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老舍詞典》第四集 傑作困惑死亡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8日 11:21 來源:CCTV.com

  電影《茶館》片段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茶館》和《正紅旗下》是老舍後半生留給後世的兩部不朽的傑作。《正紅旗下》這個沒有寫完的長篇小説實際上是一部藝術巨制的一個開頭。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老舍先生去世前三天,和我們孩子們有一次非常嚴肅的談話。他説,又要死人了,特別是剛烈而清白的人。這次談話過了三天,他遭到了紅衛兵的毒打,第二天他自己投水自盡。

  同期: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傅光明:


  在十餘年的時間裏,我採訪了二十幾位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或目擊者,他們幾乎在每一個歷史的細節上,都有著這不同的敘述,而這不同的歷史文本的敘事又都導出了不同的分析和結論。今天看來,老舍之死不僅僅沒有變得清晰,反而更加支離破碎和撲朔迷離了。那麼至少對我來説,老舍之死似乎永遠是一個無法解開的謎.。

  字幕:老捨得最後十年,是難以講述的。複雜的環境,動蕩的文壇,矛盾的心理,成為還原老舍晚年經歷的無形屏障。以下記錄的,只能是一些歷史的“碎片”。

  解説:1954年9月,我國第一部憲法經過審議後正式頒布。老舍仍然按照配合政治宣傳的思維定勢,希望創作一部説明新憲法得來不易的話劇,用來教育青少年。當他把這部劇本交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徵求院長曹禺、導演焦菊隱等人的意見時,他得到了一個異乎尋常的啟發。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這個是一個四幕六場的話劇,其中第一幕的第二場是在一個老的大茶館裏發生的事情。當他朗誦給北京人藝的導演、院長和演員聽了之後,院長、導演和演員一致向他建議,説老舍先生,您就把這個第一幕的第二場茶館戲發展成一個獨立的以茶館為背景的戲,好不好?

  解説:聽到這個建議,老舍異常興奮,他當即拍板:3個月後給你們交劇本!3個月以後,《茶館》問世了。

  當戲劇大師曹禺在追述自己讀《茶館》第一幕時,他這樣説道,“我的心怦怦然,幾乎跳出來。我處在一種狂喜之中,這正是我一旦讀到了好作品的心情。”

  解説:在後來的創作體會中,老舍這樣寫道:我“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認識一些小人物”。“我要是把他們集合到一個茶館裏,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反映社會的變遷,不就側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的消息嗎?”此時老舍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認識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已經能夠成熟的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發掘歷史現象背後的客觀規律了。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在《茶館》中,老舍充分調動了他對於舊中國社會,尤其是北平下層社會的縝密的觀察,他利用“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樣一種巧妙的構思,把三教九流幾十個人物揮來使去。讓他們分別表現,一是清代末年光緒年間,第二是北洋軍閥割據時期,第三是國民黨統治時期,這樣三個歷史時期的橫斷面。拿這三個橫斷面拼接在一起,從而表現了整個中國社會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遷。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茶館》這部話劇衝破了話劇寫作中,往往是寫敘事劇這樣一种老套子。它沒有設置前後統一的矛盾衝突,也沒有連接前後一致的情節安排,而是通過一些小人物的故事、小單元的情節,去把它們拼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了對於三個歷史時期的一個總體畫面。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老舍避開了自己不太懂得政治鬥爭這樣一個弱點,而從自己所擅長的文化解剖的角度,去描寫一系列的怪誕的人生、醜陋的世風,從而來揭示社會的荒唐和黑暗。


老舍在寫作

  解説:話劇《茶館》的問世,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1956年,共和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黨的工作重心轉向穩定的經濟文化建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的提出,使文學藝術界出現了一段比較寬鬆的創作環境。就是在這種氛圍中,老捨得《茶館》不失時機的應運而生了。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在《茶館》首輪上演之後,有人非常好心地來建議老舍,不如就以康順子的遭遇和康大立參加革命作為主線,來重新改寫這部劇作。老舍非常感謝大家的建議,同時他也聲明,自己很難這樣做。他説,如果那樣去寫,自己想要葬送三個歷史時期的這樣一種寫作目的就難以達到了。他進一步解釋説,抱住一件事情去發展,那麼這樣一個茶館恐怕還沒有被別人霸佔,就早已經垮臺了。

