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24日,一架蘇制伊爾十四專機降落在瑞士日內瓦昆士蘭機場,當機艙裏一位氣度非凡,英氣勃發的乘客走出機艙時,等待已久的人群中發出“周恩來,周恩來”的歡呼聲,人們滿懷著熱情迎接這位來自紅色中國的首任總理兼外長,這也是周恩來率領代表團第一次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性的重大會議。
關於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舉行,中國和美、英、法、蘇等20多位外長聚會日內瓦,討論在上述兩個地區停止戰爭並實現和平的途徑。最後朝鮮問題由於受到美國的極力阻撓,最終沒能達成任何協議,而印度支那問題卻在中蘇等國家的極力斡旋之下最終達成了和平協議。
在這次會議期間,好戰言論與和平呼聲此消彼長,東西方陣營之間既相互排斥又試圖靠近,以致會場內外局勢嚴峻翻覆,各種關係錯綜複雜,然而周恩來以他的大智大勇在世界外交巨擘間折衝樽俎,以一位初登國際外交舞臺的政治家身份,率領著一支嚴重缺乏經驗的外交“遠征軍”,卻逐漸成為會場上能夠左右會議進程的重要政治力量。新中國代表團首次踏足西方腹地,如何應對陌生環境中蘊藏的種種挑戰?在長達三個月的會期中,這批嚴重缺乏經驗的中國外交官們如何迅速地成長起來?如何能夠在日內瓦這個由西方大國長期佔據的國際舞臺打響新中國的旗號?欲知詳情,請收看《見證 親歷》之《日內瓦1954》。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