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二集 巴爾幹導火線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5日 14:59 來源:CCTV.com

  這是一戰爆發前歐洲的主要格局。當時英國、法國與俄國三國是協約國,他們的聯合主要是對付日益強大並充滿野心,欲當歐洲霸主的德國,而與之相敵對的是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所組成的同盟國。兩大對立的軍事陣營從形成時就劍拔弩張,相互拉開了架勢,軍備競賽也達到了白熱化。但是歐洲真正的麻煩卻在巴爾幹。

  幾個世紀以來,巴爾幹地區一直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由土耳其的蘇丹所統治。但是經過整個十九世紀,土耳其因為實力的下降,對該地區的領導逐步弱化,巴爾幹地區的國家紛紛獲得了獨立。

  到了1900年,土耳其在巴爾幹的領土大大減少,該地區新成立了五個獨立國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黑山。波斯尼亞雖然名義上還屬於土耳其,但奧匈帝國的軍隊卻在那裏駐紮。

  1908年,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吞併了波斯尼亞。此舉讓它的鄰國——即由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非常憤怒,因為住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一直企圖擺脫奧匈的控制,同塞爾維亞合併。於是塞爾維亞在邊境部署力量,奧匈帝國也在邊境集結軍隊,雙方互相對峙,戰爭一觸即發,但最後由於歐洲大國的干預,奧塞之戰沒有打起來。

  隨後幾年,雖然奧塞之戰沒有進行,但巴爾幹半島卻並沒有因此而太平無事,以塞爾維亞為主的巴爾幹鄰國聯盟在1912年10月向土耳其發起了進攻。第二年的5月,土耳其就幾乎被趕出了歐洲,它在該地區的國土也隨即被巴爾幹諸國所佔領。

  巴爾幹戰爭的勝利,讓塞爾維亞加強了自信心,同時也點燃了波斯尼亞的斯拉伕人的民族主義熱情,奧匈和塞爾維亞的衝突又頻繁起來,而波斯尼亞自然成了鬥爭的焦點,同時奧匈背後的德國和塞爾維亞背後的俄國也摩拳擦掌,此時的巴爾幹半島成了一座隨時可以爆炸的歐洲火藥庫。


斐迪南被刺現場

  1914年6月28日,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在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攜帶他的儲妃來到這裡巡視。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在這裡等待他的卻是一次暗殺,而這次暗殺居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索。:

  在薩拉熱窩軍政要員的陪同下,斐迪南大公驅車前往市政府參加歡迎典禮。然而就在去市政府的路上,意外出現了。

  馬駿:“那麼途中就遭到了塞爾維亞愛國青年的炸彈襲擊,他坐著個敞篷車,綠色的敞篷車,這個炸彈就扔在了敞篷車裏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鎮靜,他一下子就把這個炸彈扔到馬路上了,然後炸彈爆炸了,斐迪南毫發未損,但炸傷了幾個路上的老百姓。這樣車就加快馬力,加足馬力,就到了市政府。”

  在市政府參加完歡迎典禮之後,斐迪南大公提出要去看望被炸傷的老百姓,於是他的車隊按原路返回。但這一次真正的暗殺來臨了。

  馬駿:“這樣車就順著原路向醫院走去,走到一個叫拉丁橋,它是個路口,向右轉彎就是通往醫院,那麼司機放慢速度,向右轉彎,這樣這個車就形成了一個相對靜止的目標,於是邊上鑽出來了一個20歲的塞爾維亞的小夥子,愛國青年,這個人叫普林西普,在5公尺的距離內,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一槍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把肝打破了,一槍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可能把動脈打斷了。”

  裴迪南大公夫婦的遺體被運回維也納進行了國葬。奧地利的怒火集中在塞爾維亞的身上,因為他們相信殺手普林希普是一個秘密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團體的成員。

  暗殺成功了,普林西普被判入獄20年,四年後,他因骨結核手術失敗而死於獄中。雖然他的暗殺行動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但是在前南斯拉伕,普林西普卻一直是人們心中勇敢的民族英雄。

  就在暗殺事件發生後不到一個月,1914年7月23日,在與德國進行協商之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後通牒,塞爾維亞則提出對該事件進行仲裁,但同時他們也對軍隊進行了動員,這導致奧匈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以電報的方式進行的宣戰。

  就這樣,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匈帝國的軍車開始前進了。這些情緒激昂的士兵們很少能意識到,歐洲正踏上了一條只能是全面戰爭的不歸路。

  1914年7月底,奧匈軍隊開進了塞爾維亞。與此同時,在歐洲的其他地方,外交斡旋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柏林警告聖彼得堡,如果俄國動員軍隊支持塞爾維亞的話,德國也一定會調集軍隊,不惜一戰。俄國的盟友法國請求沙皇慎重考慮,但是沙皇拒絕了,開始部分動員軍隊。

  7月30日,奧匈帝國的大炮開始轟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這導致俄國不顧德國早先的警告,最終下令全面動員。


