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十二集 大獨裁者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03 來源:CCTV.com

  一戰剛剛結束,在戰敗國德國,極左派和極右派之間衝突不斷,雙方都雇用了從一戰戰場歸來的士兵作為準軍事部隊。

  1918年11月,在戰爭的廢墟上,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堅決主張廢除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大壓力之下,德國建立了由社會民主黨執政的魏瑪共和國。

  魏瑪共和國規模不大的陸軍與極右翼政黨的軍隊一起,把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試圖建立蘇維埃共和國的努力,絞殺在血泊之中。

  1919年,在魏瑪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了一部憲法,這就是“魏瑪憲法”。

  然而,在《凡爾賽和約》強權條款的遏制下,德國局勢卻在進一步惡化。

  1920年3月,德國的一位軍方高級將領及其黨羽試圖顛覆共和國政府。政府被迫從魏瑪逃到了德累斯頓。

  另一方面,巴黎和會以後,德國戰爭賠償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協約國賠償委員會又在1921年作出新決定,要求德國在30年內賠償戰勝國330億美元鉅款。同一年,德國交付了首次賠款之後,便向協約國提出延期支付下一年賠款的請求。

  由於52%的德國賠款將支付給法國,因此法國非常關注這個問題。

  法國的高層政要和工業金融寡頭,一向不滿足《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限制,一直蓄意尋找機會與德國發生衝突,企圖佔領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工業區。

  1923年1月11日,法國以德國故意不履行煤炭供應義務為藉口,與比利時共同出兵佔領了德國的魯爾地區。


德國士兵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本來,《凡爾賽和約》已經給德國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影,致使馬克極度貶值,到1920年8月份,德國貨幣由原來7000馬克兌換一美元上漲到了100萬馬克兌換一美元,法比兩國佔領魯爾區,更使德國經濟雪上加霜。

  在英國和美國的默許與支持下,德國對於魯爾問題採取了消極抵抗政策。聲明:停止繼續向法、比兩國賠款以及提供礦石原料。

  然而,德國也很快意識到,對戰勝國的任何反抗都會導致國內經濟的全面崩潰,因此被迫重新開始了賠款。

  實際上,對於魯爾區的佔領,法國和比利時並沒有從中得到任何實際利益;另一方面迫於強大的國際壓力,它們最終從那裏撤軍。

  透過魯爾事件,德國極左翼和極右翼都感到了政府的軟弱無能,因此暴動不斷。

  巴伐利亞地區的衝突尤其嚴重,內戰也促使右翼組織迅速發展。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開始了他的政治冒險生涯。

  這裡是奧地利和德國邊境的小鎮布勞瑙。

  1889年,希特勒就出生在這個小鎮。

  少年時期的希特勒曾經夢想成為一名畫家,一度流浪在維也納街頭。

  這是他年輕時的水彩畫作品。


華爾街股市暴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特勒是德國巴伐利亞後備步兵第十六團的一名下士;1919年他在慕尼黑參加了成立不久、成員還不到100人的德國工人黨。

  希特勒在“德國工人黨”前面加上了“國家社會主義”的字眼,變成了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人們也許會誤認為希特勒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事實上,納粹黨的社會主義口號,不過是希特勒爭取底層民眾、騙取工人選票、最終奪取政權的一種手段。

  憑藉富有煽動性的演講和強硬的政治手腕,希特勒很快就成為了納粹黨領袖。對於《凡爾賽和約》的抨擊,又為他贏得了眾多支持,甚至還獲得了曾經任德軍參謀長的魯登道夫的賞識。

  希特勒認為武裝奪取政權、重新建立大德意志帝國的時機已經成熟,因此,1923年11月8日,他和魯登道夫共同策劃了一場政變。

  這就是德國歷史上著名的“啤酒館政變”。

  希特勒和魯登道夫本來希望通過政變,奪取魏瑪政權,撕毀《凡爾賽和約》。

  然而,事與願違,政變失敗了,他們被送上了審判臺。

  雖然這僅僅是歷時數天的一次短命政變,卻是希特勒日後登上政治舞臺的預演。

  政變失敗後,魯登道夫被指控犯有叛國罪,希特勒則被判處五年監禁,關押在慕尼黑城外的蘭斯堡要塞。


納粹王牌飛行員司令戈林

  由於政府高層中納粹同情者的斡旋,以及魯登道夫一戰英雄的特殊身份,最後他被無罪釋放;希特勒的刑期也被從五年減到了九個月。正是利用獄中的這段時間,希特勒口述了他的政治宣言《我的奮鬥》。

