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三集 塹壕戰地獄歲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6:08 來源:CCTV.com

  1914年9月13日,在馬恩河會戰中失利的德軍撤到了馬恩河北面的埃納河畔,這裡有他們事先選好的陣地,他們要借此防守並進行反攻,英法聯軍也追擊到了這裡。兩軍經過3個星期的僵持對峙,終於意識到,正面突破是不可能了,於是他們開始試圖包抄對方的側翼。

  從瑞士邊界到巴黎北部的這段防線已經被加固了,但是,從努瓦永爾北部直到比利時海岸線這段防線仍然存在著真空。於是雙方都想從這一側突破,即德軍想攻打聯軍的左翼,而聯軍則設法攻打德軍的右翼。這種對稱運動的結果,使雙方越來越加速向大海前進。這就是戰史上所謂的“奔向大海”。

  就這樣,機動戰開始了,但是,當交戰的一方準備包抄另一方時,總是屢屢受阻,無功而返。於是雙方又繼續向西北推進,往大海的方向奔跑。在此期間,兩軍試探性的進攻不斷進行,傷亡人數持續上升。到了10月中旬,這場奔向大海的競賽終於因為到達了英吉利海峽而結束。但是德軍仍不罷休,企圖撕破聯軍薄弱的防線,他們將部隊集結起來,選擇了一個進攻點。

  這個進攻點就是比利時西南部的一座古老的小鎮,叫做伊普雷。伊普雷曾經是比利時的羊毛交易中心,鎮上的一座500年曆史的克洛思大教堂,讓伊普雷享譽世界。當時,一支法國部隊駐守在該區域的北部,另一支英國部隊守在南部。德軍決定將主要火力集中在英軍駐紮的南部防線。

  聯軍的這部分防線拉得很長,而且兵力不足。所以,德軍連續三個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對此展開了狂轟亂炸。

  德軍求勝心切,一度派出未經嚴格訓練的年輕志願者投入戰鬥。在戰場上,這些志願軍由於缺乏經驗,在機槍和自動步槍交織的火線中,成片倒下,死傷慘重。

  後來,德國人把那場戰爭稱為對無辜者的大屠殺。


塹壕內的士兵

  聯軍雖然勉強守住了防線,但是卻付出了極大的生命代價。可以説,英國首批遠征軍在這一戰中大傷元氣,再也沒能恢復過來。

  伊普雷成為英國部隊在法國的一個象徵。英軍當時死守陣地,毫不動搖。其實,從軍事的角度看,他們如果後撤並將防線縮短,情況可能會好一些。

  泥濘、鮮血與恐怖相結合的伊普雷戰役,是1914年西線的最後一場大戰役。開戰後連續幾個月激烈的戰鬥讓交戰雙方都感到麻木和疲憊不堪,雙方紛紛深挖戰壕,加強掩體,設置帶刺的鐵絲網,構築固定陣地。很快,從瑞士邊界一直延伸到大海,六百多公里長的戰線上,橫亙著一條佈滿戰壕、隧道、掩蔽所和鐵絲網的堅固防禦線。至此,塹壕戰拉開了序幕。這個局面一直延續了四年,直到戰爭結束。

  最初雙方的塹壕就是草草挖出來的壕溝,但是後來隨著戰爭的發展,一些指揮人員以及各種後勤力量也深入到了塹壕裏,進行指揮和補給,因此塹壕被不斷地加寬,防禦體系變得越來越發達。

  大戰開始前,交戰各方都沒有持久作戰的計劃。當英國遠征軍接受命令掘壕固守的時候,他們都沒有挖掘工具,士兵們只好到附近的村莊裏去蒐羅鐵鍬,而部隊也沒有經過陣地戰的訓練,開始時只是挖淺坑,以提供暫時的掩蔽。但不久,壕溝就挖到兩米多深,還開始對壕溝進行了偽裝和連通。

  塹壕戰對於德軍來説也是新鮮的,他們的訓練和裝備本是用來打一場在6個星期內獲勝的運動戰,但他們很快就適應了這種新形勢,開始著手把自己的塹壕搞得舒適一些,相比較而言,聯軍的塹壕要簡陋得多。

