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2日 12:27 來源:
| |
1966年邢臺大地震過後,震中白家寨的房屋成為一片廢墟,人們先是搭起臨時的防震棚度日,
不久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村裏蓋上了新的磚瓦房。
如今當年受災最重的白家寨的農民已經住上了第三代磚瓦房,
四十年前的邢臺大地震還催生出北京西長安街旁的一座高大建築,那就是中國地震局。
1966年3月持續了二十多天的邢臺大地震不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而且給當地人民的財産帶來重大損失,倒塌的房屋把農民的糧食和其它日用品都埋沒了。大震過後人們傾家蕩産,生活難以為繼。災情傳出後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各地對邢臺災區開展了空前規模的援救行動。
寧晉縣泥坑酒廠廠長:成松森
| |
大概第三天,天津醫療隊就下來了,天津醫療隊來以後,就給大家治病。
接著大約在一週左右,救災的物資就到了一家一戶,像我一個人分一個草席這個草席按這個人你反正能睡下,另外分了像南方的菱角,荸薺,藕,
當時因為糧食供應比較 緊張,因此國家從南方省份調運來一些含澱粉的水生植物.
寧晉縣泥坑酒廠廠長:成松森
都沒見過,那菱角怎麼吃都不知道,不知道怎麼吃那荸薺大概怎麼吃,不知道,就説是救濟,很及時,每家每戶分多少按人頭都發了救災被褥,那不能住的都搭簡易棚,木材市場上你只要打個條子,就可以拉木材,回家就搭棚。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邢臺地震後趕赴災區救災的軍隊和全國各地的醫療隊有195個,醫療人員共計8600人,義務為災區人民治療和發放藥品,他們成為救死扶傷和震後衛生防疫的主要力量。同時大量救災物資被裝上火車運往邢臺災區.
| |
北京市汽車運輸公司派出一百輛汽車滿載救災物資駛向災區,全國各地調往邢臺災區的汽車達2000輛。
各地支援災區的糧食累計達八千多萬公斤,還有蔬菜等生活用品和物資,滿載貨物的汽車在通往災區的公路上排成了長龍.。
| |
全國各地還支援了大批糧食和其它物資。
黑龍江,廣東支援木材2200立方,
山西省無償支援鐵鍋兩萬口,
| |
上海市無償支援了大量生産生活用品和食品,
當年國務院調撥的救災款達9000萬元,全國各地人們捐款達87萬元,慰問信3萬餘封。糧票40萬斤,
甚至遙遠的西藏自治區也支援災區240匹馬,後來重情義的邢臺人民回贈給西藏240台拖拉機。
| |
黨和政府以及全國人民的支援,使邢臺地震災區的人民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並鼓舞起他們重建家園的信心。
原邢臺地震局辦公室主任:胡寶海
| |
邢臺地震以後,由於全國人民的救援,黨中央毛主席的關懷,解放軍的支援,所以災後重建工作開展的非常順利,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生産馬上恢復,防震棚防震屋都開始搭建,使人民不受凍,吃飽飯。由於全國人民的支援,黨中央的關懷,使邢臺人民深受鼓舞,深受感動.所以人們發自內心的喊出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根據周總理指示來到邢臺災區的李劫夫,洪源等文藝工作者把人民群眾的心聲譜成歌曲,共創作了20多手歌曲,在災區廣為傳唱.
白求恩國際醫院檢驗科主任楊育梅:
| |
當時唱歌唱的最多的是劫夫那個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這首創作于地震災區的歌曲,後來迅速流傳全國各地,成為那個時代標誌性的強音。
地震過後,隆堯縣白家寨公社的農民在黨支部的組織下,在解放軍和下放幹部的幫助下開始下地進行春耕生産,他們平整好曾經噴水冒沙的土地,給地裏施肥耕地.
| |
在春日的陽光下農民又開始在田間勞作,也真應了那句地動年景旺的古話,當年的收成還不錯.
遵照周總理的指示:發展生産,重建家園。已成為一片廢墟的白家寨重新規劃了村落的建設藍圖,並開始燒磚制瓦,在政府和解放軍的幫助下,人們清除瓦礫,建起寬敞結實的磚瓦房,不久,村民告別了土坯房和防震棚,住進暫新的大磚房,重建的村莊煥然一新。
| |
災區換新貌 |
然而華北地區無論農村還是城市的人們都擔心地震會突然來臨,連續不斷的余震成為人們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因此人們也想了不少辦法。
北京市民 譚德福:
| |
1966年邢臺大地震,我們也挺緊張的,若是晚上睡覺實實在在不踏實,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大家也是提心吊膽,那怎麼辦,最後想了個辦法,弄個啤酒瓶把它倒立著,如果瓶子倒了,那大傢伙就知道是地震了.
| |
其實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地震測報儀器的國家。在東漢時期,我國大科學家張衡便利用這個原理髮明了候風地動儀,它可以測知四面八方的地震,如有地震,中間的都柱就會偏倒觸動杠桿,龍口中的銅珠就會落入下面的蟾蜍口中。
現在侯風地動儀已成為我國各級地震部門的標誌.
