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家地理 > 探索?發現 > 正文

《未亡的恐龍》第一集《龍鳥之爭》(探索?發現2005-76)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5日 15:25)


赫胥黎最早提出“鳥類恐龍起源説”

  一八五六年,一位年輕人應邀去參加朋友的聖誕晚會。在聖誕晚宴中他猛然發現,盤子裏吃剩的火雞骨頭,竟和自己研究的恐龍骨骼十分相似。剎那間,他閃過一個驚人的假設:地球上的鳥兒難道是恐龍演化而來的?

  後來,年輕人又仔細地對比了恐龍與鳥類的骨骼,結果發現它們的確有多個相似之處。不久,就在倫敦地質學會上,他正式提出了“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驚人假説。

  這個年輕人就是,一向以發表驚世駭俗觀點聞名的,英國著名的博物學家赫胥黎。

  公元一九九六年,從遙遠東方的中國,突然傳出一個驚人的發現。這個發現驗證了一百四十年前赫胥黎的猜想。鳥真的是恐龍演變的嗎?

  一九九六年八月,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八月十二日這天,一位神秘的鄉下農民,匆匆地來到了中國地質博物館四樓。

  當時,還是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的季強博士,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突然,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這個陌生的鄉下農民闖了進來。這個農民對季強博士詭秘地一笑,隨後,拉開了編織袋,對季強博士説,這是從他家的園子裏挖出來的。


季強博士在工作

  一個沉甸甸地錦盒,放在了季強博士的辦公桌。

  當季強博士打開錦盒的時候,裏面露出大約一塊七十厘米長,五十厘米寬的化石,一個奇怪的動物清晰地映入季強博士的眼中。

  這個動物大約有家雞那麼大,高高地昂著頭,翹著尾巴,就像一隻驕傲的公雞在報曉。這個動物的頭很大,滿嘴長著帶有小鋸齒的尖銳牙齒,前肢非常短,尾巴卻出奇地長,一副向前奔跑的姿態……

  作為一個職業的古生物學家,季強博士對化石具有相當的敏感性。當他看見這件化石標本的時候,一種本能使他感覺到,眼前是一塊極其重要的化石。

  這塊奇特的化石標本,難道就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古生物學者一直在尋找的,那種“由恐龍向鳥演變的過渡性生物”嗎?它難道就是最早的“原始羽毛”嗎?

  科學家高度的敏感性,使季強博士變得異常地興奮起來。但令季強博士非常遺憾的是這塊化石的另一半卻不知所去。最後,季強博士以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名義,收購了這塊化石標本。這個農民揣著六千元人民幣高高興興地走了。

  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裏,季強博士和同事多次來到,發現化石的地方,遼寧省的西部地區進行考察研究。最後,季強博士和他的同事根據這塊化石標本的有關資料寫了一篇論文,在這年的《中國地質》雜誌上發表。

  《中國地質》雜誌是國家地質部的一個工作月刊,並不是古生物專業的學術刊物。然而,由於這篇文章的發表,一九九六年第十期的《中國地質》雜誌,成了它發行歷史上最有學術價值的一期。

  “中華龍鳥”的橫空出世,驚呆了恐龍學家,更讓恐龍愛好者發了狂。這一發現很快成為當時的新聞熱點,國內的各種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了“中華龍鳥”的發現。但是,奇怪的是,在國內有關“中華龍鳥”的宣傳熱火朝天的時候,國際上卻是一片寂靜。


神秘的“中華龍鳥”

  為什麼這塊不亞於德國始祖鳥化石的發現,國際古生物學界對此卻毫無反應呢?

