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人與社會12月12日播出):各位好,歡迎收看今天的《人與社會》系列節目《與奧運同行》,我是勝春。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今天演播室的兩位嘉賓:一位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著名的體育節目的評論員
梁宏達,還有一位是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顧駿。
在我們今天節目開始之前,我們先給兩位和大家看一張照片。我們看到,這個大屏幕上顯現的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兩個運動員的一張闔影的照片,這張照片看起來充滿了友誼。我們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到畫面左面的是德國的名將叫盧 茨郎,右邊的這位就是歷史上奧運史上一位偉大的運動員叫做傑西 歐文斯。這張照片今天我們看充滿了友誼,但是如果在70年前德國,拿出這張照片呢,就顯得不太合時宜而且還引發了一段悲慘的故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看一段短片。
1936年8月1日第11屆奧運會在納粹黨人執政的德國舉行。其中,跳遠項目的決賽是此次奧運會上最富戲劇性的比賽,美國著名田徑運動員傑西 歐文斯與德國名將盧 茨朗被觀眾看作是最熱門的奪冠選手,兩人實力相當,勢均力敵。傑西 歐文斯這個美國棉農的兒子,
黑奴的後裔,讓納粹黨人恨之入骨;而他的對手盧 茨朗則被希特勒當作是種族優越論的優秀典範。1936年一個天色陰沉的下午,這場激烈的跳遠比賽開始了。
起初的兩跳盧 茨朗都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但歐文斯卻因為前兩次試跳沒有找到準確位置而踏線犯規,他表現得非常焦躁,歐文斯只剩下最後一次問鼎冠軍的機會,但他還是無法準確判斷起跳時機,可就在這決勝一跳的關鍵時刻,盧 茨朗竟出人意料地向歐文斯伸出了援手,不僅幫助歐文斯找到起跑位置,還把自己的毛巾放在歐文斯的起跑點作為標誌,這條毛巾避免了歐文斯因為犯規被罰出比賽,也幫助他以8米06的成績一跳定乾坤。歐文斯戰勝了盧 茨朗獲得了冠軍並打破了世界紀錄,而盧 茨朗則屈居亞軍。
可是比賽結束後,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當時種族優越論已經被叫囂到極致的時候,在希特勒和十萬名觀眾的注視下,德國白人選手盧 茨朗跑上來同黑人選手歐文斯表示祝賀並手拉著手跑到了聚集著十萬觀眾的看臺前相互高喊著對方的名字,全場掌聲雷動,激動的人群站了起來,跟著齊聲高喊歐文斯與盧 茨朗的名字,整個喊聲響徹了賽場上空。
剛才我們看過這段片子之後,這片中運動員的故事兩位一定很熟吧。當時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時候,正是希特勒在宣傳他的種族主義政策的這個時候,所以在這次奧運會上希特勒就希望德國運動員能夠有非常好的成績,結果這個事,希特勒當時在場上看到這個情況,
當時是拂袖而去,非常生氣,就你怎麼能胳膊肘向外拐呢。後來結果這盧 茨朗果然遭到一些不幸,接下來的二戰當中,希特勒一定要把他應徵入伍。其實按當時的規定:如果你在奧運會上獲得了獎牌的話你就可以不去打仗。這後來有兩種説法:一種是他在戰爭當中自然死亡了,還有一種説法是什麼,就是説希特勒已經秘密地把他處決了。
看到這張照片同時又聽到老梁給我們講的這個故事,可能就引發我們今天一個話題:就是説在運動,像這種比賽當中,需不需要友愛?如果僅僅只有競爭的話,我幹嗎幫你呀。而且你最後一次機會,你要跳過去的話我肯定輸給你,這個實力擺在那裏,大家都明白。可是為什麼我幫了你一下子?
