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老舍詞典》第一集 北京滿族貧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8日 10:10 來源:CCTV.com

  解説:這裡是北京新街口豁口的西北側,原來是一片叫做太平湖的不大的水面。40年前,這裡蘆葦叢生,湖水盪漾。據説,在“十年浩劫”那個動蕩的歲月,曾經有上百人在此處投水自盡,而第一位殉難者則是名滿海內外的作家--老舍。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1966年8月23日,老舍先生在北京文聯參加文化大革命運動。當天下午,他在國子監街的孔廟遭到紅衛兵的毒打。然後回到北京文聯繼續輪番遭到批鬥。第二天深夜,他在太平湖投水自盡。

  解説:1966年8月24日清晨,老舍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翻開這一天的日曆。他向空寂的書房投過最後一瞥,然後來到年僅三歲的孫女面前,慢慢的對她説:“跟爺爺説再-見-”。死亡在向他招手,太平湖在向他呼喚,也許那裏才是有尊嚴的完美世界。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我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太明白為什麼老舍先生選擇太平湖作自己生命的終點。後來有一次,我很偶然地看到一張1949年以前的北京老地圖,發現太平湖位於北京城外的西北角,隔著城墻正好對著西直門內的觀音庵,這個地方是老舍先生母親的住地 。我忽然明白了,他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歷史有的時候是要走圓圈兒的,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雖然是一種螺旋型的上升。

  解説:在老舍看來,自己的出生是個黑色的幽默,充滿了荒誕的意味:在“灶王爺”升天的好光景,一個剛剛降生的城市苦孩子卻險些死掉。他自嘲的寫道:“灶王爺升了天,我卻落了地”。

  1899年2月3日,恰好是農曆戊戌年的臘月“小年兒”。正當北京人忙著祭灶的時節,老舍降生在北平一個貧困的旗人家庭。他剛剛落草,母親就昏死過去,要不是及時趕到的大姐把他緊抱在懷裏,老舍難免不被凍死。

  多年以後,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老舍依然滿懷沉痛的寫道:“每逢看到一條癩狗,骨頭全要支到皮外,皮上很吝嗇的附著幾根毛,像寫意山水上的草兒那麼稀疏,我就要問:你幹嗎活著?你怎樣活著?”“在這條可憐的活東西身上,我看見自己的影子。我當初幹嗎活著?怎麼活著過來的?和這條狗一樣,得不到任何回答,只是默默的感到一些迷惘,一些恐怖,和一些無可形容的憂鬱。”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老舍先生的父親母親都是滿族人。父親是正紅旗的,是保衛皇宮的護軍。母親是正黃旗的,是出生在農村。當時他們的收入,就是三兩銀子、一擔老米。父親犧牲以後,錢糧減半,就完全靠著母親的勞作養活一家人。所以,老舍先生的童年和青少年 是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的。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從清代的乾隆年間開始,八旗生計的問題就相當突出。在許多的八旗家庭中間,人口越來越多。可以總地來説,兵有定額,餉有定數。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不允許八旗隨便地增加兵額,也不允許旗人們隨便去改行從事工農業。於是,八旗的許多家庭裏就出現了閒散旗人。他們不得不靠家裏邊其他人補上兵額的來贍養。於是乎,就出現了八旗家庭中間普遍的貧困化的傾向。

  解説:老舍出生一個壓抑而怪誕的年代。清末戊戌年,百日維新失敗,康有為、梁啟超逃離北京,譚嗣同等六君子人頭落地,許多敵視維新變法的保守派又神氣起來。洋人們自然也很得意。可是,他們也擔心,鄉下的“義和拳民”正揭竿而起。這些歷史內容,在老舍晚年的劇作《茶館》中透露出了許多消息。

  電影《茶館》片段


  解説:八國聯軍,是母親為老舍講述最多的恐怖故事。慘痛、憤怒、荒謬,是成年之後老舍對此的複雜感受。太后、皇上都跑了,留下滿城百姓和旗籍官兵駐守一座毫無意義的空城。身為保護皇城的護軍,父親拿著老式抬槍跟洋鬼子打巷戰,最後被燃著的火藥燒傷致死。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八國聯軍涌入北京城以後,開始燒殺掠奪。他們也進了老舍先生的小家。這個時候,母親和三姐躲在墻根下蹲著 。洋兵進到院子以後,第一個動作是捅死了大黃狗,然後進到屋裏去翻箱倒櫃。等洋兵走了以後,母親和三姐進到屋子裏才發現,一個大木箱扣在了熟睡的一歲半的老捨身上。如果他當時哭鬧的話,他的命運非常可能像那個大黃狗一樣。


  解説:20世紀是中國最為動蕩不安的年代。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沉重磨難。在老捨得童年記憶中,故鄉已經不再有往日的榮光,她完全是一個貧苦市民的世界了。

