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CTV.com消息(人與社會):解説:2001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經營個體書店的老孟正忙著招呼顧客,不經意間,他發現一個人正圍著自己剛買的自行車轉來轉去。
同期:(老孟) 我自行車沒有鎖,我習慣了,就放在書店對面。
解説:這個人的出現讓老孟立刻警惕起來,在已經接連丟失了好幾輛自行車的老孟眼裏,這個人鬼鬼祟祟的,怎麼看都不像好人。
同期:(老孟) 我當時就認為他是偷自行車的。
解説:這個人圍著老孟的車轉了幾圈後,竟然帶上老孟的自行車揚長而去。
同期:(老孟)我幾步就躥了上去,一把就把他拽了下來。他一直在解釋。好像説他自己怎麼怎麼,我當時沒有聽清楚,我就是夾著他,不能放手,怕他跑了,
解説:看見老孟抓住了一個偷車賊,周圍群眾越圍越多,這時有人撥打110報了案,很快警察就趕到了現場。可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卻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趕來的警察竟然熱情地和這個人打起了招呼。
同期:(警察) 過去一看是王雙喜,因為他經常到派出所查人,查電話號碼,聯絡車主。我説你怎麼來了。
解説:在警察的解釋下,老孟才明白,這個被他抓住的人叫王雙喜,是丹東市客運站的工會副主席,跟本就不是什麼偷車賊。可如果他沒有偷車,他又為什麼搬老孟的車子呢?
同期:(老孟) 他解釋,我看一個自行車,停在這個地方,沒有鎖。我就想把他騎到老幹局這個院裏面,先鎖上,而後呢,我再去找失主,我認為是丟的,或誰放的忘記了,是這個情況。
解説:説起王雙喜這個名字可能沒有人知道,但要説起找車大王,那在丹東市那可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因為近20年來,王雙喜利用業餘時間,義務為市民尋找丟失的自行車,截止到2007年底,他已經為丹東市民找回了將近10000輛自行車,挽回直接經濟損失100多萬元。所以被丹東市民親切地稱呼為“找車大王”。由於好多人只是聽説過他,並沒有見過面,所以才會發生像老孟所遇到的這種情況。
解説:王雙喜今年56歲,曾在部隊服役七年的他,養成了憨厚梗直的性格。80年代初從部隊復員後,他被分配在丹東市交通局汽車駕駛學校任保衛幹事。剛上班的時候,他用自己在部隊積攢了多年的生活費買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同期:(王雙喜) 那個時候,一個職工,一年能攢一個自行車,都不容易。
解説:然而沒過多久,王雙喜那輛嶄新的自行車就丟失了。為了這件事,他難過了好長時間。從那以後,他就一直坐公共汽車上下班。在他結婚的時候,王雙喜又買了一輛自行車。
同期:(王雙喜) 在我們當時結婚自行車、手錶、縫紉機、是三大件。
解説:由於有了上次丟車的教訓,這回他對待車子是格外地上心。可讓人惱火的是,沒過多久,這輛加了倆把鎖的車子也丟失了。接連兩回丟車的經歷,讓王雙喜感到非常懊惱,也恨透了偷自行車的人。有一天在上班的途中,王雙喜看到了一輛車鎖被橇的自行車被別人扔在路邊,由於著急上班,王雙喜並沒有在意。可當他下班經過的時候,卻發現那輛自行車已經被人拆得只省下了一個架子。
同期:(王雙喜) 所以我心裏感到很愧疚,很自責,因為這個車是我自己,我恐怕就不會不管。
| |
解説:沒過多久,王雙喜在下班的途中又發現了一輛車鎖被橇的自行車被人扔在路邊,這回他沒有袖手旁觀。
同期:(王雙喜) 我把車推到有關部門進行去查。查了車卡以後,晚上我根據他的住址,把車送到他家裏,這個車送到家的時候,老同志看家這個自行車,意外的那種驚喜,從那個老人高興喜悅的心情,我感覺到這是一件好事,我應該把他送過去。
解説:從此以後,利用業餘時間義務為老百姓尋找自行車,就成為了王雙喜的第二職業。多年的找車生涯,使王雙喜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他的絕活是一眼就能看出哪輛自行車是被盜車輛。
解説:為了防止自行車的被盜,每一輛自行車在購買的時候都會在中軸上打印一個號碼,然後登記在冊,留公安局備案。每輛自行車的號碼為其所獨有,絕不會與其它車子相同,王雙喜就是利用這個號碼找到失主。所以他無時不刻意將砂紙和放大鏡帶在身上。由於王雙喜都是利用淩晨和深夜的時間尋找車輛,而那時車管所已經是休息時間,為了支持王雙喜的義舉,丹東市非機動車管理大隊特意為他配了一把車管所檔案室的鑰匙。
同期:證件。
解説:自建國以來,丹東市所有的非機動車底卡都在這裡存檔。由於年頭久遠,有時候查找一輛自行車的信息,王雙喜就要在這裡呆上好幾個鐘頭。檔案室是一個簡易房,屋頂只有一層薄薄的鐵皮。王雙喜曾經計算過,在這間屋子裏他停留的時間累計超過一年,而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同期:因為有時候查好幾臺車,翻底卡,冬天凍的我打哆嗦,熱天熱的我冒汗,滴答滴答的,汗從頭額往下掉。
解説:王雙喜找車完全是義務的,從來不收錢,當發現丟失的自行車時,他還會經常為沒有車鎖的自行車配上一把。多年下來,他自己搭上的車鎖錢,都已經成為一筆不小的開支。王雙喜開始找車不久,兒子降生了。家裏添了一口人,開支也就大大地增加了。但王雙喜把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尋找自行車,這讓他的妻子非常不滿。