斐迪南大公視察薩拉熱窩

  德皇和他的政府也説話算話,與奧匈結成的緊密同盟需要他們必須提供支持,所以德國立刻向俄國宣戰並開始動員武裝力量。

  僅用了48個小時德軍就在一片近乎歇斯底裏的歡呼和狂熱中向戰場開拔了。就在這些狂熱的德國年輕軍人中間,以及後來不斷開往前線的士兵中,未來的二戰名人“坦克之王古德里安” “沙漠之狐隆美爾” “空軍元帥戈林” ,甚至阿道夫。希特勒,很可能就在他們中間。

  到了8月1日,考慮到與俄國的同盟關係加上德軍的動員對自己的威脅,法國也開始了戰爭準備。

  對於德國政府來説,僅此就足夠對法國開戰了。德軍的戰車開始同時往東西兩線運兵,並於8月3日向法國宣戰。現在最後的疑問是英國會不會參戰。因為英國與俄法的友好協議並沒有規定英國要在發生戰爭時給以援助,所以開始它採取的是中立的態度。英國人民也因此能在8月3日星期一這一天享受一個完美的夏季假日。

  但是,第二天,也就是8月4日,德軍進入了中立的比利時。這時英國意識到如果德國控制了整個歐洲大陸的話,對它是不利的。於是英國以保障比利時中立地位為藉口,向德國發出了撤軍的最後通牒,但是德國拒絕了。於是1914年8月4日午夜,英國向德國宣戰。當晚在白廳,一切外交努力的失敗讓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身心疲憊,他和一位朋友站在窗口,正值窗下路燈華光初放,他的一聲感懷,後來成了那個年代的寫照:“整個歐洲的燈光正在熄滅,此生不會看到它們重放光明了”。

  短短幾週之內,整個歐洲都被捲入了這場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一戰爆發前,德國考慮到青島遠在東亞,準備交還給中國政府。但沒想到,日本竟恫嚇中國政府,不準中德談判。而腐敗賣國的北洋政府,竟然默認了日本的恫嚇。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日本第二艦隊60多艘軍艦,在英國軍艦的配合下,封鎖了膠州灣。9月2日,日本4.9萬人突然在龍口登陸,打響了地面戰。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鬥,攻守雙方兵力相差接近10倍。11月7日,德軍戰敗,宣佈投降。而此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整個膠州半島。

  戰爭開始前,在劍拔弩張的歐洲大地上,在各大海洋上,約有六、七百萬人互相對峙。


德國宣戰

  德軍本身是訓練有素的高效戰爭機器,也有很高水平的參謀人員,武器裝備精良,尤其是陸軍,配備的重型火炮是所有參戰各方中最強的。

  法國陸軍的水平在歐洲居第二位,僅次於德軍,最可稱道的武器是快速連發的75毫米口徑火炮,也是當時最好的野戰兵器。此外,他們還從北非調來了受戰火長期考驗的殖民地軍隊。

  俄國的陸軍規模是全歐洲最大的,能夠動員六百萬人,但同時也較笨拙不夠靈活。俄軍的一些軍用汽車還能幫助充充門面,仿佛是個現代軍隊,但他們的武器和對手相比就太差了,落後的鐵路體系也使得軍隊的動員和部署更費時間。

  再來看看英國,和歐洲大陸的軍隊不同,英國陸軍全是志願兵,雖然數量比較少,但也是高度專業化的部隊,尤其是步兵,已被訓練到可以在一分鐘內瞄準射擊15次。此外他們還從平民中又徵召了很多志願兵,當時英國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志願兵的數量不成問題。這是一位攝影師在不經意中拍到的畫面,畫面中兩個三四歲的小姑娘也試圖加入到志願軍的行列,這足以證明當時英國人的愛國之情是多麼狂熱。

  各國都在按照自己預先設計的剋敵制勝的計劃部署軍隊。德國的戰爭策略早在1905年就已經制定出來了,是由當時德國的總參謀長施利芬伯爵設計的,因此這個戰略計劃又被稱作“施利芬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施利芬假想法軍的第一步戰略一定是先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因為這兩個地方在普法戰爭中被割讓給了德國,法國人一直耿耿於懷,必會傾其全力將其奪回,這樣德軍就可以以一定的左翼牽制法軍,而強大的右翼則可以借道低地國家,即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包抄巴黎的西部,從而一舉拿下巴黎。

  雖然施利芬還沒有等到戰爭來臨的那一天就去世了,但是後來的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卻是他的繼承人。小毛奇是普魯士最偉大的軍事指揮家毛奇的侄子,也是施利芬的助手,所以他自然地選擇沿用“施利芬計劃”。只不過對該計劃稍微做了一些改動,即德軍不再取道低地國家,而是直接穿越中立的比利時,同時他削弱了右翼的力量,加強了對阿爾薩斯和洛林的防守。但以後的事實證明,他對右翼力量的削弱並不高明。

