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內容速攬: 2005年9月24日,家住江蘇省沭陽縣的張興雷合同村的葛志倫,一起到小河捕魚時不小心落水,被救起後的張興雷已經死亡,經過鑒定,死因確實觸電而死。原來,為了捕魚方便,兩人使用了自製的通電觸魚器。這種做法違反法律的同時,也是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
| |
解説:2005年9月24日傍晚,家住江蘇省沭陽縣的張明正騎著摩托車回家,快到家門口時,他突然聽到一個熟悉的聲音在大聲喊他,張明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兒媳在迎面駛來的一輛車上,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張明趕緊騎車跟了上去。
同期:(張明) 我家兒媳就叫,爸,快點啊,張興雷啊,我也不懂得,就到那個時候,我也不懂張興雷,那個車就急速跑啊,我想摩托車頭就一掉,跟他們屁股喉頭追,哪能追得上啊。
解説:張興雷是張明的兒子,從兒媳緊張慌亂的神情中,他感到一定是出了大事,顧不上多想,他只能緊追不捨地跟著兒媳乘坐的那輛車,然而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這輛車徑直開到了醫院,等待他的是一個晴天霹靂般的噩耗。
同期:(張明) 那個時候醫生説我家張興雷已經沒了,已經走了。
解説:兒子張興雷中午還好好的,怎麼會突然死亡了呢?張明怎麼也接受不了這個突然的打擊,而醫生對兒子死因所給出的結論更是讓張明百思不得其解。
同期:(陳紹曾) 看不出來,這個看不出來。因為當時那個沒有發現有明顯的什麼,沒有外傷。
記者:他當時的死亡的特徵是符合什麼樣的死亡呢?
| |
陳紹曾:就是心跳呼吸驟停。
解説:張興雷究竟為何突然死亡呢?他在彌留之際是否透露了什麼信息?張明趕緊追問負責搶救的醫生,可是結果令他大失所望,醫生説張興雷從始至終都沒有睜一下眼,説一句話。那麼幾個小時前究竟發生了什麼?當時送張興雷到醫院的都是同村的村民。其中有兩個人目睹了張興雷出事的全過程。
那是2005年9月24號的午後,張加超和張加旺看見同村的葛志倫和張興雷在村邊的小河裏捕魚。當他們邊看邊走到橋上時,河裏突然發生了意外。
同期:(張加超) 不知怎麼著,那個葛志倫就先倒下來了,掉河裏了。他沉那個船也就栽下來了在船上。
解説:張加超和張加旺趕緊跑過去救人,當他們到達時,落水的兩人中,葛志倫已經站了起來,然而張興雷卻一動不動地躺在水裏。
同期:(張加超) 有的拽他兩個肩膀,有的抱腿,抱到那個土坡上,他人事不省了,什麼都不懂了,什麼事都不懂。
(張加旺) 心臟也不跳了,什麼都沒有了就是説。
解説:眼前的情景讓在場的人都大吃一驚,捕魚的時候張興雷還是好好的,從翻船落水到把張興雷拖上岸,也不過幾分鐘的時間。難道是溺水導致的死亡嗎?張明覺得這不太可能,因為兒子水性很好,而且小河裏的水還不到他們的胸口,張興雷從船上一落水,就趴在水裏,一點都沒有掙扎過。那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裏面,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能讓一個年輕力壯的青年突然死亡?張明覺得唯一知道真相的就是當時跟張興雷一塊捕魚的葛志倫了。
| |
同期:(葛志倫)拐我肩膀上一沉,一頭就栽下去了。我覺得他還是病死的。
解説:突然倒下?難道張興雷是突發了什麼疾病?27歲的張興雷在村裏開了一家小藥店,而且他本身就是村裏的醫生,一向身體健康,怎麼會突發疾病呢?為了查明兒子的死因,張明申請公安機關來做死亡鑒定,而公安機關得出的結論讓張明更是大吃一驚——張興雷竟然是被電死的。
同期:(張明)張興雷身上的電從哪來的,我也想不通。
解説:張興雷出事的那條小河附近既沒有高壓線,也沒有其他帶電的設施,怎麼會被電死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大家又對小船進行了檢查,發現小船上有一個電瓶,會不會是電源或是線路漏電所致呢?
