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一個人,有想念的理由;
回憶一個人,有回憶的方式;
紀念毛澤東,則有太多的理由,太多的方式。
毛澤東離開延安到現在馬上就60週年了,到他去世前為止,自從離開延安,29年的時間裏面,他就沒有回去過。
他心目中的陜北是什麼樣子的?他對陜北人民的感情又是如何?
當帶著這些想法深入歷史資料、深入到仍然健在的當事人之中後,模糊的逐漸清晰,清晰的開始閃爍著光芒。
關於1947年中共中央撤離延安之後,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事情,以前了解的太少,不知道其中的究竟。尤其對於轉戰陜北的路線,只是感覺可能在延安一帶,可是當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1947年3月18日離開延安之後,大部分時間是在榆林地區的山川溝壑之間和胡宗南的軍隊週旋。
第一次去黃土高原,只有驚嘆:黃土真厚,黃土真多!有人説,黃土是黃河衝擊形成的,我是死也不相信的,黃河在黃土高原面前是多麼小!
黃土高原上面大多是不毛之地,人能活下來真不容易,能在這裡贏得天下更不簡單。
沿著毛澤東當年轉戰陜北的路線走一遍,深入到他曾經路過的村莊和集鎮,再假想身後有數萬追兵,身邊只有700多人,只能感嘆:革命真難啊。
當年,中共中央兵分三路,毛澤東和中央前委留在陜北,留在陜北,就意味著和危險相伴。因為蔣介石、胡宗南對陜甘寧邊區發動的進攻,就是要消滅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利用黃土高原的地理地形與對手擺開了龍門陣,與彭德懷一起巧妙配合,在一年的時間裏面,不斷消滅強大的敵人,終於扭轉了陜北戰場的局勢。
怎麼來講這麼重大的事情呢?更何況這一年中發生了很多的事?
該片想著力抓住四個方面來表現:
1、毛澤東堅持不過黃河。他曾經距離黃河很近,後面有追兵,他就是不過,實踐了不打敗胡宗南就不過黃河的諾言。
2、按著轉戰陜北的路線圖,大概走了一遍,去了10多個村莊。這樣走的意思是想增加情境的真實感,同時也是為了本片能夠更好地加強轉戰陜北的緊張感、危機感。
再説一句,走這些路,白天都不容易走,何況晚上,何況雨夜,何況後有追兵!
毛澤東曾經在一年多的時間內住過30多個村莊,有的村莊現在(估計當時也是)破落不堪了。
3、毛澤東的軍事膽略和軍事才能。對於這一點,不服他不行。該片嘗試利用扭轉陜北戰局的沙家店戰役來集中表現,不知能否讓曾經經歷過這次戰役的人們滿意。
這次戰役,他親自到彭德懷的指揮所佈置;
這次戰役,他距離戰場很近,能聽到槍炮聲;
這次戰役,西北野戰軍包圍了敵36師,但是他也被敵人包圍著。
沙家店戰役一旦失利,後果不可想象。
4、毛澤東和陜北人民的感情。
在缺糧食的陜北,他吃“錢錢飯”,他推老鄉的石碾子,他阻止佳縣縣委殺耕牛。
在要渡黃河前夕,他久久凝望陜北的目光,讓人難忘。
這條轉戰陜北路,現在看來應該是能夠開發成一條很好的紅色旅遊線路,有很多景致讓人難忘:真正的藍天白雲;滾落滿山溝的佳縣紅棗;居然有些清澈的黃河水;採石油的“磕頭機”建在農家院子裏面;漂亮的米脂女人、壯實的綏德漢子;建在山頂上面的佳縣縣城;
古色古香而又現代的榆林城……
感謝那些接受採訪的革命老人,他們年齡大都在80-90歲之間,願他們長壽。
責編: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