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京劇“狹路相逢”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16日 11:15
以十二分的熱情,十二分的謹慎,顫顫巍巍的把腳在京劇的門檻上打了一個彎兒,就被“無情”的殺了個片甲不留。沒了僥倖,丟了浮躁,也好!
本來是家醜不可外揚的,可後來想想也沒什麼,每一個初學者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磕磕絆絆跌跌撞撞在所難免,鬧笑話也再常見不過,記下來大家共勉,也給我的“初犯”留下些“案底”,以免成為“慣犯”。
“案例”一:此余叔岩非彼“于叔彥”
|
|
|
余叔岩 |
前不久我們給京劇演員于魁智作人物專題,戲曲評論家趙曉東老師給我們講了這樣一種關於“于魁智”的評價,他説,余叔岩老先生將戲曲唱腔總結歸納為三種境界,分別為“喊、唱、説”,演員進入“説”的階段時就已經是如泣如訴、爐火純青了。而行內人士評價于魁智就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讓于魁智談此種評價的看法成為了我們的一個採訪問題。製片人周曉嵐老師在看完我準備的問題後,説了挺多她的看法和建議,可我只記住了一句,並且一輩子都忘不了的話,她説:余叔岩三個字寫錯了兩個。隨後一本厚厚的京劇知識辭典遞到了我的手中。
“案例”二:葉少蘭是演旦角的吧?!
在長安大戲院拍京劇演員李佩紅演出時,趙曉東老師説今天葉少蘭可能要來看演出,能採訪一下他是最好不過了。“葉少蘭……,是演旦角的吧?”我的一個發問把趙老師問得啞口無言,稍緩片刻回答了我這個“低水平”問題後,趙老師拍拍我的肩膀語重心長的説:“小景呀,你要從ABC開始補起呀!”又是一個大紅臉,這是我此時此刻唯一可以回報給趙老師的表情了。
“案例”三:譚元壽是誰?
|
|
|
譚元壽 |
還是這一天,拍完李佩紅的化粧鏡頭後我和編導阮軍老師準備去前廳,忽然他很激動地跑過來跟我説:“快準備話筒,譚元壽老師在後臺,咱們採訪一下他。”
“譚元壽是誰?”傻話破口而出。我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啊。阮老師當時驚訝的程度我現在都不敢輕易去回憶,慚愧!
作自我批評是為了更好的進步,把這些初識戲曲所發生在我身上的種種拙跡記錄下來,是為了時刻敲打自己既而成為鞭策。當然每一次的“犯傻”之後隨之而來的是收穫,我也把這三次“沉痛”教訓得來的收穫——以上三位京劇藝術家的簡單生平稍加羅列,附載文後和大家分享:
余叔岩(1890—1943),出身京劇世家,為京劇第三代“老生三傑”之一,余叔岩嗓音有厚度,聲音之美被京劇界譽為“雲遮月”。他全面繼承祖父余三勝、老師譚鑫培的豐厚傳統,余叔岩藝雖宗譚,但不拘泥于譚,時人稱為“新譚派”,之後經過自己的發展,創立了自己新的藝術流派,世稱“余派”。余派演唱藝術的形成對30年代以來出現的各個老生流派有巨大影響。
|
|
|
葉少蘭 |
葉少蘭,1943年生於北京,為京劇葉派小生創始人葉盛蘭之子。50年代考入中國實驗戲曲學校。曾得姜妙香、蕭連芳、陳盛泰、閻慶林等傳授,六二年畢業後隨俞振飛先生深造崑曲。其聲腔藝術剛柔相濟、韻味醇厚、委婉細膩、悅耳動聽,葉少蘭繼承發展了其父葉盛蘭先生開創的“葉派”小生,為京劇藝術的繁榮做出了重大貢獻。1998年和1999年還先後獲美國紐約文化藝術中心傑出藝術獎和美國美、亞協會終生成就獎。
譚元壽,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1928年出生於梨園世家,曾祖父譚鑫培為譚派創始人,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均承譚派。譚元壽也較全面的繼承了譚派風格,同時借鑒李少春的表演特色,是一位文物全能的藝術家。他六歲就開始登臺演出,九歲入富連成科班學藝,受到嚴格的基本功訓練。60年代,已成為獨當一面的新的主力軍。在電影《沙家》中,他飾演的郭建光也讓觀眾難以忘懷。(文 景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