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説】 1994年4月24日發表在《戲劇電影報》上“解放北平有兩次入城式”一文中這樣寫道“2月3日的北平入城式,儘管十分壯觀,有歷史意義,可惜卻沒有拍電影。為此,在一個月後為拍電影又重新組織了一次入城式。”那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部紀錄影片《北平入城式》究竟是當天拍攝的,還是後來補拍的。如果是當天拍攝的,為什麼還會出現補拍這樣一種説法呢?這其中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解説】 1949年2月3日的北平入城式已經過去五十八年了,當年使用過的攝影機早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靜靜地躺在電影博物館裏迎接前去參觀的人們。而當年的拍攝師有的也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健在的也都年近耄耋。當記者向他們求證紀錄電影〈北平入城式〉是否為一個月後補拍的情況時,他們表現出了少有的激動。
| |
【石益民】
那都瞎説八道,根本沒那麼回事。甭理他,那都胡説八道。
【蘇忠義】
| |
沒拍電影的,這不謊話嗎,我就是親自參加拍電影的。
【盛玉增】
| |
那扯淡,到哪兒調動部隊去,到哪兒調動群眾去。
【趙化】
| |
林彪是總司令,你能把他調動起來,那麼多部隊你能調動起來,部隊正在南下,最後將革命進行到底,你在那兒進行補拍,那不瞎扯嗎,沒這回事兒。
【周振聲】
| |
當時我20歲,我今年78歲,沒忘,這些東西記憶猶新,那是不可能組織,沒有人拍,組織誰拍,都走了都南下了,不可能在北京組織拍這個。
【李華】
| |
這個人他是不負責任的,他很懶,他要勤快一點,完全可以找的到。
【解説】當時有三個單位拍攝了北平入城式。他們是東北電影製片廠攝影隊、華北軍區政治部電影隊和北平原國民黨中電三廠。而《北平入城式》這部紀錄影片則是由東北電影製片廠和華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拍攝北平入城式對於攝影隊來説也是一次重要的任務,所以在2月2日,攝影隊領導對各個攝影隊分配了任務,將他們分配在了部隊經過的不同地點。
同期聲: 我們在前門牌樓跟前,就等著。
我們算流動的角度。
劉德源隊的重點任務,就是要拍東郊民巷。
我們在箭樓頂上,然後下來也拍過一些東西。
【李華】
你像我們這一個隊,那時候叫攝影隊,攝影隊就拍城門樓下頭,有的在城門樓上頭,有的就在大柵欄,有的在部隊拍進城市的、郊區的,都是分散的,有的在上面拍全景的,我們的位置還是非常主要的,就在城門樓下面,就像天安門下頭似的,那是個主要位置。
【解説】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拍攝任務,攝影隊的年輕人做了充分的準備。
【李振羽】
| |
年輕時的李振羽 |
首先把這個攝影機,把它擦試好,要使用的膠片都整理的挺好,就是都把它歸攏的挺到位,機器應該處在什麼樣的狀態下,隨時都可以拿出來就使用的.
【解説】如今的前門大街還是北京最繁華的地方,城墻已經沒有了。五十八年前北平入城式,解放軍從永定門進入北平城,來到前門大街。所有參加入城式的部隊都要首先從這兒經過,接受檢閱,而這裡正是石益民這個攝影隊的拍攝位置,工作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
【李華】
我們的位置呀,就在城門樓下頭,就在最熱鬧的地方,因為到城門樓上面就有領導人,群眾就更熱鬧,拍的時候就是,當時群眾也是非常非常自由的,你願意貼標語也行,你願意上車也行,你願意和解放軍握手也行,都行,説當時群眾沸騰極了,我們拍的畫面特好
【石益民】
| |
年輕時的石益民 |
到處走,沒有固定的,就在這一塊,一會兒前面了,一會兒又後面了,一會兒過去了,又回來了,那個前門樓子有背景那個過去,有時候搖鏡頭跟上,比如正面的拍了,一會兒過去了,你還得往前跑兩步再拍一個鏡頭,太累了,來回跑,那時候20多歲,還跑得行,現在這腿,能動,栽跟頭了。
【解説】 這些鏡頭都是在前門拍攝的,為了使拍攝的內容更加豐富,攝影師們密切注視周圍有特點的活動,進行及時的搶拍和抓拍。
【李華】
我就看這個老百姓往上貼解放萬歲,我趕快告訴石益民這兒貼一個,那邊貼解放軍萬歲,這邊貼一個,完了以後,我就跟那個小年輕講上去,上去,上炮,那個大車,前頭一個牽引車,後面一個大炮,邊上就可以坐人了,我説上去上去,叫石益民多拍。
【趙化】
| |
年輕時的趙化 |
當時有牌樓,我們在牌樓的南北來拍的,有時在地下拍,有時上兩邊的房頂去拍,哎呀,那個場面可真熱鬧。
【解説】李華作為攝影師的大助理,工作的緊張程度並不亞於攝影師,作為助手在現場也是沒有喘息機會的。
【李華】
我是大助手,我得負責機器,我得負責片子,我得給他換,那個小片子一分來鐘就完了。
【趙化】
老石拍片子,李華管裝片子,拍完了片子這麼一盒了,拍過的送過來,我再把沒拍過的遞給他.
