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6日 17:45 來源:
春節剛過,一大早,聽見天氣預報的播報員説了一句:“從明後兩天起,在全國某某地區會有降雨、降雪,將給部分地區的交通帶來不便......”漂亮的楊丹不會想到,她親切的提醒卻招來了千里之外的我的憤憤:“只想著交通不便,怎麼不説這場春雨春雪對於緩解旱情有多大的好處啊!”老實講,天氣預報也經常提及降水保墑,説説交通不便更沒什麼錯,只是當時我的心思不在那兒。此時,我正在山西拍攝關於飲水安全的節目,之前剛剛採訪了重慶從去年大旱中總結經驗、加大水利設施建設的內容,而今春當地又遇旱情,急啊! 想必我這種情急之下的蠻不講理,楊丹也能諒解吧。
如果很多常年跑兩會的記者每年都有了“兩會情結”的話,那麼上述記錄即為我今年“情結兩會”的一個小片斷。
每年3月,關係國計民生的“政協”與“人大”都和著春天的氣息,溫暖著人們的神經,而對於媒體來説,每個春天便多了一份責任與挑戰。説責任,毋庸諱言:溝通民情民意,傳達來自黨和政府的聲音,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而説到挑戰,我以為,更多的便是指眾媒體兩會報道的大比拼了。當眾多的鏡頭、臺標對準了同一個焦點,你這家媒體、這個節目最終給大家上了一盤什麼樣的“菜”,一圈人都大眼瞪小眼的守在電視跟前瞅著呢、比著呢,況且,兩會年年報,就算不跟別人比,也要跟自己的過去比比吧,所以不“拚”是不行的。然而,面對著眾家強手的“某某跑兩會”、“某某説兩會”等老牌子,我們的央視七套農業節目的兩會報道,該怎麼“拚”才會贏?
鳳凰衛視的吳小莉早年當記者時,就給自己定了一條職業信念:“有大事發生的時候,有我在,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我。”當然,這需要很多條件作保障,拋開這一層不談,這種信念其實是反映了作為一名記者的職業衝動與素養,即每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時,記者們都有衝到新聞最前沿的渴望。但是,什麼又是“新聞的最前沿”呢?跑完了今年的兩會,我對此又有了新的思考。
2月9日,我們記者三人組到了重慶,在日漸濃郁的年味中,我們的兩會報道拉開了前戰的序幕。常坐演播室的我,開始了“春訪農家”的腳步。
在重慶,對於去年那場百年不遇的大旱,川渝人民依然記憶猶新。在以榨菜馳名的重慶涪陵區,從去年大旱到今天,有一個村子的村民依然沒有水喝,需要當地政府每天派水車來送水。當看到排在村口等水的一排排空桶和人們巴望的眼神時,我忍不住對著鏡頭説:“在這裡,‘水’成為他們珍貴的年貨......”而當我們走到武隆縣時,又意外的發現,這裡居然沒有受到去年旱災的影響,反而還豐收了。當鄉親們興奮的告訴我:“就因為我們這兒水庫修得好”時,我就像在荒山裏找到了寶貝。估計當時要是光線暗點,都能看到我眼睛裏冒出的光。
在四川的勞務輸出大縣仁壽縣,面對滿屋子的農村留守兒童,我本想感受一下他們對父母的思念之情,卻意外的聽到了一個12歲男孩平靜的聲音:“我才不想他們呢。”驚詫之餘,我被孩子幼小心靈中的壓抑和封閉,深深地刺痛。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宜州市,我見到了為病人人工吸痰140多次的普通鄉村醫生梁偉陽,看到了他下鄉行醫時穿破的幾十雙解放鞋。當我冒雨跟著粱醫生上山出診時,我深一腳淺一腳地體會著粱醫生的苦,可他卻時不時地用劉三姐的山歌唱出自己的樂......
在山西平遙縣的南侯村,我嘗到了當地人喝了幾輩子的苦鹹水、高氟水。村裏隨處可見黃牙、駝背、彎腿的老人,更有甚者,有人還喪失了勞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而這一切,都是高氟水惹的禍。今天的孩子們就幸運多了,他們拉著我來到他們家,擰開改良過的安全飲用水的龍頭,露出陽光般的笑臉和一口漂亮的白牙。
在河南林州,我們冒雪上山,尋訪被網友們稱為“最美的鄉村女教師”——梅香。年輕的她為了僅有的兩個學生一直堅持留在小山村裏任教。一塊破舊的黑板,梅香臉上的堅定,孩子們對她的依賴,讓我感受到了“教育”兩個字的分量。梅香的“美”,名不虛傳......
至此,經常在文件上見到的“水利設施建設”、“現代農業”、“農民工與留守兒童”、“農村醫療”、“農村飲水安全”、“農村義務教育”等等字眼就不再是一個個鉛字了,它們其實是一群群人、一件件事、一段段話,甚至是一個個眼神、手勢......當聽説,我們是專門為製作兩會節目而來時,農民朋友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想對兩會代表説......”每到這時,我的心裏就充滿了感動,因為,農民朋友知道,兩會是人民的兩會,他們説的話有人在聽。而作為一名記者,能夠親手構架起這一和諧溝通的橋梁,是責任,更是榮幸!
3月初的北京,天清氣爽、陽光明媚,當我站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向觀眾朋友報告兩會召開的好消息時,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剛剛從前線勝利歸來的戰士,而我的“戰利品”就是“春訪農家”帶回的調查、帶回的農民朋友的心願!它們把我的心塞得滿滿的,讓我忘卻了以前那個幼稚的想法:能在兩會現場出段鏡就算是跟兩會零距離了。其實,真正的零距離是在心裏,一個允許進會場的記者證不能完全讓你站在“新聞的前沿”,恰恰相反,我認為,上會的採訪已經是我此行“新聞前沿”的最後一站了。
在這裡不能不提的是本次兩會報道的先期策劃和團隊精神,如果沒有從領導到欄目人員的精心謀劃設計,就不會有“春訪農家”這一創意的出臺,而我以為,“走出去做兩會”、“自下而上做兩會”正是今年我們兩會報道的最大突破。特別節目也是檢驗隊伍的特殊戰場,在這個戰場上,任何一個兵都可能在關鍵時刻掩護一個戰友,攻克一個堡壘,雖然很可能大家在忙亂中都沒有在意,但是缺少這些,我們就不可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正因為大家不計得失,一路向前,才最終完成任務。當然,加油之餘,我們也有“如果再做這類節目,我會怎麼樣怎麼樣”的雄心壯志,比如:今年在創意想法上有所突破,明年就要豐富節目的“血肉”,增加節目深度,演播室訪談更加貼近生活等,另外,在節目拍攝時間上打出富裕量來,儘早動手,也會讓我們的製作能夠更加精良。
説到團隊精神,還得提提今年我們兩會報道名字的出爐。“又是一年春來到”——這一曾被甘肅省省長徐守盛毫不留情地表揚過的名字,據説是欄目內幾個最有才的腦袋,大晚上靈光一閃“碰”出來的,不容易啊!那就把它當成牌子?要不,再重視點,做成名牌?不然,怎對得起起名的弟兄們!也省得大家一到兩會就總想著跟誰“跑”來“跑”去的,怪累得。3月,春天來了,多好啊,所以每年這個時候,我們都要如約給您問聲好,對您説:又是一年春來到!
責編:程振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