同期:(王雙喜) 她希望我轉變觀念,她希望我搞一點産業,搞什麼都可以。
解説:可倔強的王雙喜依然堅持義務為市民尋找丟失的自行車。隨著他找到的自行車的數量越來越多,孩子也一天天地長大了。因為一家人住在一個面積只有25平米的小屋內,所以從王雙喜的兒子懂事起,他就從來沒有往家裏帶過任何同學或者是朋友。
同期:(兒子) 怎麼説呢,因為我家地方小一來來四五個,坐在哪兒呢。
解説:身為一家之主,卻不能為家人提供舒適的生活,這讓王雙喜心裏也感到不是滋味。在那時候,他也感到很徬徨。
同期:(王雙喜) 你有這個精神頭,也不傻,幹什麼都可以掙錢,又能吃苦,是不是?起五經爬半夜幹什麼都可以,所有精神頭放到賺錢上,起碼家庭生活可以改善改善。
解説:就在王雙喜開始猶豫是否還應該為老百姓義務找車時,一個突發事件讓王雙喜堅定了繼續做下去的信念。2003年的一天下午,王雙喜突然接到了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打來的電話。原來在市區內發生的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在事故中有一個人身受重傷。
解説:由於傷勢嚴重,必須馬上進行開顱手術。然而如此重大的手術必須得由傷員家屬簽字同意才能進行。
同期:(王雙喜) 當時誰也不能簽這個字,只有家屬簽這個字,這是醫院規定的。
解説:想要找到傷者的家屬,必須得首先確定傷者的身份。可在現場除了一輛嚴重損毀的自行車,人們在傷者身上沒有找到任何證件。情急之中有人靈機一動,想到了“找車大王”王雙喜。
解説:根據現場遺留的自行車上的鋼號,王雙喜很快就確定了自行車的主人是一個名叫李娟的女性。根據在買車時底卡上登記的住址,王雙喜一行人迅速趕到了李娟的家。正當所有人都為確定了傷者身份而興奮不已的時候,在李娟的家中,李娟卻毫發無損地出現在了眾人面前。
同期:(李娟) 我媽很不高興的那種的,真的很不高興,他説我家姑娘好好的,出什麼車禍。
解説:看到自行車的主人並不是傷者,大家都楞住了。經過詢問,李娟説她並沒有丟失自行車或者將車借給別人。可躺在醫院的那個人既然不是李娟,那麼她又是誰呢?憑著一種知覺,王雙喜又多問了一句,就是這句話使事情出現了轉機。
同期:我馬上想到了,是不是你把車子和身份證,給她辦是嗎?她説對,我給我的工友周樹珍,卡我給他了,身份證辦的卡,我説這就對了,可能他出事了,現在找到了,怎麼辦,你跟我們認識一下。
解説:人命關天,在王雙喜的勸説下,李娟同意到醫院去認一下傷者是不是自己的同事。然而在醫院裏,望著被撞得面目全非的傷者,李娟沒有辦法確認她的身份。
同期:臉腫的特別大,根本看不出來是她。
解説:看到李娟認不出傷者,所有人的心情似乎都降到了冰點。如果這個人不是李娟的同事,那麼她又是誰?而由於傷者的傷勢非常嚴重,無法等待太長的時間,所以必須儘快找到傷者家屬簽字進行手術,否則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 |
同期:(王雙喜)後來我靈機一動,我把櫃裏衣服套出來,你看這衣服是不是。
同期:(李娟)衣服鞋拿出來一看,確實是她,我眼淚都出來了,天啊,怎麼撞成這樣了,頭一天我們兩個還在一起,但是不知道撞成這樣,後來一看,就是,就是她了。
解説:由於王雙喜多年豐富的找車經驗,終於確定了傷者的身份,為搶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從死亡線上挽救回了一個生命。這件事情過後,王雙喜堅定了自己繼續為老百姓義務找車的決心。
解説:20年來,王雙喜一有時間就出去找車,仿佛上癮了一般。而每當失主們拿回丟失的自行車時,處於感激都會拿出錢物來表示感謝。
解説:自從王雙喜開始找車生涯,他共謝絕失主酬謝禮金40余萬元。不了解他的人以為他家庭生活很富裕,所以才會不計報酬義務地為老百姓尋找自行車。可在王雙喜的家中,我們所見到的最值錢的東西,除了一台電腦,就是這個在使用80年代初人們所使用的雙卡錄音機。似乎是體諒主人的窘迫生活條件,這個老古董至今依然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解説:王雙喜的兒子今年已經25歲了,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雖然孩子從未向父親要求過什麼,但王雙喜心裏清楚,如果不再買一套房子,很難有哪個女孩願意嫁到一個只有25平米的家中來。可如果讓他放棄找車,誰都清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同期:(兒子)現在讓我爸停手,也停不了手了,這東西就跟上癮了一樣,跟吸煙一樣,有上癮的。
解説:為了省錢,王雙喜戒煙戒酒,就連每天早飯的兩個火燒也減為了一個。可這樣省,又能省下來多少錢呢。即使生活的壓力很大,但王雙喜依然執著地繼續穿梭在丹東市的大街小巷。
同期:(王雙喜) 這個時代呢,我覺得太實惠,多了一點建的味道,有錢就能辦事,沒有錢不能辦事。我還有一個想法,我讓他知道二十一世紀在這個年代,還有不為錢為老百姓送車的,還有這樣的人,傻就傻了,我認為給老百姓辦事值,大家需要,大家歡迎,大家感到快樂,我也為他們感到快樂,這樣我就值了。
首播 11月18日18:46
重播 11月18日23:55 11月19日11:55
責編:王姍姍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