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聚焦三農》如何雙贏
——屈哲 倪兵 2005年7月2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3日 10:28 來源:CCTV.com

  叫好又叫座的影視劇,堪稱精品。那麼《聚焦三農》,如何才能實現雙贏? 欄目剛剛開播之初,許多人把《聚焦三農》看成了農業節目的《焦點訪談》。監督、曝光類的節目,成為欄目主創人員的心內所屬。於是《此橋不通》、《電價為何這樣高》、《結婚證何其貴》、《一瓶假酒五條人命》等一批曝光類的節目躍上熒屏,並迅速贏得收視。

  0.2、0.3、0.6,收視率的一路飆升,讓大家歡欣鼓舞。 然而從2004年的2月份開始,中央一號文件、禽流感、兩會報道等一系列反映三農主旋律的節目推出後,收視率一路下滑,甚至幾次出現了0.1的收視谷底,大家一片茫然,這樣的節目該不該做? 於是,從2004年4月起,大家又重回老路,繼續監督、曝光。當看到收視率的強力反彈時,人們的信心更強了,這樣的節目有市場。於是“什麼樣的節目有收視,就做什麼”的思路,主導了整個欄目。案件、災難、邊緣類的選題屢屢出現。

  而另一方面,出於一些對收視率錯誤的認識,政策性的節目選題,卻很少有人願意去做。當監督、曝光類的節目受到量的控制時,收視率再次跌入谷底,大家的心氣有些渙散。整個欄目對創作的方向和理念發生了分歧。怎麼辦? 如此下去,肯定不行。只有轉變觀念、改變自我,重樹信心。

  2005年的春節不平靜。欄目的主創人員都在痛苦的反思。 春節的假期還沒結束,大家就聚到了一起。首先,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三農主旋律的信念不能動搖,這一點一定要達成共識。都説正面的節目沒人看,未必如此。關鍵看你怎麼做、會不會做。過去講究戲保人,現在講究人保戲。這就給創作隊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監督、曝光類的節目,題材本身就吸引人,編導只要把這一事件敘述清楚,就能贏得觀眾。但是要把正面的、主旋律的節目做出彩,就要看編導的功力了。 那麼,怎麼提高?只有學習,向所有能給我們智慧和經驗的人去學習。於是,央視名牌欄目的製片人、主編,相繼做客《聚集三農》。逐漸,欄目的內容和樣式,在大家的腦子裏有了一個新的思路。亦步亦趨地學《焦點訪談》,或是照搬其他欄目的模式,永遠學不到點上,只有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子。那麼這究竟是一條什麼路呢?

  反復研討之後,大家一致認為:用各種鮮活的電視表現手段、講述一個有意思有價值的新聞故事。 學習是為了更好的實踐。春節過後的第一大任務,就是兩會的報道。過去是令人頭疼的選題,如今卻有了躍躍欲試的創作衝動。兩會年年報,報道兩會的媒體數不勝數,我們怎麼做?如何在眾多的強勢媒體中,殺出重圍?為此,主創人員不下十數次的開會研究,一個個思路被反復推倒重來。問題、分析、對策,是新聞評論類節目的報道規律。那麼,兩會要反映什麼問題、誰來反映?誰來分析?誰來出對策?故事性強的節目好看,那麼兩會的報道如何體現出故事性。就這樣,一個個問題提出來,被一次次反復論證,最終,有了我們看到的“我和本山説兩會”。

  節目播出後,無論是節目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獲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認可,取得了不俗的收視效果,真正做到了叫好又叫座。可以説,兩會的報道,我們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大家的心氣凝聚在一起,並再次高漲起來。

  兩會報道的成功,無形中在欄目內部形成了一條創作規律:每個選題,都要充分發揮集體的創作智慧和力量。從那時起,所有的選題在拍攝之前,都要召開由製片人、主編、策劃以及主創人員參加的策劃會。