【李華】
一百尺一會兒就完,我得找空隙的地方去換片子,群眾擠來擠去我也換不了,找個空隙,我或者到戰士旁邊,我説擋著點啊,他們別擠我,我可是換片子,不能曝光,一見光就壞了,就換片子,到處是鑽空子,拍片子片拍挺多,非常非常緊張。
【解説】當時換膠片究竟緊張到什麼程度,我們請老攝影師趙化給我們做了演示。裝膠片的過程都是要在暗袋當中進行,為了讓大家看清楚,我們把這個過程放在了外邊。首先,把膠片從膠片盒中取出來放入攝影機內供片的片軸內,然後讓膠片通過片門,再將膠片插入收片的片軸,最後蓋上蓋子。整個過程全部完成以後,才能打開暗袋。全部過程在2分鐘左右就需要全部完成,這樣才能保證拍攝順利進行,這種緊張程度也給攝影師很大的壓力。
【盛玉增】
裝完片子以後,機器交給攝影師,攝影師一按機器一轉了,心裏就踏實了,如果一按不轉,我的天,那就撓頭了。
【解説】正是由於大家的認真細緻,在2月3日那一天,機器沒有發生任何故障,拍攝的很順利。當天在箭樓上站滿了檢閱部隊的領導和各界民主人士。當時負責拍攝的攝影師是郝玉生以及助理周振聲和盛玉增,攝影師郝玉生已于2003年去世了,周振聲講述了當時在箭樓上的拍攝情況。
【周振聲】
我跟郝玉生我是當助理,我不斷給他裝膠片,拍呀,所有重要人物都要有鏡頭,不能落掉,這些統戰對象,民主人士都是全國各地來的,大部分香港來的,那天忙得很厲害。
【解説】2月3日北平的天氣晴朗,從拍攝的畫面來看曝光非常準確。在上個世紀的四五十年代,電影膠片的寬容度是非常小的,很容易曝光不足或者曝光過度。而且攝影師告訴我們當時並沒有曝光表,那麼他們在當時是如何來控制光圈的呢?
【周振聲】
12點為總光圈,比如12點這到12.5,十點鐘可能光圈就11,9點鐘可能光圈就9.5這樣,按照這個來曝光,結果這個方法很靈驗。
【李華】
就憑攝影師的經驗,暗一點就開大一點,再亮了就關一點,縮小一點光圈,那時候都是這樣工作的。
【解説】 中國軍隊和警察不得進入東郊民巷的屈辱歷史在1949年2月3日這一天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改寫了,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刻。為了紀錄下這個難忘的歷史瞬間,攝影隊對這個拍攝位置十分重視,特意派攝影隊的領隊劉德源來完成這項任務。
【解説】 當年的攝影助理蘇忠義現在已經74歲了,他的聽力幾乎完全喪失了,我們在採訪他的時候完全需要用筆交流。他談起了當年拍攝解放軍通過東郊民巷時的情景。
在拍攝解放軍通過東郊民巷時,碰到了一個難題,為了拍攝部隊通過的全景,需要一個高角度,但是四週並沒有可以上去的制高點,怎麼辦?
