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進一步得到了強調,作為一個農業經濟研究人員我對此也感到非常振奮和鼓舞。 |
| |
| |
| |
這裡是中央電視臺七套農業節目“兩會”特別報道《又是一年春來到》。今天,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召開。
首先來看記者來自“兩會”現場的報道。
主持人張瑋:今天的演播室我們請來了農業部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柯炳生主任。
柯主任您好 ,今天溫家寶總理作了政府工作報告,您聽了溫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之後,您最大的感想是什麼?
農業部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是積極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進一步得到了強調,作為一個農業經濟研究人員我對此也感到非常振奮和鼓舞。
張瑋: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建設現代農業。我們説,建設現代農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它的基礎。我們也知道,去年川渝大地發生了百年不遇的乾旱,很多人都很關注這件事情。那麼,目前我們國家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今天的話題一起來探討一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去年那場大旱,不知道您那時去沒去過重慶附近的地方?
農業部農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我沒有去過,但是我始終在關注這件事情,關注過。可以説,去年那場大旱對農業生産的影響確實是非常大,經過乾旱之後當地的情況怎麼樣呢?我也是專門去重慶做了一次調查,沒想到,我這次去了還有一個以外的發現,一起來看我們記者做的片子。
(張瑋訪農家小片)
觀眾朋友,張瑋現在正站在重慶大地上為您發回現場報道。
去年,百年不遇的川渝大旱震動了全國。但今天我們來到重慶市武隆縣採訪時卻發現,這裡的很多老百姓卻在這場百年不遇的大旱中獲得了豐收情況真是這樣的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我就想帶著您進入一戶農家進行採訪,一起來看。
家住重慶市武隆縣長壩鎮張永才老漢就是去年大旱中豐收的農戶之一
(重慶市武隆縣長壩鎮村民 張永才 )“家裏種了幾畝水稻?”“大約五畝三四。五畝多。”“2006年收了多少水稻?”“大約6000多斤”“2005年收
了多少水稻?”“4000斤。”
一直依靠種菜為生的吉全一家也在去年大旱中獲得豐收
“今年菜收成怎麼樣?”“今年菜收成好。”“今年收入多少?”“今年估計一畝地1000多斤。”“就這個菜。”“一畝地多收四五百斤。”
剛才看到這個小片 ,去年,川渝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但是他們這個地方農作物並沒有受到乾旱的影響。沒有減産,反而多收了一些。您現在給我們分析一下,原因會是什麼呢?
我猜,無非是兩個原因,一個是作物的品種特別耐旱,要不然就是有特殊的水源,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一起來看記者在當地的調查。
整個旱情特別嚴重,怎麼會多收了?靠水庫的水,有水,靠水庫的水。
這裡很多農民告訴我,在大災之年之所以能有好收成,是因為武隆縣的水利工程搞得好,那麼這裡究竟有什麼樣水利設施?又是怎麼發揮作用的?現在我就來到了武隆縣的一座中心水庫。
原來,幾年前為了保證當地飲水和灌溉,當地政府多方籌措一億多元資金,修建了這座水庫和很多引水渠道,去年大旱,正是這些水利工程保證了
當地農民的豐收。
(重慶市武隆縣水利局局長 余忠)通過主幹渠,幹渠、支渠到達了每一塊田地,保證了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