同期:(張明) 第二天我就叫人上小店派出所去看了,發現那個電線是新的,沒有任何傷痕,不會漏電的。
解説:這個結果讓張明更加疑惑,他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葛志倫。葛志倫以前跟張家並不相熟,兩個人更是從來都沒有在一起捕過魚,那麼他們倆怎麼就上了一條船呢?想來想去,張家人越發覺得,張興雷的死不會是意外那麼簡單。
同期:(張明) 我家張興雷穿的是膠鞋,膠鞋你們懂是吧,葛志倫穿的是拖鞋,要導電的話,拖鞋應該比膠鞋導電快得多了,為什麼我們張興雷被電觸到,葛志倫沒反而沒有受到電擊呢?
解説:這時,張明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更加重了自己的懷疑。
同期:(張明) 春節的時候,葛志倫的兒子和我們這個地方的幾個小夥子打仗,我家張興雷就跟人家給拉開了,我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拉法,在葛志倫家的心目當中一直就認為我家張興雷是拉偏仗的。所以我産生了這個概念,我認為葛志倫很有打擊報復的這種意念。
記者:你懷疑過張興雷的死不是意外?
張明:應該説不是什麼意外。
解説:當時,船上有一個接著電源的電網,張明猜測,葛志倫會不會就是通過控制電網,害死自己兒子的呢?
記者:當時您的兒子是在船頭?
張明:船頭,負責抓。
記者:然後葛志倫在船尾。
張明:對。
記者:負責撐船的嗎?
張明:對,負責撐船,控制開關。
記者:這個控制開關是什麼意思?
張明:就是説像電視機按紐一樣,一按合起來了,就有電了。再拉一下,整個電流就斷了,就這麼回事。
解説:張明推斷,葛志倫是故意找張興雷去捕魚,然後趁著拿漁網的張興雷不注意,打開了電源開關,擊中了他。難道張興雷的死真的如張明所説是一個陰謀嗎?面對張家的種種猜測,葛志倫並不認同。
同期:(葛志倫) 他跟我外甥是好朋友,要不是他到我外甥家喝酒,我也不知道他能和我一塊兒去捉魚。我沒有心去害他,我跟他無怨無仇。説我陷害他,因為一點小事我就跟他記仇,那誰就沒跟他吵句嘴。
解説:在葛志倫看來,張興雷根本不可能是被電死的,也許他原本就有病,只是張家人在刻意隱瞞。
葛志倫:你不相信馬長(鎮)那邊羅莊的兩人個人,當時夫妻倆人,都衝到河裏去了,電瓶都在工作,工作了十來分鐘,後來把人拽上來了,當時兩個人的腿都觸腫了。過了兩天,人家都活過來了。
同期:(張明)張興雷電死了,葛志倫皮毛沒有一點受損,我想不通。是什麼道理我想不通。
解説:張明對葛志倫的懷疑一直不能消除。為此他向派出所報了案。公安機關經過調查,發現此事並不存在蓄意謀害,屬於意外事故。2006年4月張明將葛志倫告上了法庭,要求他賠償因張興雷死亡所帶來的各項損失四十萬元。那麼,張興雷到底是怎麼死的?致命的電流究竟是從哪來的呢?
正在兩家人爭執不下的時候,目擊者張加超回憶起了當時船翻的一個細節。
同期:(張加超) 他(張興雷)的船一斜,他歪下來的時候,他那個舀子也就跟他人靠水了,這不就電到了。
解説:張加超所説的這個舀子,就是當地人俗稱觸魚器的一種電捕魚工具。就是把電瓶接到一個變壓器上,低電壓就變成了高電壓,再通過一根電線,傳到綁在竹竿頂端的舀子上,把舀子伸進水裏就可以電到魚了,而真正帶電的其實就是這個白色線圈。這個小小的電魚器難道就是害死張興雷的元兇嗎?