  同期:著名話劇演員 於是之


  1958年7月,文化部有一個領導就到我們劇院去了,對我們加以批評,説我們政治挂帥帥位挂得不穩,最後就把《茶館》槍斃了。有一次,周總理到我們這裡看另外一個戲。他看完戲照例要到臺上來,看望我們一下,談談天。在這個時候,他跟我們少數幾個人説,《茶館》再改一改,還是可以演的。説的聲音不大,但是我們都明白,要沒有總理説的這句話,《茶館》這個戲根本就沒了。

  解説:老舍是滿族人,但是在1949年以前,他卻從未在自己的作品中註明其中人物的滿族身份,甚至在公開場合也盡力回避自己的滿族族籍。這種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歷史原因。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社會進步,它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於後來的統治者推行了一種大漢族主義的民族政策。滿族人在這個過程中,反倒不斷地受到歧視受到侮辱嘲弄,反滿排滿的這種情緒風行於世。許多滿族人為了逃避自己命運的這種苦難,不得不變著法兒地去隱名埋姓,或者是隱瞞自己的族籍。老舍先生也只好在自己的創作中間,像他們的許多同胞在現實生活中所做的那樣,隱瞞下來他所寫的這樣一些人物的民族族籍。


毛主席和老舍

  解説: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陪同周恩來總理接見外賓時,周總理常常這樣向客人介紹:老舍先生是“滿族的傑出人物”。毛澤東主席也曾經對老舍先生説,滿族是了不起的民族,並且對康熙皇帝讚許備至。這一切都激發了老舍直接以滿族為創作題材的強烈慾望。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他非常喜歡共産黨的民族政策,就是大小民族一律平等。他正是在這種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他的思想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他不僅説自己是個滿族人,而且代表滿族人,而且正式地開始正面描寫滿族人。他這方面最傑出的作品,就是他後來寫的一部自傳體的長篇小説《正紅旗下》。可惜這部小説沒有寫完,只有八萬字。


周總理和老舍等人合影

  解説:老舍創作《正紅旗下》也同樣緣自一個短暫的歷史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期,共和國在經歷了“反右派”、“反右傾”和“大躍進”之後,黨的治國政策再次出現調整,“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口號也再度被人提起。在著名的“廣州會議”上,最突出的基調就是提倡允許作家在一定的大前提下,可以自由選擇熟悉的寫作題材。老舍又開始寫長篇小説了。

  (以下文字選自老舍《正紅旗下》)“二百年積下的歷史塵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了自勵。我們創造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生命就沉浮在有講究的一汪死水裏。”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正紅旗下》是老舍一生中第一次如此充分、如此正面地展示一個滿族文學的題材。作品從十九世紀末戊戌年間 滿族一個貧苦的旗兵家庭中間一個老兒子的誕生開始寫起,充分反映了八旗生計問題的嚴重化,寫下了熟透了的旗人們他們的精神危機,也寫了義和團運動和非常廣闊的方方面面的社會文化背景。在這部作品中,滿族風俗是一個重要的寫作目的。旗人們的語言、心理、風俗和他們的氣質,都在作品中間有完全的表達。可以説,它充分展示了老舍先生晚年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力。

  解説:正當老舍潛心創作的時候,1963年初,文藝界上空忽然響起了“大寫十三年”的口號聲,提倡作家“厚今薄古”,描寫共和國建立以來的“新人新事”。《正紅旗下》自然有“敘舊懷舊”的嫌疑,老舍就此擱筆了。

  同期:著名詩人 臧克家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我身子也不自由了,他也不自由了,有電話通通,他怎麼講啊,他講啊,克家,現在我身體不好,吐痰裏帶血,我酒也不喝了,煙也戒了,市委同志講,就在家裏休息休息吧。我聽了以後,心裏多少話要講,多少苦要訴呀。但是,只有雙眼流淚啊。

