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母親的遺願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6日 15:37 來源:
     
    [內容速覽]一對夫婦通過報紙聲明,要為14歲的女兒尋找親生父母。原來,這對夫婦抱養了一個女孩,辛苦培養了14年後,沒想到自己卻身患絕症,臨終前他們想把女兒託付給親生父母。在報社的聯絡下,一個個熱心的“父母”相繼出現,又被一一排除。

  主持人:前不久在一座城市裏上演了一幕搶子風波,爭搶的對像是一名不到10歲的童星,而爭搶的雙方一方是孩子的授業恩師,一方是孩子的親生父母,而爭搶的原因是授業恩師認為這個孩子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將孩子改為自己的姓氏,然而此舉卻激怒了孩子的親生父母,於是一場搶子大戰不可避免的上演了。我們暫且不説兩位父親孰是孰非,但是這樣的做法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巨大的,今天要給您講得是兩位母親和一個孩子的故事,那麼這兩位母親又會怎樣對待這一個孩子呢?

  解説:2006年10月的一天,阜新晚報的記者佟佳琦接到了一個電話,還未等她開口説話,電話的另一端就已經有些泣不成聲了。

  同期 佳琦:氣喘吁吁地對我説:有個事必須要跟你説一下,能不能來我們家一趟? 我説行。

  解説:佳琦在阜新晚工作的四年中,一直負責采編社會類的新聞,她曾多次幫助過一些困難家庭度過難關,電話中的這個人遇到了什麼難事,她又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呢?出於記者的責任,佳琦放下電話後就來到了這個人的家中。

  同期 佳琦 我到他們家之後,還沒能説話呢,眼淚就掉下來了。(她)就説旭旭不是我親生的,我要在我臨死之前給她找一個親媽。

  解説:聽到這番話家琦一時間有些疑惑,面前的這個女人到底遇到了什麼過不去的坎?她和女兒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經歷呢?隨著她的講述,佳琦這一個個疑問才逐漸被解開。

  她叫張亞琴,今年49歲,她和愛人張志景在1982年相戀並結了婚,婚後夫妻倆相敬如賓,生活平靜幸福;然而對於這樣的生活夫婦倆仍然有些遺憾。

  同期 張雅琴 像我24歲就結婚,31還沒有孩子。那這不著急嘛!尋思不遭這罪了,咱也不要了,完了這樣去抱養了旭旭。

  解説:原來1989年12月20日,張志景夫婦經人介紹抱養了現在的女兒,他們為孩子取名張旭,為得是希望孩子能像升起的太陽一樣蓬勃向上。從小張旭就被夫婦倆視為掌上明珠,百般地呵護。(畫面疊)

  同期 張雅琴 那時我就開19塊錢,學徒工,他爸開38.6 。我午餐不吃,給孩子換奶粉,換了兩年的奶粉。


  解説:每個月夫妻倆省吃儉用,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開銷外,他們將大部分收入全部用在了女兒的身上。

  同期 張雅琴 就舍得給她花錢,學舞蹈啦、英語啦,就是説學書法啦,我家孩子都學,都去過。

  解説:在張志景夫婦倆這樣的精心照料和培養下,張旭一天天健康快樂地成長著,從小學到初中她年年被評為學校的三好學生。一家人生活雖然拮據,但是日子平靜安穩。然而好景不長,2001年張志景夫婦倆雙雙下崗,家中一下子失去了經濟來源。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快50歲的張志景開始以蹬人力車來養家糊口。

  同期 張雅琴 蹬車能養活這一家人還可以,一天20塊錢,花10塊省10塊又給孩子唸書。

  解説:每月不高的收入,讓一家人的生活時常捉襟見肘,但是即便再困難夫妻倆也會保證女兒像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到好的生活條件。

  同期 鄰居 下午買的少,買一條魚啦、蛋啦、肉啦。就是張旭上學之前,中午回家給張旭做了給張旭吃。孩子上學走了,老太太跟老頭買了一塊錢的肉,回家卷點醬啦,卷點蔥啦,就是這樣。

  解説:一家人日子雖然過得清貧,倒也其樂融融,然而2005年11月,張雅琴一家人平靜的生活再一次被打破了,張雅琴的老伴張志景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醫院,家中不僅失去了唯一的經濟來源,還要負擔起張志景每月幾百元的治療費用,這讓一家人原本艱難的日子是雪上加霜。