  1914年8月4日早晨,按照施利芬計劃,德國的第一第二兩個集團軍,突進比利時,直奔比利時最重要的列日要塞。在德軍的面前,比利時人並沒有像德軍所設想的那樣不戰而降,相反他們卻進行了頑強地抵抗。當時比利時全部軍隊是16萬人,其中有4萬人用來防守烈日要塞。要塞的周圍,環布著12個堅固的炮臺。從8月4號到8月10號德軍以慘重的傷亡為代價,卻只攻下了兩個炮臺。為了儘快通過列日,8月12日,德軍調來了他們盼望已久的巨型攻城炮。

  “大白莎”將列日要塞剩下的十個炮臺迅速化為了瓦礫,8月14日,德軍進入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並繼續向縱深推進。無數流離失所的難民,紛紛逃離家園,不敢留在德佔區。根據“施利芬計劃”,德軍五個集團軍,直向法國西北部撲去。

  與此同時,正如施利芬所預料的那樣,法軍開始進攻洛林,此後德法邊境上不斷上演著法軍進攻和德軍反攻的大戲。最後還是德軍的大炮和機槍佔了上風,法國人在兩周的作戰中損失了三十萬人,只得撤退。

  而在比利時和法國這一邊,德國軍隊已經接近了法國邊境。

  但德軍主力面對的卻只是法國的一個軍和少量的英國遠征軍部隊。雖然德軍于8月23日同英軍交火,第一次嘗到了英國步兵火力的厲害,並且遭受了重大傷亡,但是德軍的進攻並沒有停止,英法聯軍不得不後撤,他們在以後的兩個星期裏不斷被德軍追襲,雙方在八月的驕陽下展開了廝殺。


德軍進入布魯塞爾

  德軍繼續向巴黎逼近,勢如破竹,英法聯軍不斷向後撤退。9月2日,在德軍進攻的壓力下,巴黎的法國政府官員們匆匆忙忙地收拾行裝,踏上了逃亡的道路。防守巴黎的任務交給了65歲的加利埃尼將軍。這是法國的幸運,因為加利埃尼是一位富於想像力的戰略家,他向巴黎市民發表聲明説:“我受命保衛巴黎和抵抗入侵者,這個責任我將貫徹到底。”很快,士兵們開始在城裏城外構築塹壕路障。正當巴黎守軍枕戈待旦之時,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德軍居然沒有乘勢攻入巴黎,而是調轉方向去追擊向巴黎東南方退卻的法軍了。

  按照施利芬計劃,處於最外側的德國第一集團軍應該從西麵包抄巴黎,但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第一集團軍,為了追擊法軍,居然改變了行軍方向,繞到了巴黎的東南部,孤軍冒進,將自己的右翼暴露在了法軍面前。9月3日晚,一名法國飛行員發現了這一情況,敏感的加利埃尼將軍意識到,這是一個絕好的取勝良機,於是他迅速向法國總司令霞飛作了彙報。

  霞飛出生於一個平民家庭,曾經參加過中法戰爭,現在上海最繁華的淮海中路,其前身霞飛路,就是當時法租界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1911年霞飛出任法軍總司令,被稱為是“國家神經的鎮靜劑”,但有時他的慢性子,常常使那些需要迅速做出決定的人怒不可遏。

  這一次,霞飛很快接受了加利埃尼的建議。當德軍渡過位於巴黎東南面的馬恩河時,英法聯軍的主力按照部署已經退守在那裏。為了增強馬恩河防線的兵力,霞飛又與巴黎市政協調,迅速從巴黎市內徵調汽車,把巴黎的守衛部隊火速運往前線。在巴黎的各個街區,警察攔住出租車,命令乘客下車。很快,他們就徵用了700輛汽車。這些兩汽缸的出租汽車星夜兼程,只用了兩個來回,就輸送了一個師的兵力。這也是戰爭史上第一次用汽車大規模機動兵力。

  9月6號,霞飛命令聯軍全線反擊,馬恩河附近兩軍展開了大規模會戰。英法聯軍的六個集團軍與德國的五個集團軍總共200多萬人投入戰役,600多門重炮和6000多門迫擊炮發出的隆隆炮聲震撼著馬恩河兩岸。

  馬恩河戰役打了將近一個星期,由於小毛奇自作聰明地削弱了右翼力量,使得德軍與英法聯軍作戰時,因為兵力不足,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致使德軍不得不全面向北撤退。

  戰役一結束,小毛奇就向德皇陳述;“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隨後,小毛奇被德皇撤職,陸軍大臣法爾肯海因掌握了大權。

  對於法國來説,馬恩河會戰是一次乾淨漂亮的戰略性勝利,它導致了施利芬計劃的徹底破産。如果不是這樣的話,20世紀的歷史也許會改寫。難怪後來有人認為:“馬恩河戰役堪稱滑鐵盧戰役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最具決定性的戰役。”馬恩河會戰結束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從此形成了膠著對峙的局面,以鐵鍬、機槍、鐵絲網為代表的塹壕戰拉開了序幕,這個局面一直延續了四年,直到戰爭結束。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