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探索全記錄

《東方紅衛星傳奇》導演闡述 (文:王林)

------用編劇的觀念創作紀錄片

央視國際 2003年07月11日 09:36

  (文:王林)

  一間普通的展室塵封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顆非凡的衛星迸發出一曲震驚世界的歌聲;

  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發射的第一顆東方紅衛星,成為中國人心中永不磨滅的記憶。讓後人感到慶倖的是,“東方紅一號衛星”留有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詳細記錄了衛星從研製到發射的整個過程。但歷史審美的不同,使我們從這些素材中看不到有太多的故事。

  我在利用大量影像資料的基礎上,用編劇的手法補充片中故事性不足的缺點,強化紀錄片的戲劇性衝突。好萊塢類型影片征服了大量中國觀眾,使當代觀眾的審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紀錄片除了記錄生活的“原生態”之外,也應借鑒國外類型片的戲劇化方式,來加強紀錄片的可視性。

  《探索?發現》欄目涉及大量歷史題材,現實生活已經無法向我們提供更多的影像資料,畫面視覺效果除非有較高水平的“再現”,否則是我們的弱項。所以,紀錄片本身在文字階段的工作顯得尤其重要。製片人王新建和主編盛振華,常要求我們的稿子要像寫評書那樣,要做到光憑“聽覺”就能以曲折的歷史故事抓住觀眾,通過挖掘歷史背後充滿矛盾的故事引起觀眾的興趣。所以,我在此片的創作中,強調了編劇的概念。

  一般編劇這個概念極少出現在紀錄片範疇內,它可能用於故事片創作更為合適。但當我們面對大量破碎的歷史資料和文字信息時,有個選擇過程,再將選擇出來的能夠構成故事的元素,用戲劇化的安排使它們分佈在全片的開端,發展,結尾三個階段。

  在紀錄片的結構中強調元素之間的矛盾衝突、偶然性因素的出現、情節點的設計,以及打亂正常敘事的模式,甚至在小的地方引導觀眾走向另外一條錯誤線索,使觀眾像身處事件之中一樣,情緒伴隨情節一起變化,而不知道故事的結局到底是什麼。即使觀眾知道衛星最終會發射成功這個大結局也沒有關係,我們設法以片中小故事中的曲折,以及小人物命運的變化引起觀眾的興趣。強調多設疑問,多設干擾主要矛盾發展的次要矛盾,使他們陷入其中,讓觀眾無法通過自身的觀賞經驗來預測故事的發展。

  全片採訪的人物大都是參加過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的親歷者,我選擇其中的一些採訪對象大都在事件中有著戲劇性的故事,在全片強調戲劇性衝突的前提下,在人物的採訪上也採用了故事性的敘述,形成全片一致的風格。

  對於原始資料中的素材,我們把一些衛星和火箭的小科學知識,用故事的方式穿插進來,使這些枯燥的信息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線索。比如衛星“觀察體”的研製,本身是一個技術細節,可是我圍繞“觀察體”的研製展開故事,使它成為事件發展的障礙,對主線的延伸起一個反作用力,形成矛盾衝突,它的阻力越大,越能勾起人們的觀看慾望,越能彰顯戲劇的張力。

  在對一個單獨事件的敘述中,多次對人物採訪進行打斷和干擾,將正常發展的故事打碎,“破碎感”使觀眾要依靠自己的判斷重新聯結,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還有一個重要的處理就是突出原始素材的時代感,“東方紅衛星”發射時正處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對領袖的崇拜使人的思想和行為有了較大的變化,出現了有時代烙印的思維習慣和專用名詞,我用相當長的篇幅展現人物在特殊歷史時期性格的複雜性,採訪的人物講述了許多不被現在青少年所理解的故事,使得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觀眾都能發出會心的微笑,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而年輕人又因為對“戲劇情景”的陌生而産生出一定的觀賞興趣。

  在全片的最後,就在人們歡慶勝利的時候,我再次設計一個人物的採訪,使事情的發展急轉直下,人們的心重新提了起來,這都是借鑒電影編劇中的一些處理手法。

  紀錄片是拍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我也只能將自己的一點心得拿出來“拋磚引玉”。我認為紀錄片將來發展有兩個趨勢:“一個是越來越故事化,一個是越來越內心化。”實踐應該走到理論的前面,我會在實踐中體會,在實踐中探索。(CCTV《探索發現》供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陳??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