在京西鷲峰腳下,建有我國第一個地震臺鷲峰地震臺,它是由李善邦,傅承化等科學家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創辦的,在裏面設有從國外購買的衛立蒲電磁地動儀,鷲峰地震臺成為我國現代化地震研究的起點。
然而,在邢臺地震前的數十年間,我國的主要地區一直沒有發生過大的地震,因此人們對地震災害感到疏遠和陌生,邢臺地震後人們才認識到,對於地震災害,我們沒有設防,國家也沒有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只是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幾個小的地震觀測點。
於是我國對地震的研究測報從邢臺地震開始起步。
3月8日邢臺地震發生的當日,周總理在國務院會議廳接見了國家科委的負責同志,他指示“地震隊伍要擴大,提出規劃來,解決地震的延續時間與發展方向,要行動起來,到現場去,到實踐中去,逐步解決”。
3月9日周總理夜間到隆堯災區視察時,聽取了彙報,並查看了縣誌,他説:“查了縣誌,在這裡1200年以前,已有過大地震,希望轉告科學工作隊伍,研究出地震發生的規律來,努力突破科學難題,向地球開戰”。
| |
科考隊考查災情 |
遵照周總理的指示,陸續來到邢臺地震現場進行研究考察的共有24個部委,分屬100多個單位的3600余名科技人員,成為一次建國以來罕見的大規模科學考察行動。
各路科研人員不顧條件艱苦,一到災區就投入到地震預測研究工作中,並取得了驚人的科研成果,朱傳鎮就是當時在地震現場的科研人員之一。
中國地震局高級工程師朱傳鎮:
| |
當時我們的隊伍設在寧晉縣耿莊橋,住在帳篷裏面,條件是比較艱苦,但是大家是有一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雖然當時如何搞預報沒有任何先例可以借鑒,但是人民要求我們預測地震,減少損失,所以我們就邊研究邊探索。
由於地震科研工作者的認真觀察分析,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地震發生的一些規律。
河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王澤皋:
| |
當時極為重要的一個現象就是密集,平靜,大地震。所謂密集就是小地震很多,一會兒小地震平靜,一會兒沒有小地震,然後就來大地震。密集,平靜,大地震是當時最高級的一個提法,也是最實用的一個提法,當時就是根據這一個現象經過詳細的對比當天的地震過程,成功的預報了3月26號的強余震。
朱傳鎮就是當年向抗震指揮部預報地震的人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高級工程師朱傳鎮:
那天我們發現有些異常情況,在晚上我們就開了個會商會,我們在當地現場天天晚上都要開會商會,那天晚上人都到了,特別多,就是把個人掌握的情況作了彙報然後做出分析判斷。
3月26日這天持續不斷的小余震突然平靜下來,
河水水位上漲,傍晚大批老鼠竄出洞穴,像是在集體大逃亡.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高級工程師朱傳鎮:
根據這些情況,還有其它一些特徵,大家就覺得可能會有一次比較強的余震出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就代表綜合預報組向指揮部報告我們會商的結果,就説在幾個小時之內,就有可能發生一個六級左右的強余震,正在我打電話向指揮部彙報快結束的時候,大地發生顫抖,而這個地震恰恰是我説的在南邊發生了6.3級的地震。
這次成功預報地震,極大地鼓舞了地震科研工作者的信心和熱情,並開創了我國地震史上首次準確預報地震的先例。
1966年4月1日周恩來總理來到寧晉縣耿莊橋地震災區視察時特意來到了地震科考隊的帳篷裏。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高級工程師朱傳鎮:
當時我擔任現場地震資料分析預測的負責人,我記得當我向周總理彙報時,當我談到了3月26日左右成功預報那次強余震的時候周總理顯得非常高興,他説你們年輕人就是要敢闖,科學就是要創新,創新首先就要闖,他同時對我講地震預報是很難的科學難題,需要一個人的終生奮鬥,不是説一兩下就能解決的,他説希望在你們這一代解決這個科學難題,把地震預報攻克下來。
| |
1966年4月27日周總理接見了地質部長李四光等著名科學家,並對他們説:“今天請你們來,就是希望你們搞地震預報,這是我交給你們的任務”。後來李四光同志擔任了中央地震工作小組組長.為我國的地震研究和地震科研隊伍建設做出了大量工作和重要貢獻。
周恩來總理在邢臺地震災區視察時還提出群專結合預測地震的問題,因為當地的農民最早觀察到身邊一些事物的異常變化。
在隆堯地震中心的馬蘭村有一口號稱馬蘭一號的水井,這口井在地震時的異常變化引起了村民袁桂鎖的注意。
馬蘭村民袁桂鎖:
| |
就在這馬蘭一號井這個井的水位,在地震之前上升的就快,跟井口快平了,一伸手。往裏一伸,水就夠上了,在這兒住的一個家要打水,往裏一伸手,就打上水了,當時沒有地震知識,不知道這是地震前兆,後來一地震這井水呼嚕呼嚕就向上噴上去,就跟個大柱子一樣,噴起四米多高一個大柱子,水渾得不行,沙子帶泥都噴出來了,原來這個院子是個坑,那個水,那個沙子把坑都淤平了,當時我説地震之前,地下水肯定有變化,我就開始預測,自己開始默默測量.