【蘇中義】
想找一個制高點,拍俯瞰鏡頭,結果找不到,就是劉德源倆助手嗎,還有一個叫莊威,把莊威摁到地下,劉德源登著莊威肩膀站起來,這樣的話高了,莊威成了梯子了,結果拍了很多入城式的解放軍的遠景,就大場面,從這點呢,莊威雖然辛苦了,但是他確實幫了攝影師很大的忙。
【解説】雖然拍攝很成功,但還是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插曲,從這個小插曲也可以看出來當時工作的緊張程度。
【蘇中義】
| |
當時大家都有手槍不是嗎,結果莊威手槍梭子壓掉了,不知道,丟了,回去以後才發現的,結果發現我槍梭子怎麼沒了,糟了,到哪兒找去,人那麼多,沒法找,寫檢討寫三次算通過了。
【解説】 拍攝北平入城式時困擾攝影師們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缺少膠片。攝影隊從東北入關開始到拍攝天津解放、北平解放等所使用的一切膠片都是從東北電影製片廠帶出來的,一個攝影小隊也就五千尺左右的膠片,一千尺長度的膠片也就十分鐘, 中途也沒有再補充膠片的可能了,所以攝影隊在拍攝北平入城式時所使用每一尺膠片時都十分謹慎。
【石益民】
膠片困難了,拍完了沒片子了這怎麼辦啊,拍一點就得選擇,得經過頭腦選擇,哪些地方拍,哪些不拍,別漏了,你有了步兵,沒有騎兵,沒有炮兵,沒有裝甲兵不行啊,我們進關帶了多點片子,從天津戰役拍完了回來,剩下的片子拍這個。
趙 我們拍片子的時候非常節省,一個鏡頭都不能拍長了,拍的差不多就可以了。
【解説】在《北平入城式》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在畫面的左邊是入城的解放軍戰士,畫面的右邊是正在撤出北平城的國民黨軍隊,攝影師韓丙信和助理李振羽在西四牌樓附近偶然巧遇了這個場面。
【李振羽】
| |
年輕時的李振羽 |
我們是在中間,國民黨的軍隊也是排著隊走出去,看著他們有點灰灰溜溜的架子,因為低著頭,也不是像人民解放軍這樣,我們就提醒攝影師説你看國民黨軍隊,我們那個攝影師個兒比較小,怎麼辦,趕緊到老百姓家去借椅子,借椅子以後呢,讓攝影師登到椅子上,然後拍這麼一個鏡頭,這是沒想到的一個鏡頭。
【解説】按照現在的邏輯來講,這麼重要的活動在拍攝之前一定會做週密的部署,各個不同的機位如何調度都需要聽從導演的安排。但是你可能想象不到,《北平入城式》這部紀錄影片在拍攝時並沒有導演。
【李振羽】
那個時候咱們沒有導演之説,在現場也沒有導演也沒有編輯,都是攝影師自己做主張。
【石益民】
誰在哪啊,誰自己知道。別人都不知道,也沒聯絡。
【周振聲】
| |
攝影師機動靈活抓,這沒有規定死的。
【李振羽】
一般的拍完了片子之後,都是把它送回去,或者是寄回去,有這個場記表,跟這個底片一起送到後方,送到後方然後編輯再跟著(編輯)。
【解説】 解放軍北平入城式從上午十點鐘開始到下午四點左右結束,在這六個小時的時間裏攝影師們也是忙的不亦樂乎。雖然很累,但是如今回想起來這一段經歷,還是充滿了自豪感。
【石益民】
我們作為一個戰士,我們作為電影攝影一個戰士,也是一位人民解放軍的戰士一樣要求我們自己,我感到什麼呢,能用鏡頭記錄下這個歷史史記,是我們最大的榮譽,這是我們的最大光榮.