  同期 張雅琴 住了一個多星期吧,他出院了,回到家以後還是臥床不起,動彈不了我就跟他説,我説你也懂得,自己能動彈就動彈動彈,然後我出去到外打工。

  解説:從此張雅琴一個人背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她經常一天做好幾份零工,不辭勞苦。但是命運再一次跟這個不幸的家庭開了一個玩笑。在老伴病倒四個月後,張雅琴也一病不起。

  同期 張雅琴 我上了一個部隊軍醫那去看,大夫講話你別看了,你直接就去上中心醫院,去化驗化驗,結果我去了到那兒一看自己,突然間就是説,他説我是尿毒症。我説我不相信,大夫就跟我那麼説——你想吃什麼就買點什麼吧,這個病就是説發現就是晚期。

  解説:這個消息對於張雅琴一家來説有如晴天霹靂,原本充滿溫馨的小屋裏,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歡笑,一家人只有靠著298元的低保維持生活,而家庭的重擔一夜之間落在了當時還不滿16歲的女兒身上,原本被父母倍加呵護的張旭仿佛在一夜之間長大了,每天除了上學,回家後她還要洗衣,做飯,照顧重病的父母。


  同期 張雅琴 孩子什麼都不買,特別地剛強,但願不買都不買,就現在也是,自己在學校,就現在我的姑娘人家學校喝水,每個學生都得交10塊錢喝水吧,她不交,她説媽我不喝他的水,喝水10塊錢呢,多貴啊!

  解説:2006年9月張雅琴被病痛折磨得臉色蠟黃,日漸消瘦,在她患病的半年中醫院就下達了兩次病危通知書,她知道自己餘下的日子可能不多了,她心裏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懂事的女兒,想著自己和老伴如果有一天真的不行了,那女兒又該怎麼辦呢?

  同期 張雅琴 什麼都幹不了了,就往床上一躺,就是你説我要説是死人吧,你還有氣;你説要是活人吧你還動彈不了,就是説喘得厲害。後半宿就坐那兒瞅著孩子,萬一這孩子要是有個三長兩短,你怎麼辦?

  解説:其實重病在身的夫婦倆對女兒除了牽掛還有一絲愧疚之情,女兒身世的秘密被他們隱瞞了17年,如果這時候再不告訴女兒,也許會留下終生的遺憾。

  同期 張雅琴 得了這場病以後,我要是説我要不告訴孩子,我把眼睛閉上我就走了,你説這孩子該多痛苦。我媽什麼都沒跟我説,我媽就走了,不説出去痛苦,説出去還是痛苦。

  解説:這個秘密一直折磨著張雅琴,讓她左右為難。但為了孩子的未來,張亞琴經過再三考慮,還是將這個秘密説了出來。

  主持人 張雅琴最終還是説出了這個被她隱瞞了17年的秘密,但是她卻沒有説給女兒聽,而是瞞著女兒告訴了記者,17年中一個個不幸相繼降臨到這個家庭,日子越來越困頓,張雅琴覺得自己虧欠女兒的太多,她不但沒有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家庭,還可能會讓孩子從此成為孤兒。於是她和丈夫商量之後,決定為張旭尋找親生父母。

  解説:在聽完張雅琴的講述後佳琦落淚了,她被善良的張雅琴感動了,對於一家人的遭遇也十分同情,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幸福的家,也為了完成老兩口的心願,記者佳琦決定幫助張亞琴找到張旭的親身母親。而張雅琴也毫不隱瞞的向佳琦講述了當年抱養張旭時的細節。

  同期 佳琦當年她是在89年12月20號,在平安西部一個叫關淑珍大夫一個個體診所裏面,抱養了這個孩子。就把當時的一個細節包括説,她和幾個人去抱養了這個孩子,還有就是説病房是什麼樣的,他看見這個産婦和産婦的丈夫分別描述了他們什麼樣,還有就是包孩子的那個小被兒,那個被子。基本上我對當時的情況應該是比較了解的。

  解説:這些塵封在記憶當中的的片段,在講述過程中被張亞琴一點點的回憶了起來,這些片斷對於張雅琴來説是痛苦的,是她一輩子都不願意觸及的,但此時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她不得不再次面對。(畫面)