在地震中,老袁失去了女兒,悲痛過後老袁組織了村裏地震觀察組,觀察這口井水位變化情況,每日記錄,並撰寫了論文(地下水與地震)闡述了自己多年觀測研究的成果,得到專家的肯定,後來他作為土專家調縣地震局工作過,現在老袁還是每天一次觀察記錄馬蘭一號井水位的變化情況,並上報縣地震局。
馬蘭村民袁桂鎖:
從1966年3月12號,我就開始地下水測量,搞地震研究工作,一天也沒閒過,到明年3月12號就整整40年了,雖説我現在已經老了,我是已經退休了,但是我永不能放棄地震研究工作,不能放棄。
數十年的地震研究沒有給老袁帶來什麼財富,帶來得只是幾本榮譽證書和精神寄託。
像袁桂鎖這樣在地震研究戰線上默默無聞工作的人還有許許多多。
離馬蘭村不遠的田野中,有一座國家級的紅山基準地震臺,紅山地震臺建於1966年邢臺大地震之後的幾個月,當時這裡因為地處地震中區,因而匯集了大批地震儀器設備和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是那時全國規模最大觀測手段最多的地震臺。在建臺四十年裏從這裡走出百餘位地震專家充實到全國各地地震臺網,夏亂寶就曾在紅山臺工作了數十年,他也是國家知名地震專家。
原紅山地震臺臺長:夏亂寶
| |
我本人是從1970年到紅山臺來的,是從(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調到紅山臺來的,到紅山臺以後我主要管地震觀測和地震預報工作,在這兒一呆就是36年,這麼多年紅山臺地震工作方面當時主要是臺站管得比較多,包括河南,山東,山西都把資料往紅山臺報,我們在有地震以後及時交接,偵蹤,定出偵蹤位置和震級,向有關部門發報。
紅山臺連續15年在全國評比中一直名列前茅,為地震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們好多人都説紅山臺是我們中國地震預報的發源地,是地震工作的井岡山。
| |
在國內外地震科研界大名鼎鼎的紅山臺座落在隆堯縣一片曠野中,為了避免人為震動這裡幾乎與世隔絕,在紅山台中有現代化的地震監測設備在地下室裏設有地磁,地電阻,測震等多種儀器觀測地震情況,這裡的科研工作者忍受著寂寞和孤獨默默地工作著,現在他們的監測範圍早已不是邢臺地區或華北平原,而是全世界,
然而地震預報依然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在1966年邢臺地震以後,我國進入了地震頻發的階段,1967年的河間6,7級地震。1969年的渤海7.4級地震,特別是1970年我國雲南通海發生的大地震造成了數萬人員傷亡。此時正值文革時期,對國家和人民命運憂心忡忡的周恩來總理立刻召開緊急會議聽取彙報並做出重要指示.
中科院院士 馬宗錦:
| |
就在這次彙報的會上,他就決定要成立國家地震局,總理是非常果斷地做這件事,而且同時説分散主義把我們害苦了,我們一定要形成一個很強的力量,來攻地震預報的事情。
1970年1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地震工作會議,會議根據總理建議決定成立國家地震局。
1971年8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中央地震工作小組和成立國家地震局的通知。
國家地震局應運而生,它是十年動亂時期成立的為數不多的國務院新的機構,國家地震局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的地震研究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75年,地震科研人員根據邢臺地震總結的經驗成功預報了2月4日在遼寧海城發生的大地震,使當地人民避免了一場重大災難,也使我國地震測報工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現在中國地震局有下屬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研究所,臺網中心等七個科研單位,各省都建立了地震局,許多市,縣也建立了地震局,這些機構中都裝備了大量先進設備,進行地震觀測,地震監測網遍佈全國,這些地震臺網裝備了大量現代化的監測和通訊設備.
我國還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地震科研人員隊伍。
同時起源於邢臺地震時的會商制度也一直延續下來,各地地震定期商討震情,會商制對集思廣議,搞好地震測報工作起到了良好作用。
如今40年過去,邢臺地震的陰霾漸漸遠去,生活在繼續,,在隆堯農村,農民享受著冬閒平靜的生活。
夜間都市裏依然燈光燦爛,城裏的人們不再感到恐懼,
惟有獨處一隅的紅山地震臺還在默默的監測著腳下這曾躁動的土地,
而這片土地此時也萬籟具靜。
邢臺地震作為中國地震研究的里程碑,已被載入史冊,
| |
周恩來總理40年前曾經説過説:“這次地震損失很大,要記錄下來,傳給後代。下次再發生就會受損失小,這樣就對得起死了的,也對得起後代。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