同期::(村民)我説不可能,觸魚器真的能觸死人嗎?
村民:被個小電瓶也觸過魚的,都不傷人的。
記者:有人被電傷過嗎?
村民:沒有,從來沒有人被電傷過。
村民:我就感覺不到電人,就算是靠電那頭打了一下,手被一打,麻了一下,把手舉起來就沒事了。
解説:儘管大家都對這個觸魚器不以為然,但張明還是仔細檢查了一下這個器具。這一檢查不要緊,大家吃驚地發現,這個觸魚器並不尋常。
同期:(張加超)那個觸魚器是加大的。
(張加旺)他那個是加大的,我們平常用的都是18個管,他(葛志倫)那個就是64個管。一翻幾倍上去。
(張加超)這是開關,離這有一米多它就礙事。你離開一米多,就應該不會有電了?對,就不會有電了。
解説:事情一下子明朗起來,原來船翻的那一瞬間,葛志倫和張興雷誰都沒有來得及關掉電源,帶電的線圈一直拿在張興雷手裏。所以,在他落水時,正好掉進了帶電的那個區域,當時線圈電壓高達1200伏,足以致人于死地。而這個危險的觸魚機器的所有者,正是葛志倫。
同期:(張明)他知道張興雷觸電能被觸死。
解説:雖然葛志倫解釋説,這個觸魚器他已經用了一年多,從未發生意外,但是真相已經大白,製造這起慘劇的正是這個觸魚器。在張明看來,雖然葛志倫並不是故意傷害兒子,但他提供這樣的觸魚器讓張興雷使用,就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另外,這個危險的觸魚器是哪生産的呢?如果是産品質量有問題,廠家就要對此負責。在這種情況下,張家人委託了律師,追查這麼高功率的觸魚器是怎麼來的。然而一番尋找後,他們卻發現根本無從下手。
同期:(趙金鬥) 為什麼做不到?因為這個許多電捕魚工具是自製的,(沒有)製造的廠家,就連那個賣這個東西的人,也不可能再次找到他。
張加超:不好買。
張加旺:不認識的人,他不給你做的。
記者:你的觸魚器在什麼地方買的?
葛志倫:馬場(鎮)
記者:馬場是在一家店裏買的,還是你找人買的?
葛志倫:就是一個自家裝的觸魚器。
解説:原來這個危險的觸魚器是一些人非法自製的産品,根本沒有安全保障。2006年6月,江蘇省沭陽縣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審理,並作出了判決,由於用電捕魚本身就是違法行為,判處葛志倫賠償張興雷家人24萬元。
這起意外致死的案子終於了結了,但是在當地,使用觸魚器的人仍不在少數,甚至有的人冒著法律和生命的危險,將其作為生財之道。很多村民至今還以為,只要這個觸魚機器的電壓不那麼高,就不會有危險。
同期:(張加旺) 就是小的,背式的
(張加超)背在身上的。
(張加旺)就是説對人也沒有多大的傷害。
解説:看來存在著僥倖心理的人還是大有人在,而事實上,低電壓觸魚器不會傷人這種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同期:(陳紹曾) 如果導電好的話,幾十伏就可以將人致死,大概五六十伏這樣,就是説現在用的是照明電,這個照明電就足以使人電擊死亡。因為用電觸魚,把自己觸死的,我遇到了好幾個了,去年也有。
解説:張興雷的事情已經過一年了,而張家的一家老小,至今都無法從張興雷的死亡事件中解脫出來。對於張興雷的妻子來説,這更是一道永遠都不能治愈的傷痕。但願這個用生命換來教訓能讓更多的人引以為戒。
首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4月4日23:10
重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4月5日11:55 18:46
責編:王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