  難道“中華龍鳥”的發現不重要嗎?原來國外的古生物學家對此發現一無所知。通常外國學者了解中國的古生物發現,主要是通過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主辦的《古脊椎動物學報》,幾乎沒有人去閱讀《中國地質》雜誌。

  然而,就在《中國地質》雜誌發表有關“中華龍鳥”文章的同時。這一年的十月,一位中國學者正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學術訪問。時逢“第五十六屆北美古脊椎動物年會”在紐約國家自然博物館召開,他順路前去參加了這個世界各國古脊椎動物學家的盛會。

  陳丕基教授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在會議中間休息時,展示的這張照片。不僅使奧斯特羅姆教授激動不已,更讓各國的古生物學者大吃一驚,他們立即被這個精美的動物標本驚呆了。

  與本次年會毫無關係的中國學者和他帶的化石照片,立即成為紐約第五十六屆北美古脊椎動物年會上,最大的新聞,最大的熱點。

  為什麼陳丕基教授手中這塊“帶毛恐龍”的化石與季強博士命名的“中華龍鳥”化石標本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之間是否有關聯呢?

  原來陳丕基教授手中這塊“帶毛恐龍”的化石標本,與季強博士的“中華龍鳥”化石標本,它們竟然就是同一塊化石!!!也就是説,這個“帶毛恐龍”化石和“中華龍鳥”化石,二者實際上是同一個個體。

  原來,這個化石被遼寧西部的當地農民挖掘出來後,他從化石的中間,沿著岩層的層理分成了兩塊。隨後,這個聰明的農民,把這塊化石分開的一正一負兩半,分別賣給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


始祖鳥化石

  中國發現“長羽毛的恐龍”了,這個消息頓時在西方轟動了。隨後,幾個月內,世界各地的報紙、雜誌、電視和互聯網絡上,到處充斥著這個“中華龍鳥”化石的各種消息。

  突然間,“中華龍鳥”化石標本成了爭議的焦點。它到底是龍?還是鳥?成為國內古生物學界和公眾媒體關注的焦點,最終,引發出了一場“龍鳥之爭”。

  在這場是龍還是鳥的學術爭論中,給“中華龍鳥”命名的季強博士成為了焦點人物。

  侯連海教授,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一位古鳥類學的資深學者。當他看見有關“中華龍鳥”的報道後,他的第一感覺就是“中華龍鳥”的分類位置可能有問題。

  關於中華龍鳥身上“皮膚衍生物”的爭論,在國內是非常激烈的。那麼,為什麼季強博士認為中華龍鳥身上的“皮膚衍生物”是一種原始羽毛呢?

  季強:“在當時的情況下,限于當時的認識水平,我們認為中華龍鳥應當歸於鳥類,而不應該歸於恐龍,或者其他的爬行動物。所以我們認為,它絕無可能是毛髮,而是一種我們沒見過的原始羽毛。”

  一百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積極地在世界各地,尋找鳥類可能的祖先。他們提出了鳥類是從翼龍、鱷魚、哺乳動物和蜥蜴等進化而來的種種假説。但是,惟一能站得住腳的假説是,鳥類是從恐龍時代的某種未知的爬行動物進化而來。

  那麼,鳥類到底是從哪種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呢?關於鳥類的起源問題,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論,這種爭論早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了……

  十九世紀中期,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報告中,列舉出鳥類與恐龍存在三十五處共同解剖學的特徵,從而率先提出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觀點。但是,由於當時人們對恐龍的了解甚少,許多學者發出詰問:體形龐大的恐龍何以演化為輕捷善飛的鳥類?


同一塊化石一半被認為是“鳥”另一半被認為是“龍”

  二十世紀初,一位德國的牙科醫生,古生物業餘愛好者赫爾曼,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闡述鳥類進化問題的經典著作《鳥類起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本書的發表給了赫胥黎的鳥類恐龍起源假説致命的一擊。

  赫爾曼認為,鳥類不是從恐龍演化而來的,而是從一類具有鎖骨的原始爬行動物直接演化而來的。由於此書極具權威性,影響甚廣,在近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裏,在幾乎所有涉及鳥類的起源問題的科學論述中,學者們紛紛引用赫爾曼的這一觀點。

  赫胥黎的鳥類恐龍起源假説遭到了冷遇,而鳥類是從一類具有鎖骨的原始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假説既“鳥派”,佔據了當時國際古生物學界的主導地位。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隨著恐龍化石的相繼發現。一名耶魯大學的學者重新引證了赫胥黎的觀點,正式提出復活了鳥類起源恐龍的假説,他就是美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奧斯特羅姆教授。

