態。

  至此,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徹底破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二十年後,歐洲再一次捲入了戰爭的漩渦。

  比第一次世界大戰規模更大、也更加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