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5年,雲南馬幫清脆的馬鈴聲響徹大江南北,人們開始了解一個特殊的名字──普洱茶。
普洱茶因為自古以來在雲南普洱縣這個地方集散而得名,有生茶和熟茶之分,在普洱茶故鄉雲南,喝普洱茶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過去,即使當地的百姓也很難喝到普洱熟茶,這是因為普洱熟茶很難人為控制形成。而如今人們所欣賞和喜愛的現代普洱熟茶,産生的時間卻不過三十多年。
1973年夏的一天,雲南的昆明茶廠接到了一份來自香港的訂單。
“這個時候,香港當時要普洱茶,我們不知道怎麼做,做出一批叫做雲南青的,交給香港,香港的商人看了之後説,這個不是普洱茶,泡起來是綠綠的顏色,我們要的是紅紅的顏色。”
更奇怪的是,港商還拿出了他們所要的普洱茶的樣品。
“人家香港商人,就把廣東的茶葉拿給我們,你們要做出這樣的茶來。”
這樣一種結果讓茶廠的人一頭霧水。他們送去的雲南青,是當時産量最大的普洱茶,泡製後色澤黃綠,入口微苦,因為沒有經過發酵,所以又被稱為“生茶”,而香港人所要的“紅紅的”的普洱茶,是經過發酵的熟茶。普洱熟茶湯色紅濃,晶瑩剔透,還有象油脂一樣的東西浮在表面,叫冷後渾,喝起來有股沉香味,而且沖泡後的葉底鮮活舒展有彈性,葉面完整,品質的確比生茶高出一籌。
普洱熟茶的形成純屬偶然。這種窄窄的山間小路,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以普洱縣為中心點,它們分散成六條路線,通過馬匹的馱運,將茶葉和其它物品輸送到雲南以及更遠的地方。馬隊在雲南的高山峻嶺間艱難地行走,往往要用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才會到達目的地。在漫長的運輸時間裏,起運時的生茶會悄悄地發生變化。
“馬幫運送這個普洱茶過程當中,這個普洱茶通過風吹、雨淋、日曬,然後無意間它就發酵了,發酵了之後,當時大家認為它是壞了,但是有人説試一試這個茶能不能喝,結果泡出來之後,發現這個茶湯色非常好,喝起來口感比原來的茶好得多,喝下去也挺舒服的,那麼逐漸逐漸的,大家就把這種茶,列為一種茶的品種。”
普洱熟茶的發酵過程如此漫長,所以在當時,普通人是很難有機會喝到的。
“我這個茶擺到哪兒,然後就聽天由命,看它怎麼樣轉化,這個時間就不等了,所以傳統的一個説法是爺爺做茶,孫子喝,就等呢,時間很長。”
讓人們感到奇怪的是,熟茶在普洱本地都難得一見,為什麼會在千里之外?的廣東出現呢?是不是廣東人掌握了特殊的工藝,縮短了發酵時間呢?當時昆明茶廠的廠長吳啟英一行就到廣州去學習,但是,結果卻一無所獲。當時一同隨行的同事還記憶由新。
| |
“到廣州去巡視,到廣州,他們把鐵門關著,不讓我們看,他們也不給介紹,最後我們這些參觀的人,沒有學到什麼就回來了。”
廣州之行讓吳啟英等人非常鬱悶,卻也激起了他們想要改進普洱茶發酵工藝的強烈願望。實驗開始了。沒有任何現成的資料,辦法只有一個──不斷地嘗試。最先想到的方式是熱發酵。
“一開始是蒸汽,用熱發酵,但是考慮幾點呢,就是説,發酵用霧來蒸,蒸汽由霧來蒸,那麼把茶堆起來以後,裏頭通蒸汽進去,那麼既加了水分,又增加了溫度。但是這樣做,做了兩三回不行,失敗了。”
蒸汽發酵製作出的茶,滋味和湯色都不理想,問題出在哪呢?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茶葉的品種問題。
作為茶葉的故鄉,中國的名茶種類眾多,而名茶的優劣,一方面決定於茶種本身,另一方面決定於恰到好處的加工方式。清淡的綠茶經過了烘乾、炒幹,不適合發酵,回甘的烏龍適合半發酵,那麼,初次試驗的失敗,是不是因為選擇的茶葉不適合進行全發酵呢?如何找到最適合發酵工藝的茶種呢?人們想到了一句話“高山雲霧出好茶”。
在多山的雲南,很多地方生長著高大的古茶樹,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了。在高山獨特氣候的滋養下,它們産出的大葉種茶,經過當地少數民族使用傳統的茶葉製作方法,把採下來的古樹茶經過人工殺青,揉捻,接下來的工序和普通的綠茶略微不同了,就是把茶葉自然曬乾,而不是烘乾、炒幹,製成曬青毛茶正是吳啟英要找的原材料。原料找到了,下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發酵工藝。
“曬青茶,把它堆起來,壓碎進去,然後用蓑衣、用篷布給它蓋上去。”
| |
因為熟茶裏需要微生物活動才能進行發酵,溫度太高了,把茶葉裏的微生物殺滅了,就會影響發酵。看來,必須選擇另外的發酵方式。吳啟英決定試試渥堆法。
“一定數量給它堆起來,開始也是從小到多,怕茶葉浪費,但是不行,它最少要5噸以上,為什麼,這個加了水以後,它自己的溫度才會升,兩三天就升到幾十噸,後來發現這個方法好。”
終於找到了可行的方法,但是茶葉是吃的東西,更何況又是幾十噸的數量,它的溫度漲得很快,在這種溫度下,會變成什麼樣子,當時吳啟英心裏也沒了底。
“那麼就是天天觀察,隨時抽樣,品嘗,憑感官,監督它的真正變化。就這樣反反復復的,也記不清實驗了多少次,最後拿出合格的産品,就是現在的普洱茶。”
1975年,利用人工渥堆技術的普洱熟茶開始正式生産了,發酵時間由自然發酵的幾年、十幾年縮短到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而這項技術的創始人吳啟英女士,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裏,
又不斷的對這一技術加以改進,成就了今天現代普洱茶優良的品質。2005年8月,吳啟英女士離開了我們,同年,她用畢生精力研究的渥堆技術形成的現代普洱熟茶已隨著馬幫進京,而響譽中國。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