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長征組歌》精彩視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16日 11:47 來源:CCTV.com

  1.總政、戰友兩團大比拼,短時間出經典


  1964年,肖華在病中創作了《長征組詩》,共12段。同年11月,肖華找來總政歌舞團團長時樂?和戰友歌舞團團長晨耕,將這部長詩交給他們,要求兩個團各搞一台節目,1965年紀念長征勝利30週年時演出。他説:“我不是讓你們合作寫一台《長征組詩》的歌曲,總政歌舞團要搞一台帶舞蹈的大合唱,戰友歌舞團可以搞一台便於推廣傳唱的音樂晚會,不一定寫成12首曲子,也可寫成像《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樣的歌曲,把這12首詩的意思融進去。”為了讓作曲家更好地發揮藝術創造力,肖華將軍還説:“你們可以根據作曲的需要,改動部分詞句。 ”因此,兩個版本的歌詞也略有不同。例如,第一曲《告別》中,戰友歌舞團的是:“緊緊握住紅軍的手/親人何時返故鄉”,總政歌舞團的是:“緊緊握住紅軍的手/捷報早日傳故鄉”。

  歷經半年時間的創作和排練,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人民禮堂,肖華第一次審看了《長征組歌》。他看完演出後説:“你們的演出讓我很感動,你們把歌唱活了,因為長征本身是偉大的,是感人的,你們的歌展現了偉大長征的面貌,你們的演出是成功的。”同年8月1日,《長征組歌》在北京民族宮禮堂正式公演,立即轟動全國。《長征組歌》的主要歌曲迅速傳唱開來,當年就在全國各地演出50 多場次,觀眾達10多萬人。

  總政歌舞團創作演出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表演大合唱》也相繼排練成功,于1966年2月在北京京西賓館禮堂演出了兩場,當時周恩來總理和肖華觀看了演出。演出後,周總理問肖華,這兩個版本哪個更好?肖華説,各有韆鞦。馬子躍回憶説:“當時我們戰友歌舞團的演員是陪同周總理一起觀看的這場演出,印象很深刻。總政歌舞團的節目很壯觀、很有氣勢,既有合唱也有舞蹈和表演,音樂的交響性比較強,運用的美聲唱法和西洋音樂元素更加豐富。”後因種種原因,這部作品沒有再公演過,其中的歌曲和音樂也沒有流傳開,因此鮮為人知。

  2.周總理與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從它誕生到逐漸成熟,離不開周恩來總理的關懷和指導,這是所有主創人員的共識。

  周恩來總理生前觀看過17次《長征組歌》的排練和演出,從第一曲《告別》到終曲《大會師》,周總理都能熟練、準確地唱下來。他曾多次把曲作者和歌唱演員請到中南海他的辦公室或人民大會堂,一段一段地聽《長征組歌》的演唱,聽完一曲,講述一段長征的史實和他的親身經歷,對每一曲都提出自己的評價意見,有時甚至具體到一個音符的高低或一節曲調的激抒配搭。

  比如,他對初稿第一曲《告別》提出過中肯的意見,他 説:“《告別》寫得太雄赳赳、氣昂昂了。要尊重歷史嘛!當時是在“左傾”錯誤路線的控制下,紅軍是不得已進行戰略轉移的。紅軍撤離蘇區,捨不得留在根據地的戰友和鄉親們,是一步一回頭,一步一聲淚地依依惜別。”根據周總理的意見,曲作者把第一曲《告別》改成了訴離情、道別緒、難捨難分、來回反復的揮淚惜別曲。

  男高音歌唱家賈世駿回憶,他曾有幸兩次坐在周總理的 身旁,聽他老人家哼唱《過雪山草地》。1965年的冬天,在中南海的一個舞會上,總理叫他坐到身邊,讓他唱《長征組歌》第六曲。當賈世駿輕柔地哼唱起來以後,總理也邊哼唱邊打著節拍,唱了起來。從他那慈祥的笑容裏,可感受到他內心的愉悅和對這首歌的喜愛。

  1967年的春天,《長征組歌》在人民大會堂演出。會前,賈世駿唱《過雪山草地》沒唱好,唱到高音時放了個“小炮”。這時,總理親切招手讓他過去,親自遞給他一杯茶,用那累沙啞了的嗓子説:“教我唱唱《過雪山草地》好嗎?”賈世駿立即哼起來,總理打著節拍,也一起哼唱起來。原來周總理用紅軍長征的革命精神,循循善誘地教育賈世駿戰勝征途中的艱難困苦。唱完一遍之後,賈世駿興奮地説:“總理,您唱得一點也不差呀!”總理笑道:“你再唱一遍,我熟悉熟悉。”接著又哼唱了起來。

