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説起農村啊,大家腦海裏首先想到的是破土房、莊稼漢、獨輪車,見到的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的,可自從開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這種在我們腦子裏根生地固的農村的印象,已經慢慢變得模糊了,現在,農村和城市的距離是越來越近了,不信我們帶您去個地方,您會想到它是一個村兒嗎?
外景主持常亮: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常亮,今天我來到了咱們山東省淄博市的張店區,聽説人家去年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有6000元錢,平均每個村的集體收入達到了100萬元,多嚇人啊!我現在就在張店區的城東村,您看看,這哪兒像一個村啊!
不對啊,以前這裡不都是破土房、小平房嗎?現在怎麼會發展得這麼好啊?到底是什麼改變了這個村莊呢?嘿!正好來一嚮導。
常亮:哎,您好大爺,您是咱們這個地方的嗎?
大爺:是這個地方的。
常亮:咱們這建設得真不錯。
大爺:還可以。您哪的啊?
常亮:我們是中央電視臺的,到咱們這來採訪的。
一聽説是中央臺的記者,大爺就非常熱情地陪同我們去村裏轉轉。嚇,您看這一棟棟的小樓房,一套套的大別墅,還有這漂亮的綠化帶,這“變化”呀,確實是挺大的。現在,您還能跟以前的城東村聯絡在一起嗎?
來了大半天,我們都發現了一個問題,怎麼大白天的,村子裏都沒什麼人啊?可大爺告訴我們説,村裏大部分人都在上學呢?嘿,怎麼會又大部分人都在上學呢?難道這也是他們村的“變化”之一?我們順著大爺指的方向找到了一家培訓班。
到了這兒才知道,原來大家都躲在這兒上課呢?這裡為老百姓開設了餐飲服務、機械製造、電器維修、服裝設計、美容美發、計算機應用等等,社會需求量大,而且呀,也適合個人創業的專業。不僅是城東村,這種學校在山東淄博市的張店區裏還有很多。
常亮:你是哪個村的呀?
學員:我是上領村的。
常亮:到這學了多久了呀?
學員:2個多月了。
常亮:學完之後打算幹什麼呀?
學員:自己開店。
常亮真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看什麼都新鮮,居然現場學起了做蛋糕。
看了半天,我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辦這些培訓班呢?
鎮長:通過開設這些課程,農民學到了一技之長,農民從土地中解脫出來了,以前他們是種地,現在他們當上了小老闆,經濟也富裕了,家庭也富裕了。
看來這學習還是很重要啊,現在社會發展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本錢,通過學習培訓,大傢伙的日子都發生了改變。不信我們帶您隨機採訪幾個村民!
常亮:大姐,您開這個店有多長時間啦?
程大姐:開了一年多了。
常亮:那您這一年多的收入有多少啊?
程大姐:收入還可以吧!
常亮:看您這幸福的笑容就知道了。
常亮:您的生活有改善嗎?
程大姐:有改善,收入增多了,生活質量提高了。
常亮:有什麼改善呢?
程大姐:我兩個孩子都在上學,上班的時候很緊張,我現在做這個買賣之後很寬鬆了。
這不一樣就是不一樣,您要是還不信,讓常亮再帶您轉轉。這位是城東村的張大姐,是一位下崗工人,下崗後一直沒找著工作,可您看人家現在,忙活著呢!
常亮:以前您沒學這個手藝時生活是什麼樣的呢?學完之後生活有什麼樣的改觀嗎?
張大姐:以前就是上班,有時晚上還上班,而且不掙錢,現在學完這門手藝之後就很輕鬆,就在家裏自己這樣(工作)。你看自己開店了,自己做老闆了,錢掙得也多多了。
看來,多 “學習”不僅豐富了知識,而且掌握了技能,最重要的是,因為有了一計之長而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變化,大家從破土房搬到了小洋房,從莊稼漢變成了小老闆,農民的眼界開闊了,思想觀念轉變了,不再守著自家的幾畝地緊巴巴地過日子,都大膽自主創業了,根據有關部門統計,95年張店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245元,2001年張店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是4213元,去年已經達到了6194元,全區村居經濟總收入達到222、86億元。這才是城東村七十二變中的一大“變”化啊!
常亮:能不能問你一個小秘密,掙得多是多多少呢?
張大姐:比上班多幾十倍呢!
從04開展農民培訓學習以來,已經培訓了2、6萬農民,而且有86%的農民具有自主創業的能力,目前,參加學習培訓的人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又有將近7千農民參加培訓。如此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對於咱們張店區的農民又有怎樣的實際性意義呢?
中共張店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 黃希儉:主要使農民有了觀念上的轉化,素質的提高,眼界的開闊和自我創業能力的增強。
在城東村的七十二變裏,農民的收入變多了、土房變洋房了、舊傢具變新的了、莊稼漢變老闆了、村莊的建設變城市化了,但最重要的是,農民的思想觀念變了,而且還變在了別人的前頭,他們不在墨守成規,他們敢於走出村莊,敢於接觸新鮮事物,只有這樣,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啊!
現在社會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我們的思想觀念也要隨著改變,誰説農民只能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當一輩子的莊稼漢,如今我們的新農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靠體力種地掙錢了,也要靠腦力勞動掙錢了,俗話説“學海無崖苦作舟”,只要我們肯學,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來,相信我們的新農村會建設得更好,我們老百姓的生活也會越過越好。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