  同期: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 吳福輝


  它(北京)整個城市發展歷史當中,在近代以來兩次淪為廢都。第一次是在晚清。清朝一垮臺,北京的市民,包括旗民,都成為遺民了。他們就很快貧困。第二次廢都是在民國。民國以後,等到南京政府一成立,把北京改為北平了。這時北京又一次淪為廢都。這個時候,民國政府那些官員和他們的家屬,再加上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宣佈旗籍作廢了,再沒有説一年給你什麼俸祿,沒有這回事情了。這麼兩次淪為廢都以後,北京這個城市就留下了很多很多這樣的老百姓、普通市民,他們很窮,但他們都是老派,這個就決定了老舍作品的市民世界。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 關紀新

  至於到了20世紀初辛亥革命以後,八旗的糧餉徹底斷絕之後,滿族許多家庭就完全走向了赤貧化。他們大量地涌入城市貧民的行列,有些人不得不去,比如説拉洋車,當警察,賣藝,甚至於墮落成為妓女,這種人都大有人在。老舍後來成為一個作家以後,他也始終非常深情地關注著這樣一些社會階層,他的這些苦同胞的命運。


老舍在寫作

  解説:“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她做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她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從這裡,我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在老舍母親身上,有許多當時旗人中間所推崇的一些優點,和他們所標榜的一些品行。比如説,老捨得母親特別幹練、勤勞、手又很巧。她特別地看重自己的名聲,也就是説,她非常地要強。她經常地去關注周圍的窮苦人,和她一樣命運的人,給他們一些幫助。而且老捨得母親非常善於吃虧。我們注意到,在老捨得一生中間,他的許多待人接物、處事的方式和原則,都和他的母親如出一轍。

  解説:在老舍7歲時,一位後來法號叫宗月的大和尚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宗月原名劉壽綿,是北京西直門一帶有名的大財主,老捨得祖輩曾經為他家效過力。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劉壽綿是一個黃帶子,他是一個貴族出身的年輕人。由於歷史上的關係,他和舒家祖輩上有些關係。到了老舍先生誕生以後,這兩家依然有些走動。劉壽綿是一個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他好做善事,他曾經把他的財産毫無報酬的捐給窮人,以至於最後自己也淪為窮人。他的夫人和他的女兒也都跟著他一起出家了。他最後當了一個和尚。由於他心地非常善良,最後在北京變成一個非常有名的大和尚。他曾經幫著老舍先生,拉著他進私塾,拉著他受教育。所以在他圓寂以後,老舍先生曾經寫文章悼念他。他説,假如沒有劉大叔,他説我不可能識字,我不可能受教育,而且我也不知道做善事會有什麼意義。

  解説:許多年後,著名語言學家羅常培這樣勾勒童年時代的老舍:“北平西直門大街高井衚同口上的第二兩等小學堂裏”:“一個小禿兒,天生灑脫、豪放、有勁,把力量蘊蓄在裏面而不輕易的表現出來,被老師打斷了藤教鞭,疼得眼淚在眼睛裏亂轉,也不肯掉下一滴淚珠或討半句饒。”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老舍先生小的時候喜歡唸書,他在學校裏是一個很用功的孩子。他的長處是語文、作文、講演,非常優秀。而且他講演的時候很幽默,經常把別人逗的哈哈大樂,而自己一點兒都不笑。那麼對旗人一般喜歡的那些玩意兒,他並不是特別有興趣。鬥蛐蛐,養鴿子,他並不太喜歡。課外的時候,他有時候和自己的小夥伴,比如説羅常培,一起去小茶館聽聽評書。當然都是羅先生掏錢,他是白聽的。

  解説:老舍和羅常培都是旗人,而戲曲則是藝術化了的旗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20世紀初,旨在推翻清王朝統治的辛亥革命,讓整個滿民族的命運發生了逆轉。許多具有高度藝術修養的旗人迫於生計,紛紛“下海”,僅在京劇界,就出現了“十全大凈”金少山,“四大名旦”中的程硯秋、尚小雲,“四大鬚生”中的奚嘯伯等一批大師級的藝術家。旗人中的票友更是難以計數,就連普通百姓也能張口就唱一段。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世代的旗人,他們始終沒有人身自由,被嚴格地圈定在當兵吃餉的人生道路中間。他們從生下來就被統治者用少得可憐的所謂鐵桿莊稼,也就是他們的兵餉,買去了他們終生的自由。除了上崗下崗之外,他們沒有任何另外的道路可以走。這樣看來,旗人們的命運其實是一個悲劇。他們不能不時時籠罩在這樣一種陰影之下。為了解脫這種陰影的籠罩,他們就要去尋找一些比較能夠解脫自己的方式。文化藝術就是這樣一種方式,旗人們在文化藝術這個方向上肯于花氣力,同時他們也真從文化藝術的方向上,普遍地尋找到了一些解脫。後來慢慢地,整個滿族這個民族都藝術化了。