  奧斯特羅姆教授在深入研究、對比分析了有關恐爪龍、美頜龍之後,發現恐龍也有叉骨。所以,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説,赫胥黎是對的,鳥類肯定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

  後來,奧斯特羅姆教授重新解釋、擴充了赫胥黎的論點,進一步提出鳥類可能起源於小型吃肉的恐龍,也就是起源於小型的獸腳類恐龍的新見解。他成為“恐龍派”的領軍人物。

  但是,由於“恐龍派”始終沒有找到,由恐龍演變到鳥的那種過渡性生物的化石標本。所以,鳥是否由恐龍演變而來,仍然沒有結論……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到奇特化石

  難道“中華龍鳥”真的就是,由恐龍演變到鳥的這種過渡性生物嗎?鋻於中國這一驚人發現的重要性,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組成,以奧斯特羅姆教授為首的五位,在恐龍與鳥類研究領域,具有國際權威的古生物學專家代表團。準備來中國進行實地考察、研究探尋,這個具有世界權威性的代表團稱為“夢之隊”。

  一九九七年五月,“夢之隊” 代表團來到了春暖花開的北京。不過,隱藏在五彩鮮花當中的古老建築,並沒有吸引“夢之隊”成員的目光。

  他們首先奔赴中國地質博物館,觀察了“中華龍鳥”正型標本。夢之隊代表團帶著興奮和驚喜,又匆匆來到南京,看了保存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的“中華龍鳥”化石。隨後,夢之隊代表團又到化石産地進行實地考察。

  在夢之隊代表團既將離開中國的時候,季強博士對代表團提出一個要求,希望他們爭對“中華龍鳥”召開一個新聞發佈會,坦誠地説出他們自己的觀點。

  一九九七年四月,當夢之隊代表團回到美國後,他們在美國的費城自然科學院召開了一個新聞發佈會。在這時候,“恐龍派”和“鳥派”的代表人物,各自説出了心裏話。

  季強:“約翰?奧斯特羅姆教授在會上説,我剛從北京考察回來,我觀看了中華龍鳥的正型標本,我認為中華龍鳥標本身上長的確實是一種原始羽毛。中華龍鳥的發現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有力地支持了,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理論;但是美國的馬丁教授説,我也剛從北京回來,我也看到了中華龍鳥的標本,但是,我認為中華龍鳥的發現,在鳥類起源研究上不具有任何科學意義,因為中華龍鳥皮膚,據我觀察是一種皮下的膠源纖維組織,而不是羽毛,也不是毛髮。”

  那麼,這個新穎而不尋常的動物化石,它最終於是歸屬於“龍”還是“鳥”呢?

  一九九八年一月,英國《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中國學者的文章,這篇文章的發表,對於《自然》雜誌來説是一個例外。通常《自然》雜誌只刊登科學界最新的發現,“中華龍鳥”顯然已經成了舊聞。

  然而,這個不尋常的動物實在太重要了。所以,享有世界聲譽的《自然》雜誌,不得不額外提供了更多的版面,刊登出有關“中華龍鳥”的進一步研究成果。


中華龍鳥及生態復原圖

  最終,中華龍鳥歸屬於恐龍,放在美頜龍科。因為,它的形態特徵和身體大小,與德國曾經發現的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美頜龍相似,它們被歸為一類。

  中華龍鳥是兩足行走的動物,成年個體可以長到兩米左右。科學家基本上把中華龍鳥的時代,確定為侏羅紀後的白堊紀早期,距今大約有一億三千多萬年前。

  如果“中華龍鳥”屬於鳥類,身體上長著羽毛並不足為奇了,但如果羽毛長在不屬於鳥類的其他動物身體上,那就具有非凡的科學意義了。

  所以,“中華龍鳥”的橫空出世,可以説標誌著恐龍研究的一個新起點,它為恐龍研究,尤其是為研究鳥類起源方向,提供了關鍵性的信息,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發現。

  雖然,這塊化石標本,是以“長羽毛恐龍”而聞名於世的。但化石標本的外圍,靠近骨骼處的似毛髮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羽毛”,這一直是專家學者們爭議的焦點。

  (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責編:紅立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