  但對於雙方士兵而言,塹壕都是真正的噩夢。進攻者往往失利,而防守者必須與泥濘和腳氣苦苦作戰,塹壕足成了當時士兵們常見的一種腳氣病。

  塹壕網的出現使得作戰越來越有利於防守方,陣地之間荒涼的無人地帶,被無數黑洞洞的槍口虎視眈眈地瞄準著,攻擊部隊只要出現在無人區,對方戰壕內的敵人就能清楚看見,並予以殲滅。所以在白天,只要一方稍有舉動,落入敵方視野的話,必然會引起一陣炮火。因此,夜晚成了工作時間,白天則被有于休息和恢復體力。

  對於防守方而言,機槍此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些埋伏在防禦工事後面的機槍手像狂風掃落葉一樣,將進攻士兵的生命輕易地奪走。

  在一戰爆發的時候,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只有德國,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是馬克沁機槍,數量超過了12500挺。馬克沁機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真正的自動武器,它在一戰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作用,以至於後來有人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稱為馬克沁機槍的戰爭。


德軍擲手榴彈

  快速射發子彈的特點,使得馬克沁機槍的殺傷能力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同時它的鏈式供彈系統,也為士兵們節省了很多裝彈時間。

  由於馬克沁機槍這種自動武器的出現,不僅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殺傷力,而且也徹底改變了當時的作戰方法。

  機槍的強大威力,使得每一方想發動進攻時不得不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許多士兵就這樣在它的掃射下沒有任何意義地死去,而那些據壕防守的士兵,傷亡率卻微乎其微。為了更有效地殺傷塹壕內的守軍,一些新型武器開始出現,迫擊炮被越來越多地用於進攻前的打擊。

  與此同時,手榴彈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914年9月27日,德軍首次向英軍擲出了手榴彈,從那之後,手榴彈就成為了步兵的常用武器。而在早期的時候,空罐頭盒或者瓶子常被用來製作手榴彈。

  雖然武器有了創新,但是卻仍然不能有效攻克塹壕網的防禦體系,隨著僵持與對峙局面的繼續,既然地面上的進攻沒有成效,於是雙方又把目光轉入到了地下。不管是德軍還是聯軍,都開始試圖挖掘隧道通向對方。

  一旦隧道挖好了,隧道工就在裏面放置大量的高強度炸藥。這是一個非常緊張的活兒。隧道工們必須一直監聽著外面的動靜,聽聽是否有敵軍也在挖隧道。有時一方會找到另一方埋下的炸藥,還有時,挖隧道的敵對雙方也可能因挖通隧道而相會,這時,雙方就會展開殊死搏鬥,直到一方完全倒下。

  炸藥埋放好以後,必須將它和電子引火裝置相連。整個系統必須經過嚴格測試,確保其能有效工作,隧道隨後就被封死。1917年6月7日清晨,英軍埋放在一個叫墨西尼斯高地的所有炸藥被同時引爆,響聲震耳欲聾,那些被驚嚇住的守衛德軍,很快被制服。

  隨同武器的創新發展,一些新的作戰技術也開始在塹壕戰中出現,巡邏和狙擊成為主要的戰術。


德軍發射馬克沁機槍

  前進中的彈幕射擊將會對敵軍的塹壕予以重創。

  這種作戰方式是用來摧毀鐵絲網和被其掩護的工事,並且削弱守軍的士氣。

  進攻者然後就可以衝破無人區。一旦進攻者衝到對方的戰壕邊,他們就會捲入一場近身肉搏,用刺刀、槍托拳頭搏殺敵軍。

  倖存的進攻者需要鞏固戰果。如果他們不能迅速反應的話,就有可能被再次逐出。而且會在敵人的反攻中死傷更多。

  隨著戰爭的發展,德軍後來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克服塹壕的滲透戰術,當時德國第十八集團軍司令古特爾在戰場中積極運用了此戰術,所以這種戰術後來又被稱為了“古特爾戰術”。

  德軍在運用此戰術時,先派出一支經特殊訓練的衝鋒隊為作戰開道,這些衝鋒隊員懂得如何繞過敵人的火力中心,他們能迅速到達敵軍防禦體系的縱深,切斷敵軍通訊,從而給隨後擔負正面進攻的大部隊創造有利的作戰條件。

  這種戰術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很好的戰果,但是要順利並成功地運用它卻並非易事。

  但是在一戰後期的幾次作戰中,由於德軍的後勤保障支援能力減弱,古特爾戰術也因此沒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在很多情況下,戰場的信息溝通是通過通訊兵完成的,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穿過無人區。這就意味著心急如焚的指揮官們弄不清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所以結果常常是,那些少數倖存下來的進攻者不得不獨自殺出血路,所剩人數越來越少。