  同期 佳琦 她覺得那個地方她一輩子都不想再去了,她把那個位置看作是一個不能存在於

  她記憶當中的一個地方。她説她只是當時去抱孩子,然後恨不得馬上那個位置就全都消失。而任何一個人都不知道,説旭旭是她抱養來的。

  解説:在了解了張旭被抱養的具體細節後,佳琦回到報社連夜趕出了一篇報道,第二天《阜新晚報》的頭版就將張雅琴尋找女兒生母的事情刊登了出來,文章的最後佳琦留下了報社的熱線電話和自己的手機號碼。她希望熱心的讀者們能夠提供線索,更期待張旭的生母能從茫茫人海中浮現出來。

  同期 佳琦 電話非常非常多,有些時候甚至一天能來將近十幾個電話是要找孩子的,

  還有二十幾個電話是問這個事的。每天的電話基本來一個電話就是説我想關注一下張旭。當時我們單位人開玩笑跟我説我現在電話都成熱線了,真是特別熱線,原來一塊電池就只能使一天。

  解説:雖然每天接到幾十個電話,但是張旭的生母始終也沒有出現過。打來電話的大都是被張亞琴的故事感動的市民,看到張雅琴一家人的生活狀況後,他們紛紛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這中間甚至有人願意撫養張旭,並提供一切好的生活條件給他,然而這些都被張雅琴婉言謝絕了,她説為女兒找媽媽,決不是讓她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同期 張雅琴 好吃好喝不行,你必須要愛護她,你必須得保護她。她不管到多大,她別説她18、28,有媽活著她也是個家。

  解説:要在一個人口眾多的城市,尋找17年前的一個人談何容易。究竟能不能找到張旭的生母,佳琦還有報社的同事們心中也沒有任何的把握。大家只能寄希望於每天的來電。

  同期 佳琦 一般接到電話了,然後仔細問了一下,發現要不然就是出生日期不對,要不然就是這個當時這個細節不對。跟她談了很多細節嘛,細節對不上,然後我們就一度都以為

  這個線索就中斷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解説:20多天過去了,張旭的生母一點線索也沒有,這不免讓佳琦有些擔心,因為此時的張雅琴身體狀況越來越糟糕,嚴重的尿毒症給她帶來了很多並發癥。

  同期 張雅琴 胳膊腿一點勁都沒有,一點能力沒有 ,一天也吃不上一口飯,也不愛吃飯,吃不進去。

  解説:看著張亞琴身體每況愈下,佳琦和她的同事都心急如焚,張雅琴究竟還能等多久,她最後的這個願望還能不能實現?這些問題時刻讓佳琦牽腸挂肚。就在大家翹首等待的日子裏,一個電話點燃了所有人的希望。

  同期 佳琦 是我們阜新市平安鄉,是農村裏的電話。她也是在89年12月20號,也是給出去一個女孩,細節上也很像。

  解説:這對夫婦所描述的細節與張旭當時被抱養的細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那麼他們會不會就是張旭的親生父母呢?這個電話無異於一個天大的喜訊,佳琦興奮得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張雅琴,然而張雅琴和老伴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一種複雜的心情讓他們備受煎熬。

  同期 張雅琴 也想找到,也害怕找到她,害怕找到她。就是説,就是説她把孩子給我帶走了,我這心哪肯定就涼半截了,我這個家什麼都沒有了。我只有這一個孩子,我們倆都死了,我只有這一個孩子,是活蹦亂跳的孩子 ,誰也不捨得把孩子給出去,這是心疼肉一輩子的心疼肉,誰能給她呢?

  主持人 :這個消息對於張志景夫婦可以説是喜憂參半,喜得是孩子的親身父母可能就要出現了,他們老倆口的願望也即將得以實現;憂的是,養育了17年的孩子,也許就要被別人帶走了,他們內心的無奈和不捨也是不言而喻的。那麼這對夫婦究竟是不是張旭的親生父母,張雅琴是否願意讓他們帶走養育了17年的女兒?張旭又是否能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呢?歡迎明天同一時間繼續收看《母親的遺願》下集。

  首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3月16日23:10

  重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3月17日11:55 18:46

  尋親記(下)