  解説:老舍在他的長篇小説《四世同堂》中,對當年旗族的藝術生活場景,做過清晰的描繪:“整天整年地都消磨在生活藝術中,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們都會唱二黃、單弦、大鼓與時調,他們會養魚,養鳥,養狗,種花和鬥蟋蟀。像鴿鈴、風箏、鼻煙壺、蟋蟀罐子、鳥兒籠子、兔兒爺,我們若是細心的去看,就能看出一點點旗人怎樣在最細小的地方花費了最多的心血。”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副會長 關紀新

  滿族這個民族從定都北京之後,經過了三百年間,他們的文化出現了變異。首先是他們逐漸地基本上放棄了自己民族的語言,也就是滿語。後來就慢慢地,他們開始耐心地去改造北京城的漢語。在這個過程中間,滿族人他們把語言看成是一種藝術。於是他們經常地去打磨、把玩這種語言,北京話就是在他們的打磨和把玩之中,慢慢地成為了像我們今天能聽到的這種清脆快當、字正腔圓、曉暢易懂這樣的一種語言。到了老舍手裏,北京話的這種內在的美感,就被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釋放出來了。

  解説: “我的嘴老不肯閒著,對什麼事我都有一片説詞,對什麼人我都想很恰當地起個外號。我受了報應:第一件事,我丟了老婆,把我的嘴封起來一二年!第二件是我當了巡警。在我還沒當上這差事的時候,我管巡警叫作“馬路行走”,“避風閣大學士”和“臭腳巡”。這些無非都是説巡警們的差事只是站馬路,無事忙,跑臭腳。哼!我自己當上“臭腳巡”了!生命簡直就是自己和自己開玩笑,一點不假!”“在這裡,我認識了生命的嚴肅,連句玩笑話都説不得的。”


老北京的廟會

  解説:在老捨得心目中,北京永遠是一張鮮活生動的文化地圖。那裏的風景與人物,那裏酸梅湯和杏兒茶的吆喝聲,他全熟悉。他説,北平就像一條清澈的溪流,只要我一探手,就能摸上一條活潑潑的魚兒上來。

  同期:老舍之子 舒乙

  老舍著作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特點,它是描寫北京的,而且這個北京集中在北京的西北角,就是阜成門、西直門這一帶。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裡是他的誕生地,這裡是他度過童年和青少年的地方。

  同期: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紀新

  北京老城的西北角,在有清一代,是正紅旗和正黃旗的駐地,也就是清代末年老捨得父親和母親所隸屬的兩個旗的駐地。在這片浸潤著父精母血的民族的熱土中間,它所誕生的這種深刻的文化心理,實際上作用了老捨得一生。

  解説:老捨得一生似乎都在不斷的反思自己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北平記憶,用他的筆藝術地描繪著在歷史洪流的激蕩下,這座城與她的子民們遭遇的生機與死訊,再生與沉淪。他不由自主的陶醉於北京文化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和精緻,並且為這種美的喪失而感傷、惆悵。他熱愛北平人講禮儀、守秩序、謙和與溫厚,但他也悲哀于這種“文化過熟”而導致的盲目自大、懶散、茍安與怯懦。交織著複雜感受的故鄉記憶,讓老舍為北平的現代命運吟唱起在劫難逃的詩意輓歌。

  同期:中國現代文學光研究員 吳福輝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偉大作家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思想型的,比如説魯迅,就是屬於思想型作家,思想很尖銳,現實性很強,然後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到現在為止,我們還能拿他的思想作為武器來解剖社會,解剖自己,然後不斷前進。那麼另外一種作家就是文化型作家。這種作家往往是通過自己一生的文學,能表現一種社會的世態,能夠表現一種人物他們的言行,可以表現這一種人他們生活特別的樣式。那麼像老舍這樣的作家,他一生當中,他就是表現北京市民社會。如果説沈從文是湘西邊城的歌者,蕭紅是呼蘭河縣的世界的表現者,那麼老舍就是北京市民不朽的敘述者。


老舍在池塘邊

  解説:“我真愛北平,這個愛幾乎是説而説不出的。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支支節節的一些什麼,而是整個兒與我的心靈相粘合的一段歷史。”“面向積水潭,背後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的坐一整天,心中完全安適,無所求也無可怕,像小兒安睡在搖籃裏。”

  童年與青少年時代的老舍,或者我們叫他舒慶春,依然沉睡在命運的搖籃裏,他仍然懵懵懂懂,等待著偶然的手指再次扣響他的窗欞。到時候,他將遠赴英倫,在那裏他將獲得另一種文化視野和人生參悟。

責編:李菁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