  由於通訊的不暢,剩下來的人還會繼續攻擊同一地點。這種狀態會不斷地反復下去。戰死和受傷的人數總是不斷上升,直到進攻者被迫停下為止。大批大批的士兵就這樣在塹壕戰中無謂地死去。


最早的防毒面具

  就這樣,化學毒氣戰以它的臭名昭著登上了戰爭的舞臺。

  1915年4月22日,這是一個晴朗暖和的星期四。還是在比利時的小鎮伊普雷,

  下午4點,德軍又發起一陣猛烈的炮擊,90分鐘後,聯軍的士兵們注意到一片奇怪的,略呈黃綠色的煙霧乘著輕微的北風,沿地面滾滾而來。當煙霧卷過塹壕,還沉浸在不知所措狀態中的士兵們頓時窒息地喘不過氣來。

  伊普雷上空升起的這種黃綠色氣體宣告了人類又一種殘酷戰爭方式的誕生,化學毒氣戰由此拉開了序幕。當時德軍使用的是氯氣,這些氯氣被裝在毒氣罐裏,由士兵帶到前線戰壕裏釋放。氯氣通過一根蚯蚓般的細管子,從毒氣罐裏放出,乘風飄向敵陣。

  很快,德軍就將這種原始的釋放毒氣的方法淘汰了,他們製造了毒氣炮彈。毒氣炮彈的彈藥裝得比較少,為液體毒氣留出了空間,炮彈被射入敵軍防線,爆炸後液體變成氣體,可以使守軍來不及躲避致命的毒霧。

  為了應對毒氣攻擊,士兵們匆忙準備了防毒面具,這是一張拍攝于1915年5月的照片,捂在士兵們嘴上的只是一層紗步襯墊,裏面裹了一些經過化學處理的廢棉花,戴起來活像一隻骯髒的大口罩。為了保證將毒氣過濾,每個大口罩中間還加固了一道繩索,配上酒瓶底一樣呆板的黑色眼鏡,可想而知,這種防毒面具的效能是何等有限。直到1915年11月,聯軍在一次突襲中捉到了12名德國俘虜,繳獲了他們的防毒面具,德國式的橡皮防毒氣面具才在協約國戰壕裏得到推廣。30:54:00——31:41:04

  就在德軍于1915年4月底在伊普雷施放氯氣的時候,一個德國的知名學者正乘著飛機在戰場的上空觀戰,他正是毒氣的發明人哈柏。三個月前,正是他向德國參謀總部建議用有毒的氯氣來殺傷敵人。

  當德軍成功地使用了氯氣之後,他們緊接著又研製出了一種新的毒氣,這就是光氣,這種無色毒氣比空氣重三倍半,比氯氣的殺傷力大十倍。在通風地區,氯氣和光氣在3到6小時之內才能消散乾淨。

  協約國以牙還牙,開始著手製造它們自己的毒氣炮彈,但德國人保持了領先。1917年7月,還是在伊普雷,他們採用了被譽為“毒氣之王”的芥子氣。

  整個戰爭期間,雙方使用了45種以上的毒氣,約12.5萬噸,造成了100萬人的傷亡,其中十分之一死亡。毒氣的傷害是長期的,受害者會失明或是軀體變形,給他們帶來了終身的痛苦。當時還是德軍一個傳令官的阿道夫.希特勒就曾經在一次戰役中中了毒氣,眼睛幾乎失明,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警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將這令人髮指的毒氣又用在了殘害猶太人的身上,集中營裏這些貌似淋浴間的毒氣室成了猶太人的地獄。

  就在1915年4月份,伊普雷的化學戰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聯軍在其他地方對德軍也進行了猛烈的攻擊,進攻一直延續了幾個月,直到1915年的秋季。但是同以往的結果一樣,由於塹壕網的堅固防禦體系,除了士兵們毫無意義地衝向死亡的鐵絲網外,進攻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武器的創新也沒能改變西線戰場僵持與死亡的特點,雙方的士兵都在麻木而倔強地堅守陣地,在這些徒勞無攻的秋季進攻中,聯軍的傷亡人數達到250萬,而德軍方面的數字也高達140萬,當冬季來臨的時候,雙方都在各自討論作戰方案,希望在來年能有所突破。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