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麋鹿在一起(下)
薛志根是江蘇大豐川東港附近的一個養殖戶,承包著幾畝魚塘。這一天天剛濛濛亮,老薛像平時一樣,出門去巡塘,路過塘邊的一條水溝時,發現了異常的情況──遠遠地看到水溝裏有一個東西在動。老薛趕緊跑過去,很快就認出,原來是一頭小麋鹿正在水中掙扎!
川東港是麋鹿野放的主要地區之一,居民們經常有機會見到野生的麋鹿,因此對它們並不陌生。
麋鹿習慣於集群活動,當鹿群快速奔跑的時候,年幼的小鹿夾雜在隊伍當中,很有可能意外地跌倒,這頭小鹿説不定就是在跨越水塘的時候被意外擠倒的。
因為保護區和野放區附近的川東港邊防派出所在平時都很注意野放麋鹿的保護和宣傳,所以住在附近的群眾們對麋鹿都很關心。
看到以後,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説我就打電話,報警,報警叫派出所的同志過來。
警察:就早上大概是五點半左右,五點半應該是,那個時候我們接警的。
接到電話,三名幹警立即趕赴現場。
警察:當時這個麋鹿估計在水塘裏泡的時間有點長了,它已經在裏面待了就不大游動了,啪達啪達淹壞了。
初冬的水已經冰冷刺骨,但幹警們沒有猶豫,立即下水去救小鹿。
和麋鹿在一起(下)
警察:救上來之後,我們首先把它固定在原地,照顧它,然後就跟保護區取得聯絡。
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很快趕到了,他立即對小鹿的身體進行了檢查,幸好它並沒有受傷。接下來的問題是,小鹿該怎麼辦?是不是要把它帶回保護區呢?
崔雪峰:因為它是野生放養的,如果帶回保護區的話,就失去野生放養的意義了。
既然已經屬於野外種群的小鹿不能再次回到人工圈養的環境裏去,那麼能不能立即把它放了呢?
崔雪峰:因為它是群居的,如果單獨一個的話,它就不能生存了,特別是這種小鹿。
為了讓小鹿安全地生活下去,就必須讓它回歸自己的鹿群。但是,野放區的面積非常大,能不能立即發現鹿群呢?
警察:我們等的時間也不長,它剛好鹿群就過來了。
和麋鹿在一起(下)
似乎是出於本能,一離開人們的保護,小鹿就向著鹿群的方向蹣跚地走去,直到消失在蘆葦叢中。
從1998年開始,大豐保護區共向野外放歸了四批53頭麋鹿,而野放區周邊的居民們,就多了這樣一群特殊的鄰居。
戴必祥:最近的話在二三十米吧,
薛志根:有時候好像有幾十頭吧,看到它在這個草堆上玩耍、吃草。
何龍:大概最多的時候總共二十四頭,我看到最多的一次 能數得很清楚嗎? 數得很清楚,它從蘆葦蕩要跑到那邊去的話,中間有水,它要排隊,排隊跑。
和養殖戶相比,房前屋後種著青菜的居民,見到麋鹿的機會還要多。
許銀:面對面也見到過的,它這個有這個小的時候,它到這個菜地來可以看到它。
記者:那您不趕它嗎?
許銀:趕趕,就是稍微搖一下。
記者:怎麼趕法?
許銀:它看到人也就害怕了,過來跑跑它就害怕就走了。
記者:吃蔬菜您生氣嗎?
當地農戶:不生氣,這個生什麼氣。
和麋鹿在一起(下)
人們看待麋鹿,就像看待調皮的孩子,即使偶爾犯點錯,也都是原諒的。
在保護區人們的眼中,周邊居民的合作,是麋鹿真正回歸自然的前提。當然,從科學的尺度來衡量,麋鹿野放是否成功,還有著很重要的一條標準。
丁玉華:比如説它能夠尋找食源,能夠尋找水源,能夠避免外界的干擾,逃避天敵,來保護自己,這些都是標準,但是一個主要標準就是能不能繁殖成功。
“前面麋鹿正在生産,請不要按喇叭,減速行駛。”
這頭即將出生的小鹿,為什麼牽動著那麼多人的心呢?
任主任:我們發現一頭野生的成年的雌鹿,……離群,避群,……不喜歡合群,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産子前一個徵兆
從1999年,也就是麋鹿野放的第二年開始,每年春天野外的麋鹿群都會添丁進口,到這時,已經從四次野放時的53頭,增加到了99頭,如果這頭小麋鹿順利降生,那麼大豐的野生麋鹿種群,將突破一百頭大關。
任主任:這和前面産子的數量,綜合統計發現它,正好是第一百頭麋鹿。
和麋鹿在一起(下)
在野生放養之前,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為了讓麋鹿習慣人類的活動,雖然野生麋鹿已經逐漸習慣了海堤公路上來往車輛的聲音,但是為了儘量避免來往車輛對麋鹿的傷害,在進入麋鹿野放區的時候設置限速標誌。而這些設置在第一百頭麋鹿出生的前夜,是遠遠不夠的。
任主任:當時麋鹿産仔非常敏感,對附近動靜,聲音各種異常的干擾都非常的敏感。不能過分接近
如果受到噪音或者其它干擾,母鹿就很容易發生難産。為避免意外的發生,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立即和轄區內的派出所聯絡。
任主任:我們在觀察的時候,發現了這樣的情況以後,就和他們進行的通報,希望他們給予一些配合,因為這一頭麋鹿的誕生具有歷史性的意義。
據保護區人員提供的具體位置,幹警們立即趕赴海堤公路,進行協助。
在川東閘南
任主任:我們就在當天的淩晨,大約在7點左右,我們法了這頭麋鹿産下了一頭仔鹿。
責編:科技苑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