  解説:1966年的夏天異常悶熱。這一天的傍晚時分,穆斯林大阿訇馬松亭和夫人來到什剎海公園散步。這位1957年的老“右派”心情沉重,當他抬頭時,看到老舍正緩慢的走來。望著有30多年交情的老朋友,老舍只説了這樣幾句話:馬大哥,咱哥倆興許見不著了。你們回家吧,我走了。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文革初期,形勢很緊張。老舍先生非常苦悶,想不通。在他去世前三天,是一個星期天,我和大妹妹回家,和他有一次長談。我們就發現,他有很多想法。比如説,他説,歐洲歷史上也有過多次的文化大革命,都是以文物的大破壞而告終的。而且他預見到,又要死人了,特別是大批剛烈而清白的人。而且他説,我並不要把我的這些小玩意兒、小古董收起來。因為它們並不是革命的對象,我也不是革命的對象。他當時幾乎是發了一種天問,是誰給這些紅衛兵、這些孩子這麼大的權力?


老舍骨灰安放儀式

  解説:1978年6月3日,“老舍先生骨灰安放儀式”在北京舉行。在死者的骨灰匣中,只收入了老舍生前用過的一副眼睛、幾桿筆和一筒他愛喝的茉莉花茶。這很自然的讓人聯想起他的父親,那位戰死沙場的護軍,他的墳墓中也只有留下一雙布襪子、一副褲腳帶和一張寫著生辰八字的紙片。在這次頗有平反意味的追悼儀式之後,社會上紀念老舍先生的文章大量出現。特別是有關老舍之死,爭議一直存在,40年來竟然從未有過定論。

  同期: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傅光明

  對於老舍之死的認識是多方面的。經過十幾年的調查和研究,我發現,對於老舍之死目前來説,主要有三種説法,抗爭説、絕望説和脆弱説。這些不同説法恰恰説明老舍之死的複雜性。1984年,巴金先生曾經説過一段非常有意思,或者説是值得人們尋味的話。巴金説,老舍之死是抗爭的行為,是受過了士可殺不可辱、知識分子有骨氣的表現。但是它又是複雜的,就是説老舍在這個行為的背後,可能有幻滅,有痛苦,有困惑。那麼這個恰恰把老舍之死的複雜性給呈現出來了。

  解説:老舍究竟是怎樣死亡的?歷史能否被真實的還原呢?帶著這個疑問,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傅光明,開始了他長達十幾年的調查。他走訪了在老舍死亡之前和去世當天曾經親身經歷了這一歷史事件的20多位當事人,然而,調查的結果卻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歷史的輪廓不僅沒有變得清晰起來,反而更加模糊了。

  同期: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傅光明


  我遇到了三個自稱打撈老舍屍體的人,他們每一個歷史的敘述都不一樣。如果按照他們所説,所還原出來的歷史真實,那就是另外一個樣子。他們又都能自圓其説,甚至都有旁證,證明自己真真確確就是老舍屍體的打撈者。不過禁不住推敲,我們仔細一想,三個人不可能都真實。如果真實只能有一個,或者三個都不真實。這個邏輯非常簡單。如果三個都真實,那麼就等於説,在歷史的某一刻,三個人打撈起了不同的老舍,有三個老舍,邏輯上是説不過去的,或者説是荒謬的。

  解説:荒謬的時代似乎早已過去,現在的老舍故居也已經物是人非,再也聽不到好客的主人京腔京韻的談笑聲了。如今,參觀丹柿小院的遊客漸漸稀少了,老舍和他那個時代好像都已經被歷史所忘卻。但是,在另一些人的眼中,老舍之死卻仍然是一個言説不盡的話題。

  同期: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傅光明

  法國作家加繆也説過一句特別漂亮的話,我以為是特別漂亮的。加繆説,自殺的行動是在內心中默默醞釀的,猶如醞釀一部偉大的作品。就拿老舍來説,導致他自殺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非常多元的。1966年的823事件只不過是導致老舍之死的最直接的外因,而其他的諸多因素是非常多的。從老捨得作品,從老捨得性格等等,都反映出這個多元的因素來。那麼老舍之死的這種多元複雜性,也是我這些年的研究採訪努力所要呈現的。我不是要給出一個結論,因為我們好像也不太容易給出一個結論。從這一點上恰恰可以表明,老舍最後的自殺,似乎是在深思熟慮中默默醞釀的一部偉大作品。而且這部作品,它的思想意義留給了歷史,留給了我們後人。

責編:李菁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