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加劇,使消費者不得不量入為出,讓生産企業不得不節約成本或者提高産品價格。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很多國家都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呢?我們來聽聽商界和經濟界人士的看法。
由於原料價格上漲,國際餐飲巨頭麥當勞也頂不住壓力,在今年2月份和6月份,在中國進行了兩次漲價行動,總體漲幅約為5%。與此同時,麥當勞在美國漲價4%,在歐洲漲價2%-4%。麥當勞的競爭對手肯德基,今年以來也漲價了兩次。
麥當勞亞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總裁 蒂姆•芬頓説:“我覺得把這些因素綜合來説好一些。比如説油價,以至於有些發達國家改用乙醇做燃料,而乙醇又是用玉米做的,玉米的價格就上升了,所以這就影響到了食品循環鏈,從而影響到消費者。”
分析人士指出,去年以來發生在全球的通貨膨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美元貶值,另一方面就是基礎性能源過快上漲。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 馬丁•沃夫説:“我想主要的危險在於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顯著減緩,在此風險下,可能造成出口需求的大幅縮水,於是美國等期待自身出口增長,希望美元貶值。”
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認為,目前高通脹局面的形成和過去幾年裏全球資金流動性過剩有關。羅奇説:“當全球的流動資金持續五六年地飛速增長,之後,全球就經歷了一次通脹。所以説,無論是從商品生産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的製造商,或者是發達國家的層面來説,通脹都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你不能把矛頭指向任何一個單一的國家或地區。”
責編: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