  [內容提要] 經過多方努力,女孩的親生父母終於被找到。通過接觸,他們得知孩子的養母多年來含辛茹苦,為照顧家庭身患尿毒症,為報答14年的養育之恩,女孩的親身母親捐出自己的腎給孩子的養母,雙方共同演繹了一曲愛的讚歌。

  首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3月16日23:10

  重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3月17日11:55 18:46

  主持人:在上集節目中,我們為大家講述了一位重病的母親張雅琴為女兒尋找親生母親的故事。原來女兒張旭是張雅琴在17年前抱養的孩子,患有晚期尿毒症的張雅琴感覺自己可能不久於人世,而唯一讓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女兒,所以在有生之年,她要看著女兒找到親生母親,找到一個幸福的家。阜新晚報報道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也決定幫助張雅琴找到養女的生母。

  解説:就在阜新晚報發佈這則報道的20多天后,一對夫婦給報社打來了電話,説他們當年送養了一個孩子與張雅琴抱養張旭時的細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阜新晚報的記者佟佳琦在接到這個電話後十分興奮,這對夫婦很有可能就是張旭的親生父母,或許張雅琴的願望就要實現了,儘管對於撫養了17年的女兒張志景夫婦有太多的不捨。但是想到女兒今後的幸福,老兩口還是狠下心來決定和這對夫妻見面。

  同期 佳琦 張雅琴不是見到她的父母了,親生父母了。來認親這個姓陳他們倆,個頭都不是很高,從模樣身形就一點兒都不像。

  張亞琴經過辨認後告訴佳琦,這對夫婦並不是張旭的親生父母,這樣的結果出乎了佳琦的意料,張亞琴和孩子的親生父母僅有一面之緣,相隔17年後,她還能準確地回憶起他們的模樣和聲音嗎?不甘心的佳琦再次找到這對夫婦。

  同期 佳琦 我問他,我説當時旭旭她説她是有一點臟、看不出的顏色的一個花被來包著她。然後我問她説這個是個小孩有沒有什麼被?他説他這小孩什麼都沒有,被子也沒有,什麼都沒有。

  解説:從這次談話中,佳琦也發現當年的一些細節並不完全對的上,這也就意味著張志景夫婦還將繼續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究竟要多久,誰也無法預料,張雅琴現在每個星期都要去醫院做兩次透析,一次費用就是五百元,如果不及時透析,三四天內她就會感覺到呼吸困難,她説如果不是為了給孩子找到親生父母,她早就放棄治療了。現在這樣勉強堅持,就是為了看到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而此時佳琦也加快了尋找的步伐,她認為找到當年的接生大夫關淑珍,或許就能很快找到張旭的生母。

  同期 佳琦 我們就想雖然她接生孩子那麼多,像這樣被抱養送出去的孩子會不會很少。我們記得很清楚,另外我們就是覺得他應該有一個當年生孩子那個記錄,那個病例。

  解説:根據張雅琴的回憶,張旭被抱養的那個關大夫診所在阜新市平安西部,記者佳琦帶著勉強支撐病體的張雅琴找到了當年診所的所在位置。

  同期 佳琦 結果那片是阜新市棚戶區改造的嘛,都已經改造都已經沒有了。然後我們到派出所去查查也沒有,後來這個派出所的老人跟我們説,説這個大夫可能是在五龍附近。

  解説:雖然,五龍和平安西部之間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然而張雅琴還是不顧自己虛弱得身體,堅持和記者佳琦來到了五龍。在五龍派出所戶籍科,佳琦和張雅琴查到了關淑珍大夫的居住地,這讓佳琦和張雅琴興奮得同時又有些擔憂,因為當年關淑珍為張旭接生時已經60多歲了,十七年過去了,關淑珍還會記得接生張旭這件事情嗎?

