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亡的恐龍》第三集《白堊紀的呼聲》(探索?發現2005-78)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5日 15:33)
|
|
|
“孔子鳥”化石及復原圖 |
這是美國《國家地理》,一九九八年七月刊發的雜誌封面,雜誌在一篇題為《恐龍長著翅膀》的文章中,它第一次全面詳細地向世界公眾介紹了來自中國的驚人發現。
時值美國總統克林頓訪華前夕,《國家地理》在華盛頓總部為中華龍鳥、尾羽龍等一系列珍稀化石的發現舉行了隆重的新聞發佈會。世界上五十多個新聞機構報道了這次科學盛況。
中國古生物化石的不斷發現,一次次震驚著世界。全世界的古生物專家學者、化石愛好者,都把目光定格在中國的遼西地區:一塊貧瘠但卻曝出驚人發現的土地。
一億兩千多萬年前,這裡是一個風景秀麗、氣候溫潤、生命勃發的原始湖。
水中魚蝦成群,水龜出沒;空中古生物的叫聲不絕於耳。
天空中不時有鳥兒滑翔而過,湖岸上高大喬木形成片片森林……
霸王龍到湖邊喝水時,遠方傳來陣陣巨響。
忽然,一聲天崩地裂般的巨響,火山爆發了……
|
|
|
白堊紀鳥類曾經是一斷空白地帶 |
猛烈的火山爆發後,帶來大量有毒氣體與飛揚的沙塵,幾百萬噸的火山灰自空中墜下。方圓數千公里內,成千上萬的各類生物在瀰漫的灰塵中掙扎,最後,終於窒息而死。此地成了無數生靈的葬身墓地,一座被火山灰掩埋的“龐貝古城”。
此史前災難的地點,就在今日中國,遼寧省西部地區。
對這裡的生物來説,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但是,它們卻為今天的古生物學家留下了,觸及那個時代脈搏的空間。這裡的地質岩層,像是一本保存了上億年的古書,真實的記錄著發生在這裡的每一段故事。
正是這些一億兩千多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的各門類生物,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熱河生物群”。
日本侵佔東北期間,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這一地區豐富的煤炭資源,對這一帶進行過地質古生物調查。許多化石就是在這一時期,由日本學者發現並命名的,因而,帶有當時的時代痕跡,如矢部龍、滿洲龜及滿洲鱷等。
解放以後,昔日的熱河省被撤消,其西部劃歸河北省,東部劃歸遼寧省。原熱河動物群化石的經典産地,因此落在了今天遼寧省的西部,即遼西地區。
從這以後,中國科學家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在這一地區的地質古生物研究中,並且發現了大量不同門類的化石。一九六二年,中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發展和完善了美國學者葛利普教授的觀點。他進一步把含有“狼鰭魚”、“東方葉肢介”和“三尾擬蜉蝣”為代表的化石群,通稱為“熱河生物群”。
由於,含有這套熱河生物群的地層,在中國遼寧省西部地區發育和出露的都很好。而且化石豐富,研究歷史悠久。因此,遼西地區成為了研究熱河生物群的經典地區。
雖然,從美國學者葛利普教授開始,中國遼西地區就成為國內外地質古生物學家,經常光顧的地方。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除了一些常見的魚類等化石外,一直都沒有其他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發現。
|
|
|
發現“長羽毛”恐龍化石的北票四合屯 |
其實,中國遼西地區的熱河生物群,真正引起世界範圍的震驚,卻是從一位普通的農民開始的。
一九七三年三月,當時遼寧省朝陽縣勝利公社的農民閻志有,在打井時發現一種動物的骨頭。其實,這就是後來被命名為“鸚鵡嘴龍”的恐龍化石,這是遼西地區發現的第一件恐龍化石。
從此,這個執著的閻志有,就成了當地有名的“恐龍謎”和“考古謎”。他經常在農閒時節,自己漫山遍野地找化石。終於,在一九八七年,他發現了遼西地區的第一塊鳥類化石。
後經中外專家學者研究,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古鳥類,它被命名為“三塔中國鳥”。三塔中國鳥,生活在一億一千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早期。它是介於始祖鳥和現代鳥之間的一種生命形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在遼西朝陽發現一個處於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類型的鳥類化石,是令人振奮的事情。而更令人振奮驚喜的是,三塔中國鳥發現不久,就在離發現它不到二十公里的地方,又發現了一個與它同一時代的鳥類群。
