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2007年1月23日:馬鈴薯之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3日 09:40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它,土裏生土里長,名副其實的“土豆”!然而人們曾經卻認為它是邪魔的化身,對它敬而遠之!這是為什麼?今天它又扮演著什麼新角色?
    節目內容諮詢可以登陸節目組博客,在留言版種留言進行查詢。

  在幾個世紀以前的歐洲,敢於這樣吃馬鈴薯的人可以稱得上是勇敢者。


  早在1570年,當西班牙人把馬鈴薯當作稀罕玩意,從南美洲千里迢迢帶回歐洲時,並未受到當地人的熱烈歡迎。

  有錢人並不關心如何去種它,窮人又普遍認為馬鈴薯生長在地下,而且形狀古怪,不知道該怎麼吃。

  其實遭受這種誤解的另一個原因,則出在它的家族背景上。

  馬鈴薯的花象茄子,果實神似曼陀羅。植物學家就將它劃為茄科植物,而這一認定的結果仿佛把它打進了黑名單。


  茄科的植物多半具有毒性、麻醉迷幻和咒語般的特質。武俠小説中“蒙汗藥”的主要成份就是曼陀羅,而顛茄的各部分也均有強烈的毒性。在自然界裏,毒素實際上是保護植株免遭其它生物啃食的一種策略。

  同茄科350種植物一樣,馬鈴薯也會産生類固醇生物鹼的物質。自然而然人們也將馬鈴薯與邪魔聯絡在了一起。

  這種小心翼翼,雖然過分卻也不是沒有道理。

  但問題在於,科學家對馬鈴薯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健康的馬鈴薯中沒有這種成份,只有當它受到疾病感染或者生食過量,才會使人致病,而且毒素主要聚集在表皮以及芽眼部分。經高溫煮熟之後,毒素會自然分解。

  誤解最終得以消除,雖然這花去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但馬鈴薯總算挨過了無人搭理的冷遇。愛爾蘭人第一個將它當作農作物大面積種植。除了人們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外,那裏潮濕的氣候也是一個有利因素。

  陽光充足,是穀物豐産的保障,但是愛爾蘭多雨的天氣,使禾本科植物不易授粉,常常欠收。但對生長在地下的馬鈴薯來説,則可以讓它長得更茂盛。


  雖然馬鈴薯在貧瘠的土地上,可以創造出豐美的收成,成為富人和窮人餐桌上極為常見的食物,但它的流傳卻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順利。

  在中國,人們對馬鈴薯的叫法可謂是五花八門。土豆、山藥蛋、洋芋、荷蘭薯其實都指向同一種東西。這種混亂的局面,是由於,歷史上不同地區在不同時期,多次引種馬鈴薯造成的。

  專家依據歷史記載推斷,最早是明朝中葉從台灣引進到福建,17世紀之後,又從希臘引進到西北地區,另外還有從俄羅斯,從南洋群島各國,引進到兩廣,之後再擴展到貴州、雲南等地。

  採訪:因為它不掌握這種種性繁殖,它拿馬鈴薯果栽培幾次,有病就不行了,然後又繁殖的種子來栽培的話,過幾年,種子退化又不行了,所以每次傳播的鏈都很短,引進來,用不了多長時間,它馬上就不能栽培。

  一種作物如果每隔幾年就要重新引種一次,要不是認準了它的高回報,恐怕不會有人堅持下去。而馬鈴薯最初在中國的傳播,就顯現出這樣的特點。至於為什麼需要不斷引種,人們當時卻不十分了解。

  採訪:馬鈴薯是最特殊的一種糧食作物,自花授粉,一般不親和,所以它不能繁育後代,近親繁育的話,它很快就退化,用不了十代的就退化,就種不了十年就退化,就不能再結薯了。本來大多數作物只有一個毛病,就是一個毛病比較重要。比如説它品種,培育不大容易雜交,或者不大容易培育出新的品種出來,一旦培育出來它比較穩定,而馬鈴薯是培育品種比較難,維持這個培育出來的品種還比較難,所以它兩個毛病同時存在的話,我們説它傳播鏈就比較短。


  那麼在它的原産地秘魯,情況是不是這樣呢?

  採訪:在當地,我們説它野生種非常多,它能夠提供很多的這種遠係雜交的機會,所以當地的種性,原産地的種性衰退是不明顯的。

  秘魯人發現,馬鈴薯既可以進行種子繁殖,也可以用塊莖來繁殖。後者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優點是産量高。但是在繁殖過程中容易受病毒感染,並隨著代代相傳的垂直鏈條,在塊莖中積累,導致馬鈴薯病毒性退化。這為馬鈴薯現代繁育工作的突破,埋下了一個伏筆。

  寄生在馬鈴薯塊莖中的病毒,隨著芽眼的生長,也進行著複製繁殖。但由於莖尖的細胞分裂速度,超過病毒的複製速度,所以成為唯一沒有病毒的組織。這是莖尖脫毒組培技術的重要依據。

  〔採訪〕脫毒,它的原理非常簡單,就是把沒有經過,沒有受過病毒感染的優良品種的幼芽,來做組織培養,繁育它的後代,就沒有帶有病毒,作為生産上使用的原種來推廣。

  性質穩定的原種,使馬鈴薯能夠低成本、高産出,成為名副其實的“草根”食物。但它在東西方的待遇卻不盡相同。馬鈴薯是西餐中的主食,而在中餐裏僅僅是一種菜式。伴隨快餐文化的興起,薯條和薯片們又成為全球風行的休閒食品。


  在全球有三萬家分店的麥當勞,雖然是以漢堡包起家,但它的商標卻是大大的M形薯條。

  以它為代表的快餐行業對馬鈴薯品質的要求,正在悄悄改變育種的方向。

  採訪:原來的,比如説馬鈴薯原來芽眼比較多,做薯條的時候有芽眼不好看,那麼它要培育出光皮的馬鈴薯,沒有芽眼,沒有坑坑洼洼的那種,現在的馬鈴薯培育出一種品種很光滑的,像蘋果一樣,很光滑。現在育種非常進步,你想要做成什麼就行。我們説植物育種,已經有點像生産電視機了,設計好圖了,就到品種資源那裏去找,找到哪個適合,就一個個配,配了幾年下來就行了。

  新的技術手段,雖然令M型薯條和片狀薯片大放異彩,但世界衛生組織向全球發出警告,過多食用油炸的薯條,不利健康。馬鈴薯不得不再次為自己的前途憂慮。現在研究人員試圖通過轉基因等手段,減少薯片的表皮細孔,從而減少對油脂的吸收。或許這將成為馬鈴薯的下一個育種方向。

責編:肖闊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