  但是,希特勒出獄後,一度被禁止在公開場合演講。

  國際局勢似乎也有利於德國。

  1924年五月,美國預算局局長道威斯提出了戰後德國賠償的修訂計劃。

  道威斯計劃不贊同外國貸款2億美元給德國償付債務,只是要求德國儘自己的能力支付條約規定的賠款。

  法國和英國也表示支持道威斯計劃。

  在這項修訂計劃的縱容下,德國經濟開始復蘇,國際地位也穩步上升。

  1926年9月,德國正式加入了國際聯盟。不久,又成為國際聯盟行政院的常任理事國。

  這一年,禁止希特勒在公眾場合演講的限制也被解除。希特勒決定放棄武裝暴亂奪取政權的策略,通過議會鬥爭,達到自己的政治意圖:使納粹黨成為 執政黨,進而統治德國。

  不過,這條道路並不像希特勒想像的那樣平坦——1928年5月的國會選舉中,納粹黨只贏得81萬張選票,在國會中也僅僅佔了12個席位,是位居第九的最小黨。

  然而,一年之後爆發的美國華爾街股市大崩潰,給希特勒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運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轉機。


希特勒發表演講

  1929年10月,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股價暴跌,隨之企業相繼倒閉,銀行破産。

  脆弱的德國經濟遭受的打擊更為慘重。

  在整個經濟危機期間,德國的工業生産下降了百分之四十點六,農業生産下降了百分之三十。

  到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時,德國經濟幾乎陷於停頓,全國6600萬人口中,幾乎有一半掙紮在饑餓和貧困線上。

  然而,德國人的苦難卻變成了希特勒實現野心的籌碼。

  他把這一切轉化為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

  從1930年到1933年,他離至高無上的權力寶座越來越近。

  1930年,德國國會大選時,納粹黨和左翼政黨所取得的票數都不足以組建新政府,希特勒便利用衝鋒隊顯示納粹黨的實力。

  選舉中,充斥著身穿褐色襯衫的衝鋒隊與左翼政黨之間的暴力衝突。

  1932年春天,希特勒的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他參加了總統大選,並且獲得了超過三分之一的票數。

  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已經年邁卻受人尊敬的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從1925年以來,他連任了兩屆總統。


希特勒醞釀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就在這一年的國會大選中,儘管納粹黨沒有獲得絕對多數的席位,卻最終確立了最大黨地位。

  事態的發展,出人意料。

  馮興登堡認為打破政治僵局的惟一齣路就是勸服希特勒出任總理。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接受了總理職務,但是,內閣成員中,納粹黨僅僅佔了兩個名額。

  一個月後,國會大廈發生了一場神秘大火,據説縱火犯是一個半瘋的荷蘭人。希特勒趁機指控左翼政黨是大火的幕後策劃者,並説服興登堡對他們進行政治限制。

  但是,即使有總統的命令鋪路,納粹黨仍然沒有在1933年的大選中獲得絕大多數席位。

  不過,希特勒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他以國會大火為由逮捕了左翼政黨代表。隨後,其他政黨也被逐一禁止活動。

  1934年8月,馮興登堡辭世,這意味著對納粹黨的最後束縛被徹底解除。

  希特勒繼任德國總統,集總統、總理和軍隊最高統帥職務于一身,所有人尊稱他為“元首”,他宣佈自己是“德國人民至高無上的審判者”。至此,希特勒完成了對德國國家政權的絕對控制。

  希特勒以典型的政客手法提出了納粹黨的25點綱領,這個綱領無所不包,幾乎能滿足每個人的任何一項要求。

  貫穿希特勒思想的中心就是血與土,換句話説就是狂熱的種族主義和領土擴張政策。


希特勒在檢閱納粹空軍

  在當時的德國,這不僅吸引了陸軍以及工業巨頭,即使對生活在戰敗國陰影籠罩下的普通公民,也有巨大的欺騙性和誘惑力。

  早在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的第三天,他便在廣播電臺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