一九九零年九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年輕的古魚類學者周忠和。在遼西朝陽一個叫波羅赤的小鎮附近,進行古魚類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三塊鳥類化石。隨後幾年,他們在這一地區又相繼發現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白堊紀早期的鳥類化石。
經過研究,它們被稱為“華夏鳥類群”,這一意外的發現,正式揭開了中國早期古鳥類化石調查研究的大幕。
白堊紀早期的鳥類化石,曾經一度是令古生物學家最感到遺憾的生物進化空白之一。在此之前,古生物界對於鳥類是如何從一億五千萬年前的祖先始祖鳥,演化到距今不到一億年的較為進步的鳥類,這一過程幾乎是一無所知。
而華夏鳥類群的發現和研究,打破了一百多年來,始祖鳥在鳥類起源研究領域一統天下的格局。這些不同種類的鳥類化石,在種類、數量和保存的精美程度等方面,遠遠超過了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地區。
就在華夏鳥類群帶給古生物界的驚喜未已,一九九四年,一個更大的驚喜接踵而來。當古鳥類專家侯連海教授看到這塊化石標本時,立即被它那種與始祖鳥十分相像的圖形所震驚。激動不已的侯連海教授將此鳥命名為“孔子鳥”,意指“祭祀孔子的鳥”。以此表明它的中國特色和久遠的年代。
|
|
|
發現“長羽毛”恐龍化石的北票四合屯 |
侯連海:“這個孔子鳥具備了初步的飛行能力,當然主要它是靠爬行、攀岩。因為,它的初級羽毛的確是只有六根。因為在好多標準上面都發現,豎立著就是只有六根初級飛羽。所以,它不可能進行長距離的飛行,在森林裏滑翔這完全是可以的。比如它的顎骨上,前顎骨也好,牙齒已經退化,帶著而來的腳之翹,就跟現實鳥類可以説完全一致。”
存在於一億兩千萬年前的孔子鳥,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能夠進行遠程飛行的最早鳥類,它已經成為知名度僅次於始祖鳥的化石鳥類。這不僅歸功於它特有的原始和進步特徵的組合,而且還由於在短短的幾年間,發現了成百上千件的化石標本,以及精美的保存。
迄今為止,中國遼西發現的孔子鳥類群和華夏鳥類群,這兩大中生代的鳥類群,其種類已超過二十多種。它們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鳥類起源和進化的認識。這些早期鳥類填補了始祖鳥與現代鳥類之間的化石空白,使中生代的白堊紀早期一躍成為,發現早期鳥類化石最多的地質時期。
如此眾多的化石標本和完整的保存,對於鳥類化石來説,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中生代古鳥類化石群在中國的這一系列發現,在世界古生物界颳起了強勁的“中國風”。全世界的古生物專家學者,都把目光從德國的索倫霍芬移向中國的遼西地區。
二零零零年五月,第五屆世界古鳥類與進化大會首次在亞洲的中國舉辦。當來自世界各國的上百名古生物學家,在遼西化石産地親眼目睹一件孔子鳥化石,從地層中發掘出來的景觀時,他們一個個感到震驚和欣喜不已。
如果説鳥類化石是遼西化石寶庫的經典藏品。那麼,大量珍貴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化石則是這一寶庫中的新秀。
這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早期哺乳動物張和獸的骨架,它是世界上第一具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動物獸類的骨架;這是亞洲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中生代蛙類化石,它距今至少一億二千多萬年,為研究蛙類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這是被稱為地球上第一枝花的“遼寧古果”,它距今已有一億二千五百萬年,它的發現改寫了被子植物起源史。
為什麼在中國遼西地區會有如此豐富、種類繁多的化石呢?它們為什麼會保存得如此完整、如此精美呢?