  3.“18人版”轟動東歐和日本


  1966年初,周總理親點《長征組歌》劇組跟隨他出訪東歐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等國。受出國人數的限制,合唱隊由60人改為了18人。為了保持《長征組歌》原有的藝術性和感染力,戰友歌舞團組織專門力量對其進行了從樂譜、配器、聲部到動作、隊形、布景的全方位的重新編排。18個演員中,有10個人除了參加合唱外,還分別擔任獨唱、領唱和朗誦的任務。儘管人數很少,但合唱的聲部齊全,歌聲依然那麼動聽、那麼感人。因此,可以説,18人的版本不是小合唱、不是表演唱,而是濃縮了別有風味的《長征組歌》。

  在訪問東歐的日子裏,有一件事讓馬子躍刻骨銘心。他説:“那是我一生經歷過的最大幸福。1966年6月28日晚上,在地拉那市的一場大型演出結束後,周總理高興地走上臺告訴大家,晚餐到中國大使館吃貼餅子,全體同志立刻歡呼起來。在去使館的路上,總理説:‘咱們吃完晚餐後,演幾段節目慰問一下使館的工作人員,我和你們一起演,咱們就唱《長征組歌》的第七曲《到吳起鎮》,好不好?’吃完飯後,總理一邊唱,一邊打著拍子,使館的同志激動得熱淚盈眶。那個和總理一起演出的夜晚,我終身難忘。”

  4.一場沒有觀眾的演出


  “文革”期間,《長征組歌》曾被禁演。1975年,鄧小平主持軍委工作後,指示復排《長征組歌》。同年10月,復排後的《長征組歌》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連演40多場,場場爆滿。一天,演出剛剛結束,演員們還沒來得及卸裝,就接到一個來自周總理辦公室的電話,説總理想看《長征組歌》,但總理現在在醫院的病床上,無法到現場觀看,請大家對著攝像機再演一遍,他在醫院通過電視觀看。演員們動情地説:“演員們都哭了,大家迅速整理好服裝、道具,在唐江的指揮下,面對著攝像機,開始了給周總理的最後一次演出。雖然我們面對的是空空的劇場,但通過攝像機上閃亮的小紅燈,大家都知道,我們最最敬愛的周總理此時正面帶微笑地注視著我們。同志們都拿出了最佳狀態,含著淚全力以赴地演唱著。”

  事後才知道,此時的周總理已經病得很重,剛剛做完手術,聽到《長征組歌》復排公演的消息後十分高興,指示電視臺為他安排錄像。

  5.無法抹去的“長征情緣”:


  走進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藝術指導、著名歌唱家馬子躍的書房,就像走進一個《長征組歌》博物館。看到這些誰都會明白,如此鍾情《長征組歌》收藏的人,一定與《長征組歌》有著很深的情緣。

  1965年8月1日,年僅20歲的馬子躍作為合唱隊員參加了《長征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的首演。此後40年,他與《長征組歌》相伴相隨。

  收集《長征組歌》的資料已經成為馬子躍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500多本有關長征和《長征組歌》的書籍,近1000場演出的節目單,各個時代的組歌唱片、盒帶和音像資料,各種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每一件收藏品背後都有著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參加〈長征組歌〉演出的每一位主創人員,從一開始就註定與〈長征組歌〉有著解不開的情緣。這些老戰友經常舉辦聚會,,1998年春天,當大家又一次在聚會上唱起組歌的時候,一個共同的心願迸發了,要成立老戰友合唱藝術團,繼續高唱長征組歌。很快,四十多位當年首唱組歌的老戰友就聚集到了老團長唐江的周圍。每週的禮拜天都是唐江特別忙碌日子,因為自從1998年老戰友合唱藝術團成立後,風雨無阻的每個禮拜天都會進行排練。合唱藝術團成立六年來,隊伍逐漸在壯大著,由最初的四十多人,今天已經增加到了近一百人,新增加的成員都要經過考核才吸收進團,他們大多都有一定的基礎,同時也都是以前長征組歌的愛好者。

責編:趙蕾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