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洪洼灣區的王灣村是個建在河堤上的村子。這裡十年九澇,交通十分不便。由於生活貧困,村裏老一輩的村民大多目不識丁。13年前,這個近千人的村落裏根本沒有學校,村裏的孩子們只能每天步行十幾公里去外村求學,每到颳風下雨天,道路泥濘,人們無法出村。孩子們往往是上學不久就被迫失學,村裏的文盲也越來越多。
這種狀況不僅讓當時身為村長的任全學十分著急,也讓他的妻子唐繼娥感到深深的憂慮。
任全學夫婦都不識字,但他們深深地體味到沒有文化的苦處。眼看著村裏的孩子無學可上,唐繼娥疼在心裏,開始暗暗地尋求解決的辦法。
這個偶然的收穫啟發了唐繼娥,她開始謀劃著辦一所小學。想法一經托出,立刻得到了丈夫和村民們的鼎力支持。1993年,私立王灣小學建成了。這在當地可是件新鮮事,村民們紛紛把孩子送到這裡來。王灣人祖祖輩輩上學難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時光荏苒。幾年過去了,王灣小學的第一屆學生畢業了,然而,孩子們升初中又成了難題。
要麼渡河到鄰省上學,要麼走遠路去鎮裏中學求學,王灣的孩子要想繼續接受教育,只有這兩個選擇。可是,1999年初發生的一起意外,令家長們對外出求學孩子的安全産生了憂慮。
要解決這個難題,只有繼續辦起中學。然而,辦中學的難度要遠遠大於辦小學。唐繼娥思前想後決定和丈夫商量商量辦中學的事情。沒想到這一回,任全學堅決反對。
不但丈夫反對,就連兒女們也認為母親的想法太過離譜。
儘管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但唐繼娥沒有泄氣,在辦中學這件事情上,唐繼娥表現出了極強的韌勁。
就這樣,唐繼娥開始了愚公移山般的努力。要辦學,就要有老師,這是擺在她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唐繼娥首先想到了自己的二兒媳婦,師範畢業的趙穎麗。然而,兒媳婦沒有答應她的要求。
兒媳婦的拒絕沒有打消唐繼娥的熱情,她打聽到鄰縣有一個符合條件的年輕人,於是開始三顧茅廬。在來回奔波的路途中,一件意外發生了。
唐繼娥的誠意和精神打動了年輕人,對方終於答應了唐繼娥的請求。這件事也讓任全學對老伴另眼相看。他開始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反思。
老兩口最終結成了統一戰線。為了辦學,任全學特地把子女們召集回家開了一個家庭會議。可是,子女們堅持認為,父母要辦中學的想法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下定決心後,夫妻倆開始了初中部的籌備工作。他們四處打聽上門求賢,終於又找到了幾名老師。解決了師資問題後,他們又騰出了家裏的幾間屋子作為教室,同時經過有關部門批准,獲得了辦校資格。為了辦學,夫妻倆忙得熱火朝天,可村裏卻傳出了一些閒言閒語。
這些閒話讓夫妻倆很是難受,但是卻沒有動搖他們的決心。2000年,王灣私立學校的初中部在幾間舊瓦房裏迎來了第一屆的28個學生。
祖輩務農的任全學夫婦在農活上絕對是行家裏手,但是管理起學校來卻沒有一點經驗,不過,夫妻倆有自己的辦法。
任全學夫婦對老師給予了充分的信任。他們明白,老師是學校的根基。由於經濟條件有限,老師們的待遇很低,任全學夫婦心裏愧疚,所以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愛著這些年輕人。
在夫妻倆的操持和老師們的努力下,學校的管理漸漸規範起來。轉眼間,第一屆學生升入初二,新一屆招生迫在眉睫,這時,難題出現了。
蓋新教室總共花了8萬元,這對於一輩子只和莊稼打交道的任全學夫婦來説,等於是天文數字。為了不打消老師們的積極性,每月的教師工資他們還得按時支付,一輩子沒求過人的任全學這時候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尷尬。
任全學夫婦咬牙渡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轉眼間,第一屆學生要參加中考了,夫妻倆剛剛松下的心又懸了起來。
為了這所學校,任全學夫婦幾乎投入了全部的心血。學校是不是辦成功了?還能不能繼續辦下去?成敗在此一舉。
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任全學夫婦和師生們迎來了中考成績的公佈。王灣學校首屆報名參加中考的十名學生中,有四人考取了高中,其中有一人還考取了市重點中學。
優異的成績不僅讓老兩口松了口氣,也讓當初不少説閒話的村民刮目相看,尤其打動了一直冷眼旁觀的子女們。
曾經拒絕過婆婆的趙穎麗主動來到王灣中學,拿起了教鞭。第二年,王灣中學又有十名學生考上了高中,一下子,王灣中學在洪河橋鎮一帶就出了名。
在大棚裏給學生上課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興建新教室的問題又擺在眼前。令任全學夫婦欣慰的是,這回他們不再是孤軍奮戰了,子女和鄉親們都伸出了援助的手。
新校舍建成了,私立王灣學校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了。唐繼娥仍然每天要逐個教室巡視一遍,十多年來,這已經成了習慣。
河對岸河南籍的學生也越來越多了,每天放學,任全學都要到河邊目送著孩子們乘船離去,他的心裏,時刻牽掛著孩子們的安全。
為了建教學樓,老兩口又背負上了新的債務,加上前一次建房借的錢,老兩口已經背上了28萬元的債務,這個數字沉甸甸地壓在每個家庭成員的心上。
任全學家裏有十來畝責任田,為了還債,老兩口在田邊地頭全都栽上了樹。他們合計著,等過個十年八年,樹木成材了,可以賣一部分錢把債還上。
屈指算來,王灣中學首批考上高中的學生,今年要考大學了,一想到這裡,唐繼娥的心中就沒有了惆悵。
責編: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