熱河生物群,實際上是以中國的遼西地區為重點,包括東亞和東北亞地區在內的,中生代晚期的一個獨具特色的生物群。這個生物群生存于一億兩千多萬年前,也就是侏羅紀結束之後的白堊紀早期,在這一時期,正處於全球地殼運動激烈、海陸分佈格局正在形成。
在中生代晚期,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都被海水淹沒,但亞洲地區卻是少有的例外。在當時的亞洲古陸上,許多地區為淡水所覆蓋。特別是在中國的遼西及周邊地區,分佈著很多山間中、小盆地,形成寧靜的湖泊、沼澤等淡水的環境。
|
|
|
火山爆發可能是引起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 |
這種適宜生物生存發展的氣候條件和生態背景,使各類生物可以佔據不同的生態環境。同時,伴隨著熱河生物群的不斷發展演化,遼西地區的火山活動也異常活躍。這裡的火山活動可以導致森林大火、溫室效應以及空氣和水體的污染,使環境發生突變。
公元七十九年,意大利維蘇威火山的強烈噴發,毀滅了有幾百年曆史的龐貝城。當人們重新發現這個古城時,這裡的人、動物和時間,已經被永遠地固結在厚厚的火山灰中。
而中國遼西地區熱河生物群的集群死亡,同樣是兇猛的火山噴發造成的。於是,許多古生物學者們,把熱河生物群化石富集的遼西地區,稱為“中生代的龐貝城”。
熱河生物群是在火山爆發導致的突發災變事件中,非正常集群死亡的。它們的屍體經過短距離的湖面懸浮搬運,就被大量地火山灰塵快速沉積埋藏。主要保存在深湖底的灰黑色頁巖和泥頁巖之中,上面覆蓋火山灰沉積。
正是這種特異埋藏,使不少鳥類和恐龍等脊椎動物,除骨骼等硬體部分完整保存外,它們還完整地保存了羽毛、皮膚印痕等結構,一些恐龍甚至還保存了胃部食物殘留物及胃石、卵等。所以,只有在中國遼西這種獨特的環境背景下,化石才得以完整精美地保存下來。
遼西地區的北票市是一個典型的煤礦城市。使北票這座小城市,名聲大振的是這只“中華龍鳥”的出世。
對於當地的農民來説,這些石塊就像埋藏在山中的金礦,是他們改善生活的一條捷徑。現在,當地農民對産出各種化石的岩層瞭如指掌。他們對許多富有特徵的岩層起了頗具特色的名字,如“大黃線”、“三合板”、“五合板”、和“鳥板”等等。
其實,很多化石標本並不是科學家親自從岩層中採集得到的,而是由長年累月勞作在這裡的農民挖掘出來的。由於常年的挖掘,當地農民都積累了不少經驗,其熟練和準確程度,常常令從事化石發掘的專業人員也感到驚訝。
“摸鳥板”就是村民們津津樂道的一項技巧。“鳥板”實際上是只有四毫米厚的黑色頁巖層,因富含鳥化石而得名。由於岩層很薄,鳥化石保存在裏面,在挖掘時骨骼並沒有露出來。只是在岩層表面顯示出凸凹不平的痕跡,這些痕跡起伏很小,不仔細看很容易錯過。但是,村民們挖得多了,已經達到了“有沒有鳥,不用看,一摸就知道”的熟練地步。大量的古鳥化石就是這樣被老鄉們“摸”出來的。
李蔭芳,四合屯一個普通的農民。他就是“中華龍鳥”化石標本的發掘者,一位老實而有著經濟頭腦的農民。
“中華龍鳥”等珍稀化石的出土,使四合屯這個貧困的小山村出了名。同時,也使村民們意識到自己的田間地頭原來還是個聚寶盆。於是,村民們開始了挖掘活動,發掘出的化石轉手後,價錢可高達原來的十幾倍、甚至幾百倍。
|
|
|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經典化石 |
由於大量的化石被發現,化石也源源不斷地輸入市場,有些走進了科研機構大門。新屬種在不斷地發現,假化石也在不斷地製作之中。
在人們歡欣鼓舞,祝賀這些化石珍品現身時;也有貪婪的眼睛盯著它,垂涎欲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二十世紀末的最後一年,一個震驚全球的“新物種”橫空出世了。
它,就是“遼寧古盜鳥”,一個令人不可思議的怪物!!!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