  另一方面,儘管德國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希特勒卻準備決心重建德國的武裝力量了。

  1933年,德國組建了“國家秘密警察處”,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蓋世太保”。到1939年,秘密警察已經發展到3萬多名成員,他們滲透並控制著德國社會的各個領域以及德國佔領區,擁有大量監獄和集中營。

  《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必須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

  然而,希特勒上臺之後,根本無視這個規定,首當其衝的就是大肆擴張軍隊,重新實行義務兵役制。

  其中最顯赫的是希特勒建立的三個裝甲師。

  並且,為了吸取一戰的教訓,德國的治軍理念也被重新改寫:每一名士兵都經過精心挑選,並接受可以承擔比自身軍銜高兩級的士官或者軍官的工作訓練;所有士兵都必須向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

  這確立了軍方在國防體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也為軍隊的迅速擴張搭好了平臺。

  衝鋒隊參謀長羅姆認為:他們是納粹革命的骨幹力量,應該以其為基礎,組織一支站在國防第一線的軍隊,並由他親自領導。

  這與希特勒的想法大相徑庭,他認為:衝鋒隊應該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軍事力量。

  希特勒對羅姆這個潛在的政治對手的實際動機開始了懷疑,最終決定血洗衝鋒隊。

  1934年6月,在海因裏希希姆萊和黨衛軍的協助下,希特勒迅速逮捕並處決了衝鋒隊的高層領導人。

  他給羅姆所定的罪名是——破壞政黨和國防軍之間的關係。

  此後,黨衛隊便成為了負責保衛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化身,一個將納粹種族主義轉化為行動準則的獨立機構。

  這個比衝鋒隊更加傲慢的殺手精英團體,滲透到德國的黨、政、軍各個領域,參與國內外的各種血腥鎮壓活動,成為了納粹黨統治的重要支柱。

  在對外關繫上,希特勒也日益加緊了撕毀《凡爾賽和約》的步伐。

  《和約》規定,德國不得擁有空軍。

  然而,德國和蘇俄1922年簽訂的《拉巴洛條約》打破了這個規定。

  在此前的魏瑪政府統治期間,德國並沒有空軍。

  但是,從1922年起,戰勝國允許德國發展民用飛機,於是,德國組建了漢莎國家航空公司,飛機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

  19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更是大力支持成立滑翔俱樂部,德國由此掀起了飛行熱。

  滑翔俱樂部有助於滲透發展空軍的理念,最重要的是德國有機會在蘇聯秘密訓練軍事飛行員,同時,還可以利用蘇聯的裝備研究軍用飛機的設計。

  接下來,希特勒命令秘密籌建了德國納粹空軍,並任命他的忠實追隨者赫爾曼戈林,負責空軍事務。

  赫爾曼戈林,是一戰時期的戰鬥機王牌飛行員,1933年協助希特勒取得政權後,主管蓋世太保。1935年任空軍總司令。1940年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地位僅次於希特勒。

  本來,按照和約規定:德國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希特勒擔任了納粹元首之後,這一狀況卻發生了變化。

  1935年6月英德簽訂了海軍協議,同意德國把水面艦艇的數量限制在英國皇家海軍艦隊規模的三分之一內,而潛艇力量則與英國相當。

  由於致力於擴軍備戰,納粹德國急需鎢、銻等戰略物資。而中國華南各省的這些礦産資源儲量豐富,恰好適應了德國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正面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也非常需要從德國進口先進的武器和裝備。因此,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納粹德國與中國南京國民政府之間,曾經在軍火和戰略物資方面交易頻繁。

  20世紀30年代中期,希特勒表面上呼籲和平,成功地擾亂了對手的視聽,使得英國和法國對其採取了綏靖政策,錯誤地認為納粹的野心尚在控制之中。

  1933年10月19日,希特勒宣佈德國退出國際聯盟,這越發標誌著:對於希特勒而言,《凡爾賽和約》已經失效了,而國際聯盟作為維護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已經名存實亡。

  希特勒正為製造一場德國的、也是全人類的巨大災難,悄悄地準備著。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