  同期 張雅琴 到了五龍的話,我們就找到那個老太太了。我一眼就看見這個老太太了,我就問她,我説大姨我認識你。她説你怎麼能認識我。我説我在17年以前我抱養你接生的一個孩子,我這個孩子現在在我手裏。我説呢他們家姓什麼、叫什麼,你告訴我。她説我什麼都不記了。我不是不幫你,我什麼都不記著了,我接的孩子多了記不住了。

  解説:唯一的線索也沒有了希望,張雅琴和丈夫一邊忍受著病痛帶來的折磨,一邊忍受著可能失去女兒的煎熬,然而連日的奔走讓張亞琴過度勞累,她的病情再一次惡化,在醫院裏她整整昏迷了兩天一夜。

  同期 張亞琴 完了,過了兩天就是個禮拜天。禮拜天我們哥倆就在醫院合計著家裏這點事,還想跟孩子説,直接就跟孩子説了吧。

  主持人:張亞琴幫助張旭尋找親生母親的事情,一直瞞著張旭,她不知道該怎樣跟女兒開口。張雅琴原本打算,等張旭的親身母親出現後,她們以姐妹相稱,兩家就當親戚一樣走動來往,這樣等到張旭和親身母親相處融洽以後,在慢慢講出張旭的身世,這樣孩子也許不用承受太多的痛苦。但是張雅琴的這一切計劃,都被這一次病危打破了,她知道自己的計劃很可能無法實現了, 她甚至擔心自己一旦閉上了眼睛,就會失去了説出女兒身世的機會。但是説出去之後,張旭能夠承受嗎?面對母親的一片苦心她又會如何選擇呢?

  同期 張雅琴 那天是個星期天,我就告訴她,我説你不是媽媽的親生女兒。我説完了以後,我孩子就跑出去哭了。她哭我也哭,我説娃娃你不要哭,哭也沒有用,這是事實,是真的,她説這不是真的。

  解説:對於這樣的事實,張旭根本無法接受,每天都是以淚洗面。她的態度讓張雅琴感到揪心,作為母親她沒有讓女兒過上什麼幸福的日子,反而讓她在小小年紀時,承受著一個又一個重大的打擊。幾天來只要一提找母親的事,張旭就顯得十分煩躁。

  同期 你別説了,你永遠是我的親媽,什麼都不用説了,你永遠是我的親媽,我什麼都……我哪兒也不去。

  解説:17歲的張旭承受得太多太多,小小年紀就開始支撐起這個家庭,現在又要面臨失去親人的痛苦,原本開朗的她突然間像是變了一個人似的。

  張雅琴 孩子每天到家一點樂模樣都沒有,瞅著爸爸媽媽也樂不起來。咱就這樣説實在話,那個孩子她就是想樂也樂不起來。就這個家她能樂得起來嗎?到家沒什麼,就是説你吃飯,你得哄著她吃飯了嗎,再吃點吧,就這幾句話。

  解説:報道發出兩個月後,張旭的生母始終沒有消息,看著身體一天天衰弱的張亞琴,佳琦和她的同事們心急如焚,大家動用了一切力量在擴大尋找的範圍。

  同期 佳琦 因為我們的報紙畢竟是在阜新市內市內發行的,雖然説上網了,上新聞網了,有些人看得到。但是當時給我們這個想法是如果説,張旭的親生母親不是一個能接觸網絡的一個人,她可能還會不知道。所以説這時我們就找到了聊報集團他們下屬有一張《華商晨報》,它是在省內發行的一張報紙,大概在11月份的時候作了一篇稿子在《華商晨報》上就發表了。

  解説:這篇報道發表後,張雅琴將每週透析的次數由原來的兩次較少到一次,艱難的維持著生命,她每天都守在電話旁等待消息,但是一個月過去了,張旭的生母依然杳無音訊,就在張亞琴幾乎要絕望的時候,一個陌生女人的電話讓整個事情出現了轉機。

  同期 張雅琴 半個多月,突然間從瀋陽打來一個電話,打到我家來了,説她姓楊,我就是你要找的那個旭旭的生母。我當時一聽,我的腦袋嗖了一下就要爆炸了。

  解説:雖説早已有所準備,張亞琴還是被著突如其來得消息嚇了一跳,她壓抑著內心的焦躁,和電話另一端的女人聊起了17年前在關大夫診所發生的事情。

  同期 張雅琴 你去的時候拿的時候好像是藍花的,她説你看她記不清了。她對象戴眼睛,挺高大個,有1.78米,她説差不多。挺瘦的,她説對。她這麼説的,我説當時你在産床上,他家那個是個白門簾。我説你撩下門簾你哭了,第二天我説我們去了幾個人,我把孩子抱走了,她説對。

