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石城村地處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半島東部沿海突出部,扼興化灣入海口。過去,由於山窮水瘦,土地貧瘠,加上交通閉塞,氣候惡劣,群眾生活長年處於窮困潦倒之中,是莆田“界外底”遠近有名的貧困漁村。全村面積2.6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不足1分,有1407戶,人口6150人,21個村民小組,在外僑胞及歸僑僑眷2千多人,是莆田市重點僑鄉。
| |
改革開放以來,村兩委帶領全村黨員群眾真抓實幹,艱苦創業,按照生態型漁港新村的定位,闖出一條“水産興村、企業強村、勞務富村、漁港壯村”的發展新路子。農民人均純收入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100元,上升到2005年的7600元,村財收入160多萬元,經濟總量增大,綜合實力提升,全村環境整潔、鄉風文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
| |
在石城村,村民以傳統捕撈為主,生産模式單一,收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近幾年來,村兩委積極引導群眾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實現了兩個重要調整:一是由長期的海洋捕撈業向水産養殖業轉移;二是由傳統的養殖品種如海帶、紫菜、紅毛藻等向新特優品種黃瓜魚、梭子蟹、對蝦、石斑魚、美國紅魚等發展。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在鮑魚試養成功的基礎上全村開始大規模養殖,通過股份集資方式籌資1000多萬元,投養山東優質皺紋盤鮑500萬粒,為了規避南方夏季颱風、赤潮、高溫造成鮑魚苗大量死亡的養殖風險,村委會在技術人員指導下精心組織,創造出鮑魚養殖夏季南北大搬遷的科學模式,提高成活率和成長率,養殖獲得極大成功。連年來養殖規模迅速擴大,至2005年共投入1億多元資金,網箱養殖鮑魚7千多個共3千多萬粒,産值可達2億元左右。
| |
一業興帶來百業旺。鮑魚養殖業的規模發展,不但解決了本村400多漁民再就業,而且也帶動了周邊地區和相關産業的發展,為周邊地區的水産養殖及加工業提供了成功的技術、信息及市場;同時也為許多村原本滯銷的海帶、紫菜找到了一條暢銷的渠道,又使勞務出國每年帶回的二千多萬元閒散資金找到了發展經濟的出路,從而帶動了一批與之密切相關的行業如水産加工、運輸、機修、制塑、旅遊及餐飲業的蓬勃發展。目前石城村的鮑魚産業已形成集育苗、養殖、加工、出口于一體的産業鏈,成為莆田市發展海洋經濟的一大亮點。
幾年來,通過制訂優惠政策鼓勵村民籌資辦廠、走出國門招商引資、村集體&&辦企業、村幹部&&參股等方式,多個輪子一起上,目前全村有初具規模的誼來水産、鮑魚製品、漁港開發、鮑魚育苗、石城航運、冷凍廠、紅毛藻加工以及繡花場等外資及股份制企業13家,從業人員超過千人。昔日的貧困村走上了富裕路…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