  在這個會上,所有人都要拿出對這個選題的觀點,由負責拍攝的編導進行答辯。一旦説服不了大家,要麼重新準備、要麼選題被斃。就是編導在外出拍攝的過程中,欄目組也要實行全程跟蹤。編導每天都要與製片人、主編保持電話聯絡,隨時掌握拍攝進程。節目拍攝回來之後,幾個人要坐下來議一議,按照確定好的思路進行製作。當編導初編完成之後,在家的主創人員要一起審看,結果往往就是:重編。 除了對節目質量的嚴格把關,對節目的風格樣式,我們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欄目堅持了很長時間的開頭結尾主持人、中間加小片的《焦點訪談》式的模式,從兩會報道開始,就被我們放棄了。目前採用了一種介於《焦點訪談》與《社會記錄》之間的表現形式。主持人在片中多次出現,隨時進行評點和勾連。語言風格也是亦正亦諧,既不説教、也不過分調侃。

  有人説,這樣一來,編導省事了。一共12分鐘的節目時長,主持人就要佔去2、3分鐘,甚至更長,編導的工作量就要減輕了許多。其實不然。這樣做,反而是給編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他要在有效的時間內,把事情説的有條不紊,要學會提煉、懂得取捨。其次,他在寫主持人的串場詞時,要做到恰到好處,要做到與觀眾的收視心態同步,不能為了讓主持人出來而出來。這樣其實是鍛煉了記者善於總結、善於抖包袱的能力。 比如在四月播出的《酒店風波》一期節目中,當節目放到數十位農民工高高興興入住五星級大酒店時,主持人適時地出現,提出一個問題:公司老闆幹嗎要花那麼多錢,讓這些農民工住進如此豪華的五星級大酒店?主持人這時的出現,恰恰是觀眾此刻最想知道的,正好由主持人給提了出來。如果不用主持人,那麼只能是解説加上一些空鏡頭,效果肯定不明顯。

  緊接着,為了回答主持人的問題,節目只用了公司老闆的一段解釋,馬上又回到了演播室,主持人繼續發問:這個公司老闆真是那麼好心嗎?這樣,主持人的每次出現,都會給觀眾一個警醒、一次強調,這樣的效果,肯定會比空鏡頭加解説過度,要好的多。

  再有,這樣做的效果,也是強化了主持人的作用。人們總説,農業節目沒有名主持。如果按照以往開頭結尾出主持人的節目模式,我們的主持人很難給人留下印象。那麼加大主持人的評點力度,針對主持人的特點,設計語言風格,形成欄目與主持人風格的統一,那麼我們的主持人終究會有出頭之日。

  認識統一,節目創作形成一定的規律,接下來最難處理的,就是選題。目前,監督類的節目比例,已經被壓到了極低。暴光類的選題,更是一個都沒有涉及。但是節目的收視率,卻在穩步上升,這是為什麼? 從兩會報道開始,大家逐步懂得了如何把握選題,總能在看似平淡的事件中,找到觀眾的興趣點。創作過程中,總是從觀眾的角度看待問題。從選題的切入點、到敘事的結構、再到語言風格,都力求平民化。比如最近連續播出的“中國扶貧報告”、“人間真情”系列,都是既有口碑、又有收視。

  此外,在欄目內部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家的編導,幾乎每天都要求收看我們的節目,如果沒看的,也要堅持看第二天的重播。隨時進行討論,評點得失。每週例會,説的都是節目創作。只要是高收視的節目,一定拿過來學習,而且還要把其他欄目的製片人、以至中心的領導,請過來共同出招。針對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有時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但是,大家在往前走。

  眼下正是三夏大忙季節,也正是《聚焦三農》出活、出彩的時候。像兩會報道一樣,我們對夏收的節目,已經進行了反復研究,最近播出的測土施肥節目《全靠肥當家》也創下了0.42的高收視,我們會在不斷探索中使欄目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發展。

責編:程振宏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