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你來到澳角村,便能感受到新農村的強烈氛圍:看海面,滿港新船;看村面,滿是新房;看山面,鬱鬱蔥蔥;看人面,喜氣洋洋。
| |
然而,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澳角村,卻是個“煤油燈點不起,報紙訂不起,電話費交不起”,窮得叮噹響的漁村…
| |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新組建的村支部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確立了“耕海牧漁、以海興村、以海富民”的發展道路,率先在全縣實施漁業生産責任制,把集體的機帆船承包出去,勞力自由組合,實行效益挂鉤,使漁民得到更多的實惠。在充分調動漁民積極性的基礎上,鼓勵漁民集資造船,通過股份合作制形式,建造大馬力的漁船,配備雷達、導航儀、探魚器等設備從而使他們具有了外海捕撈的能力。在捕漁業發展的基礎上,他們又投資建造了冷凍廠,和鎮裏聯辦水産貿易公司等,進一步形成捕養並舉,産、供、銷及水産品加工一條龍的格局,並帶動了造船廠、機修廠、油庫、織網廠等20多傢俬營企業的發展。同時採用“上級要一點,集體出一點,群眾集一點”的辦法,先後投入上千萬元資金,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完成了避風港、水泥路、程控電話、教學大樓等九大基礎工程的建設。尤其是成功地建成一個能容納400艘漁船停泊的避風港,從根本上解決了年年颱風來臨之際,全村船隻無處避風的大問題,實現了漁民們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
| |
現在的澳角村,大力實施“以港興漁,科技興海,強村富民,建設新村”的發展戰略,使三個文明“比翼齊飛”。生産發展了,生活富裕了,村容整潔了,鄉風更文明了……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