我想就很簡單,因為他們雖然是運動員,但首先是個人。友愛是人與人之間的那樣一個不可缺少的情感基礎。人與人之間沒有友愛,那還叫什麼人,那就成了人對人是狼了。所以運動員他在運動場上,一邊在表現競爭的一面,但是競爭它畢竟是在同人競爭,在同同類競爭不是我人和 比如説一條狗,比誰跑得快,不是這種概念。
伴隨著現代奧運的不斷發展,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追求成為了奧林匹克運動中永恒的力量。所有的參賽選手都為了國家的榮譽和個人的夢想而不斷追求著這種精神。於是,賽場上,
永不言敗的格言激勵著每一位選手,殘酷的競爭場面與激烈的奪金大戰,也越來越硝煙瀰漫。
因此,有的人説,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奧林匹克賽場上,只允許選手們的兵戎相見,而友愛和互助已經不合時宜。因為在這裡金牌只有一枚,而冠軍也只有一個。
那麼這樣如果是按照這個理解的話,不是説奧運會中間需要不需要友愛,而是友愛還有沒有存在的空間。我想我們如果現在大家都是站在一個比較有點距離不要太密切,太密切了以後,就我們一起數錢了,那肯定友愛沒了。如果是稍微有一點距離的話,我想我們同樣看到哪一個奧運會更溫馨一點,哪一個奧運會會讓我們更加感到有一種感動。我們現在運動應該首先保底線,我們要符合規則的,不能為了自己的成績而不擇手段。比方説坑害對方選手或者説服用興奮劑。我們首先在賽場要推廣這個,之後才能談到友愛那種高層形式,願意犧牲自己。
那是一個目標,但是我們肯定友愛不是地平線,你光看永遠達不到,我們是可以達到的。
其實我覺得我們要探討的還不是説運動場上需不需要友愛,而是説友愛是一種怎樣的表達方式錶現出來。來,咱們一塊來看一段短片。
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是在寧靜祥和的氣氛中拉開帷幕的,這個荷蘭的首都是申辦第九屆奧運會的唯一城市,它在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的情形下輕鬆地贏得了主辦權。
本屆奧運會上,第三次參加田徑比賽的芬蘭長跑名將努米與法國運動員杜坎在3000米障礙賽中上演了一幕讓人們永遠值得記憶而又感到些許擔憂的場景。
3000米障礙賽冠軍非努米莫屬,然而水池障礙改變了一切。當努米跨過水池時不慎摔倒,同時也將身邊的法國運動員杜坎一同絆倒,而這時杜坎迅速爬了起來,並伸手將努米攙扶起來,繼續比賽。
這個動作短暫得只有3秒,卻足以毀掉一個人的金牌夢想。
努米非常感動,他執意陪杜坎跑完全程,讓杜坎在他前面到達終點,但筋疲力盡的杜坎反復示意讓努米超過自己,直到最後一圈努米為了國家的榮譽不得不放棄他的想法,開始衝刺,
最終努米獲得了銀牌,雖然賽後他們都沒有留下任何感言,但這令人崇敬的一幕卻永遠珍藏在人們的心中。
剛才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就是説當他扶起的那個動作足足耽誤了三秒鐘,但是這三秒鐘
足可以毀掉一塊金牌。這就説到這樣的動作是多餘的還是(必要的),雖然説我作出這個努力是為了你好,可是這個過程本身對自己的這種感覺跟幫助更大。你像現在很多歐洲運動員
在歐洲表現特別突出。你比方説有一個乒乓球運動員叫波爾,他在和我們國家選手打比賽的時候呢,這個球擦邊了,對方就是中國運動員。打過來的球擦邊了裁判沒有看見,判波爾得分,波爾過去把分牌翻過來,這就是發生在2005年上海世乒賽的一幕。就是説其實這個我們理解説波爾這人真大度,他自己對記者説什麼?這我們也不叫什麼大度,這就該做的。我們作為一個運動員,那你能昧著良心看到這個事情發生了,你反而不聞不問從中得好處嗎?