  解説:經過一番回憶,張雅琴預感到她一直等待的那個人終於要出現了,她在電話中姓楊的女人約定在第二天下午見面,這天晚上張亞琴給女兒包了餃子,全家人已經將近一年沒吃過餃子了,如果明天張旭的生母出現了,或許自己就再也沒有機會給女兒包餃子吃了。而對於即將到來的生母,張旭表現的很冷漠,吃完餃子,全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沉默當中,對於明天的見面大家都只字未提。

  解説:第二天記者佳琦來到阜新長途車站,等待張旭的生母出現,下午一點從瀋陽開來的長途客車緩緩地駛進車站。車上走下來的就是和張亞琴通電話的女人,她叫楊立波。隨後佳琦帶著她一同趕往張亞琴的家中。

  現場:果然是你,很可惜你不認識我了。果然是你,我一眼就認出你來了。我那天我看見你了,17年以前我們也認識。老了,一言難盡哪!

  解説:張亞琴一眼就認出了眼前的女人,兩位母親都很激動,楊立波拿出了丈夫的照片,讓張亞琴辨認。

  現場:是他,是他,一點不錯。當時他穿的是那個米色的、灰色的那個褲子,他站在那個門口。

  解説:兩位母親一起翻看著張旭從小到大的照片,如今記憶中那個呱呱落地的嬰兒已經長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女孩,17年後當兩位母親如此近距離的坐在一起時,張旭卻躲在房間不願意出來,她甚至對於楊立波的靠近都無法接受。

  現場:母女兩個的心情都很複雜,對於突然間出現的母親,張旭不知道該如何應付,而生母楊立波看著親身女兒如此陌生和抵觸,也是百感交集。17年前的往事瞬間涌現出來。

  張旭是楊立波的第二個孩子,當年由於經濟條件有限,楊立波和丈夫根本無力撫養她,夫妻倆在萬般無奈之下決定將孩子送人。

  同期:我尋思不管怎麼地吧,如果給孩子找一個沒兒沒女的家庭,孩子我相信她會幸福,怎麼也比跟我遭罪強。

  解説:這之後沒多久,楊立波的丈夫就在一場車禍中意外身亡了,她獨自帶著大女兒在瀋陽以買菜為生,生活過得異常艱辛。這個送出去的孩子一直讓她牽腸挂肚,但她總是願意相信孩子的生活是無憂無慮的。直到看到報紙,她才了解到了女兒的近況。現在看到張亞琴張旭母女感情融洽,她十分高興,但對於張亞琴讓她帶走孩子的想法她有自己的考慮。

  同期 楊立波 也不可能把旭旭,就是説我見到了,我就接回來。不管怎麼著,因為是養父母,哪怕有一口氣咱都不能接回來。人家説生恩沒有養恩大,這是做人最低起碼的道理。因為你父母都在,人得知恩圖報,如果他們不在了,你想給人帶,你想不去都不行。

  解説:但是我不是説她吃有吃喝有喝的就是好媽媽嘛,不是。你從內心裏疼孩子、愛孩子才是你真正的好母親,你才是做母親的,這是你的責任。你必須愛護她,你必須得保護她,人家孩子教育得好,咱的也得教育得好。

  解説:看到健康聰明的女兒,回想張亞琴17年來的精心養育,生母楊立波一直心懷愧疚,但是生活同樣窘迫的她,不知道該怎樣來彌補這些年對女兒和張亞琴的虧欠,思前想後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決定將自己的一個腎臟捐獻給張亞勤,她説惟有這樣才能讓張亞琴和張旭共續母女情緣。

  同期 楊立波 我願意嘗試一下做個配型,看看能不能行。我並不是説光為了張大姐你,光為了去報答你,我是為了旭旭,為了你們母女能好好地在一起。

  解説:生母楊立波的決定可謂用心良苦,這讓張旭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心存感激,當她再次面對生母楊立波時,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而此刻張旭也暗下決心,在以後的日子裏,會一直陪伴在養母的身邊,以盡孝心。

  主持人:目前張亞琴和楊立波正在配型當中,配型的結果究竟怎樣我們還無從得知,但是兩位母親的母愛,感染這我們每一個人讓我們非常欽佩,而張旭這個曾經不幸的孩子,現在又是幸運的,因為她擁有兩位母親的愛。

  首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3月16日23:10

  重播:CCTV10《人與社會》2007年3月17日11:55 18:46

責編:西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