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感言:
●傾注了切膚之痛
那時,我本在著手準備拍攝《大海在呼喚》,突然在《電影創作》上看到一篇反思文革的報道,寫文章的人曾經是山東的紅衛兵小將。文章深深地打動了我,因為這段歷史我太熟悉了。
我馬上找到馬林(他是電影《鄰居》的編劇)來幫我改編這個劇本,而且電影裏的很多臺詞都是我自己親自改寫的,比如“拿大頂看世界,一切都顛倒了。”那時,導演是三軍統率,可以對劇本做任何改動,原編劇無權過問。
電影開頭的鏡頭是往人臉上潑墨水,打電話的時候一方説:“為人民服務!”另一個人回答説:“鬥資批修!”,街頭賣菜的人説:“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認真二字。”這些都是我親身經歷過的。有時候拍著拍著會覺得很難過,尤其是老戰友自殺那場戲。當時拍攝我在戰友家喝酒的鏡頭,我是真的把半杯酒一口倒進肚子裏去,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紅了,老戰友的眼淚也馬上流了下來。這些情節對我們來説都是有切膚之痛的,文革中有很多老幹部自殺,也有很多人靠著“共産黨員怕什麼?”的信念挺過來,這部影片就是要表現共産黨員堅強的性格。
“文革”這段歷史,在歷史長河上雖然是瞬間,但對一個人來説卻是艱難度過的漫長時期。文革時我是36歲到46歲,正值一個人的黃金時期,但這十年我是反革命。每個參與這部影片的工作人員都傾注了自己的切膚之痛,我們是用心、用感情、用眼淚去拍攝這部影片的。
●“怎麼文革又來了?”
我們把電影拍攝基地選在了大同,當時劇組工作人員連夜重新佈置街道,在墻上刷標語,把大字報重新貼起來,紅衛兵活動的舞臺也再次搭建起來。第二天一大早上班的人看到這情景都嚇壞了,當地公安局接到很多詢問電話:“怎麼文革又來了?”
可見大家對那段歷史都感到毛骨悚然,再也不願意經歷文革了。後來,是在大同市委和公安局的幫助下,通過廣播向大家解釋這不是真實的,只是在拍電影,才安撫了當地受到驚嚇的群眾。而且,當時拍電影時需要很多群眾演員,大家都是自動地來幫忙,不要任何報酬。劇組工作人員告訴他們這是反映文革的電影,請大家穿上他們在文革中的服裝,不要穿現在的服裝,群眾們都熱烈地支持。 我想這是因為文革剛剛過去沒多久,人們對這段歷史太有共識了。大家都認識到不該忘記它,個人恩怨是小事情,可以和解,但是這段歷史教育太深刻了,再也不該讓它重復。
●“駱駝”不能去掉
劉傑坐上火車跟蹤從北方逃往印緬金三角的特務,怎麼能在路上看到駱駝?駱駝是只有在北部地區才有的動物,雲南那邊不可能有什麼駱駝,這是影片中的一個小問題。
原先的劇本中特務蘇哲是逃往蘇聯的,但拍攝影片時為了避免歷史敏感問題,我們把逃亡路線改往了南方,後來的場景都是在雲南拍攝的。但是“駱駝”的場景不能去掉,劉傑也是被稱作“駱駝”,這個名字十分適合這個人物的性格:駱駝的品格是耐久、有毅力、堅忍不拔,而劉傑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我們想到即便從北邊繞過去,也可以拐到雲南,問題不太大。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們當時也會考慮讓影片好看的問題。南方的景色也比較美,拍出來好看。另外,蔡明演的那個小孩子,劇本裏本來寫的是男孩,我把他改成女孩了。我覺得最後女孩的出現能給影片增加點色彩,挺有意思的,再説當時女孩出去串聯也是化粧成男孩。
●沒有高科技,全是真功夫
我本人是山東人,山東人比較講究習武,我在部隊時學過擒拿格鬥,演我助手的青年演員馬樹超是貨真價實的警察,他來自石家莊公安局,有一身好武功,所有的武鬥場面都幾乎是我倆設計的,沒有找專家。當時沒有高科技,全是真功夫。我拍攝這部電影時已經有五十歲,腿腳不那麼利索了,但那時不講究替身。我在拍大同石窟裏被幾個人打的那場戲時負了傷,被送到醫院休息了兩三天才回來接著拍。片子拍完交上去審查的時候,被批評説你這部電影不是打鬥片,但打鬥的場面太多了,就剪掉了一部分打鬥的鏡頭。我説還是應該有打鬥場面,因為中國的觀眾很喜歡看打鬥。
影片公映之後,我戴著口罩到幾個電影院去看,很高興地發現,劇場氣氛十分熱烈,坐滿了觀眾,人們跟著主人公的命運走,該鼓掌時鼓掌,該掉眼淚時掉眼淚。這讓我深受鼓舞,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把歷史從這個側面記載下來了。
當年有一批這類揭露我們自身瘡疤的影片,獲得了觀眾的共鳴。但也有人不願意去提這段歷史,可不提不等於沒有這段歷史,我們應該記住它,它是對未來的警世。
●反特電影
從嚴格意義上講,反特電影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題材。
反特電影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或者公安機關與特務之間的敵我鬥爭為主要題材的影片,描寫地下工作者深入敵人內部的影片有時也被列入這一范圍。這類影片自建國後就不乏佳作,文革之前,就有《冰山上的來客》、《羊城暗哨》、《古剎鐘聲》、《國慶十點鐘》等代表作品問世。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反特電影結合了驚險、懸疑、警匪等多種商業電影的娛樂要素,因此頗受觀眾的喜愛。
“文革”結束後,各大電影製片廠恢復創作,反特電影便成為當時商業電影的一個主流。上世紀70年代末,《黑三角》、《獵字九十九號》等片均引起熱烈反響,而1980年的《戴手銬的旅客》更將這股潮流推向了頂點。這一時期的反特電影類型化十分鮮明,劇情多數以國家機密失竊展開,講述公安幹警如何最終制伏敵特分子,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都表現得非常明顯。
近些年,反特電影明顯減少,反倒是同類題材的電視劇出現了不少,比如《梅花檔案》、《一雙繡花鞋》等作品。
“女特務”是反特電影中特有的角色。《戴手銬的旅客》裏的女特務堪稱代表,衣著暴露,抽煙喝酒。
●大時代下的小故事
如果現在放映《戴手銬的旅客》,裏面的一些臺詞會有很多年輕人聽不懂,比如那個女特務挑西紅柿的時候,售貨員説“狠鬥私字一閃念”,女特務説“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認真二字”,似乎讓人不知所云;也會有一些詞語只配收到辭典裏,比如“當權派”;還有一些鏡頭,比如整齊劃一跳“忠字舞”的女青年們───她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可笑嗎?是的,她們真誠得很。如果後世的人們想要獲取更多感性的文革資料的話,顯然他們不多的渠道之一便是1980年左右出産的一批《戴手銬的旅客》這樣的電影。
●《駝鈴》
影片誕生的經典電影插曲《駝鈴》,因為歌詞中表達的濃濃戰友情,而成為部隊、公安、甚至同
學畢業時首選的歌曲: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路漫漫,霧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樣分別兩樣情。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送戰友,踏征程。任重道遠多艱辛,灑下一路駝鈴聲。山疊嶂,水縱橫。頂風逆水雄心在,不負人民養育情。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待到春風傳佳訊,我們再相逢,再相逢。
本期節目導演:于廣德
責編: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