這是一個基本的要求。我們要體現我們的這種作為,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倒覺得他在賽場上表現友愛的時候,其實是對自身的一種境界一種完善。
在奧林匹克的賽場上,所有的參賽選手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戰勝對手,超越自我。
而對手無疑成為每個人奮力拼搏的動力。
在國際舉重界就有著這樣兩個“老對頭”,他們是來自土耳其的蘇列曼諾魯和來自希臘的萊昂尼底斯。在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的6個月前,土耳其和希臘因為佔有愛琴海上的一個小島
而發生衝突,兩國關係陷入冰點。1996年這兩位選手在亞特蘭大奧運會的舉重決賽上狹路相逢,狂熱的現場觀眾也分為兩部對壘。
決賽場上,蘇列曼諾魯萊昂尼底斯把勇氣與力量推向極致,一分鐘之內三項世界紀錄已經被改寫,雙方還剩下最後一次機會,對他們來説,誰能得到金牌在此一舉。
蘇列曼諾魯首先登場。他要試舉的是187.5公斤,而這一數字則是他和對手都沒有舉過的重量。
成功了。這是本屆比賽中創造的第四個世界紀錄。可此時並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對手還有最後一次試舉機會,而此刻,萊昂尼底斯正踏上通往舉重臺的漫長道路。為了贏得金牌他必須舉起原本無法想象的190公斤。
人們起身為萊昂尼底斯送去歡呼,而蘇列曼諾魯卻為對手送去擁抱。
那接下來可能就説到一個問題就是對手。我們怎麼來看待對手?什麼是對手?他(對手)其實是幫你提高運動成績的。我們舉個例子,劉翔一個人要打破世界紀錄,假如説跑道上都沒有人,他自己跑,他絕跑不到12秒88。旁邊兩邊跟他較著勁,在這種激發之下他能跑得出來,對手相當於我們跳高時候的那個標桿,你想現在比如説哪一個跳高選手他可以跳兩米三 兩米四,我們都不管,你説我現在沒有標桿,你給我跳個兩米三試試看。沒有標桿了,我們都不知道人身體怎麼去運動它。對手有許多時候就是這麼樣的,我們要借助這個標桿才能迸發出自己最大的力量,才能實現自我。所以從這一點上面來説,你去看我們許多的運動比賽。
在比賽之前,看見對手咬牙切齒,比賽完了以後,大家熱情得不得了。什麼道理?大家就知道:你我之間的存在,都是以對方為前提的。
在古代奧運會上,最神聖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比賽開始前,所有的運動員要在宙斯神殿舉行一個莊嚴的祭禮儀式。他們要在宙斯像前莊嚴宣誓,保證將公平和忠實地進行競爭,
保證他們將毫無恥辱地面對對手。由此可見公平競爭在奧林匹克運動中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最為重要的。而今天的我們同樣身處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每個人的身邊同樣會有許多競爭對手,那麼現實社會中的人們究竟該如何面對競爭?又該怎樣認識自己的競爭對手?
能稱之為你對手的人呢,首先是值得你尊敬的人。我們一生當中可能有很多朋友,但是對手不一定有幾個,而且對手一定是跟你是同重量級的。所以我們平常生活當中,説是什麼什麼賽場上是對手,下場是朋友,因為朋友跟朋友之間,你這等量級對等了之後才會産生英雄惜英雄的這個情況,就是英雄相惜。所以他能成為你對手,首先你要尊重他,你為什麼要尊重他,他跟你站在一個平臺上。你不尊重他,等於不尊重自己。那麼另外一個尊重對手呢?就是我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這也是對對手的尊重。因為到最後,不管我們這個獎牌,
是從他手裏拿過來的,還是最後被他拿去的,都是要建立在我們已經盡力的基礎上面,這塊獎牌才有意義。
我覺得奧運2008年在北京召開真是一件好事。給我們帶來了好多無形的資産。除了我們看比賽之外,通過體育比賽之外,我們還折射了好多,思考了我們的生活,我覺得這才是我們
最大的一種收穫。今天我們應該再次感謝兩位嘉賓來到我們演播室,也感謝觀眾朋友們收看我們這一期的《人與社會》的系列節目《與奧運同行》。我是勝春,咱們下期節目再見。
首播 12月12日18:46
重播 12月12日23:55 12月13日11:55
責編:王姍姍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