【解説】由此看來,紀錄影片《北平入城式》是1949年2月3日當天的真實紀錄。 但是我們在採訪中確實也聽到了北平入城式曾經補拍過這樣一種説法。
【解説】在求證《北平入城式》拍攝真相的過程中,我們還真遇到了一位曾經參加過補拍的老人。
【王局長】
那是面大了,因為號召大家把當時的衣服穿起來,然後按當時路線,當時一個是廣安門,一個是西直門,完了都佈置,那時候我們在學校,學生嗎,就都出去呀,市民當時也是看熱鬧了。
【解説】既然《北平入城式》是1949年2月3日當天拍攝的,為什麼還會有穿上當時的衣服再表演一次入城式的情況發生呢?難道真的有為了拍電影而組織的第二次入城式嗎?這一切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解説】 我們採訪老攝影師時,他們也都説北平入城式曾經組織拍攝過,但是它並不是像《解放北平有兩次入城式》一文中所説的那樣是由於2月3日沒拍電影,所以一個月後重新補拍。補拍其實是在一年以後,而且其中另有緣故。
【李振羽】
他這裡邊講的第二次,確實是有第二次,但是第二次不是像他講的這樣,當時在1949年10月1號以前,蘇聯派了兩個攝影隊到中國,一個攝影隊拍了一部片子叫中國人民的勝利,這是拍前方打仗的片子,解放各個城市等等,這樣一部片子,另一個叫解放了的中國,是兩部片子。
【解説】據了解,中蘇合拍的紀錄電影《中國人民的勝利》的底片現存于俄羅斯,送給中國的拷貝現在存放在中國電影資料館。由於年代久遠, 原彩色拷貝退色已經很厲害了,我們看到了已經印成黑白片的《中國人民的勝利》。
| |
年輕時的趙化 |
【趙化】
蘇聯的攝影師來的時候是9月末10月初他來的,9月30號到的,他的攝影師國慶節天安門上有些個鏡頭彩色片是他拍的。
【解説】這29秒的彩色鏡頭是我們能找到的僅有的彩色拷貝。 1949年9月30日趕到北平的蘇聯攝影隊,在第二天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登上天安門城樓拍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莊嚴時刻。東北攝影隊這一天也在天安門城樓上拍攝開國盛典,碰巧中國攝影師的工作場景進入了蘇聯攝影師的鏡頭。
《中國人民的勝利》主要講戰爭的過程,所需要的內容幾乎都是建國以前的,他們沒有趕上,怎麼辦?
【李振羽】
中央有一個決定,當時通知我們,就説要補拍一些東西,這裡邊包括戰鬥場面,包括這個入城式,有北平入城式,當時已經叫北京了,就是北京入城式上海入城式,還有廣州入城式,等等吧,幾個大城市,重要城市入城式,當時都要補拍。
【解説】然而東北攝影隊拍攝的大量建國之前的素材,蘇聯攝影隊為什麼不能使用呢?
【李華】
人家是彩色的,首先一個他們都是彩色的,咱們那時候都是黑白的,他不能用,所以他完全是補拍的。
【解説】這是東北攝影隊在拍攝解放天津時現場拍到的活捉陳長捷的鏡頭,那麼事過境遷,蘇聯攝影隊要補拍這個場面應該怎麼辦呢?
| |
【李華】
就通過監獄的部門找到陳長捷,就明確跟他講,説現在有個任務給你,蘇聯要在中國拍一部電影,要拍你從防空洞裏再出來一次,你要好好的配合,這樣也是算你為人民做點事情,做一點好事。
【解説】那麼活捉陳昌傑的鏡頭具體是如何補拍的呢?
【李華】
反正那防空洞,後來就不像防空洞,就有點破爛不堪,事先又把它整修整修,又搞好一點,又把他國民黨的衣服,當時將領的衣服又給穿上,爬進去,完了以後呢,拿著槍,從裏頭出來,幾個人過來用車給他拉走了,完全這麼補拍的。
【解説】這是1949年1月31日在現場拍攝的北平防務交接。這是補拍的北平防務交接。為了清楚的加以區分,我們把補拍的畫面做成了黃色。
這是1949年2月3日現場拍攝的北平入城式,這是補拍的北平入城式時。蘇聯攝影隊補拍了許多他們沒有趕上的場景,雖然是補拍,但也是有原則的。
【解説】由於《中國人民的勝利》是彩色片的緣故,所以在蘇聯攝影隊來中國之前所有的鏡頭都是補拍的,但是這種補拍也是有原則的。
【李振羽】
補拍當時有一個條件就是説,哪一個軍隊參加了這個入城式,再把哪一個軍隊再調回來,從原地再走一次,中央要求的是這樣,後來也是執行中央的決定,部隊也執行中央的決定。
【趙化】
補拍不能説是假的,但是補拍是有原則的,補拍應該是這樣的,真人,真事,真實的地點,但是呢,由於種種原因,你沒有這個條件來進行攝入電影鏡頭,然後再重新補救一下,這叫補拍,但是它並沒有失去歷史的真實。
【解説】北京和平解放已經過去半個多世紀了,這段歷史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北平入城式永遠應該是清澈而又真實的。
責編: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