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福建省-官塢村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8月04日 16:58 來源:CCTV.com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官塢村還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漁村,每年漁民人均收入僅為150元,村集體負債5.6萬元,村民收入全靠種地瓜、海帶養殖。當地民謠曰:“有腳不踏官塢角,有女不嫁官塢男”。1987年,軍人出身的林哲龍被群眾推選為村黨總支書記之後,帶領村兩委幹部幾經考察和論證,決定辦一個海帶加工廠,既能解決海帶增值問題,又能帶動海帶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1995年,海帶廠終於辦起來了,而一包包加工好的海帶卻沒人要。林哲龍就帶上幾名漁民黨員到省城各大賓館、超市推銷,但一次次遭到拒絕。林哲龍並不氣餒,採用招聘專業推銷人員的辦法繼續搞推銷,很快官塢海帶就不但佔領了福州市場,而且還打到閩南及外省,臺商來了,美、日客商也來了。如今,官塢村僅海帶一項每年出口創匯達數百萬美元。


  海帶是官塢村海水養殖的主要産品,然而由於最早引進的海帶品種又窄又小,畝産又很低。官塢村成立了海洋海水研究會,招聘了本村十幾個中專生、高中生跟著專家一起搞科研,對從沒有搞過科研的漁民來説,真是比登天還難。林哲龍在村裏搞了一塊養殖試驗區,對貝藻類養殖技術進行研究。在專家的指導下,邊上函授大學,邊搞科研。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終於以日本海帶為父本、本地海帶為母本培育出的新品種“連雜一號”又長又寬,耐高溫,品質好,生産期短,可增加産量30%以上,這是中國海帶養殖業中唯一由漁民自己培育的新品種,現已推廣到全國各地。此後,官塢人又開發了“連雜二號”、“海帶30烷醇”、“南苗北移再南殖”等十幾項科研成果,分別獲得中華科教金獎、農業部科技一等獎、福建省水産科技一等獎,並全部轉化為生産力,經濟效益提高了30%至40%。與此同時,村裏還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三所、大連水産學院、上海水産學院等高校及科研單位協作,引進鮑魚、海膽、牙鲆魚等新品種,推廣工廠化科學育苗與立體養殖等新方法,科技興漁使官塢人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官塢村各項社會事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積極實施人飲工程,投資100萬元新建一座水庫,解決了企業生産和3000多村民生活的用水問題。從村財中劃撥60萬元成立村級福利基金會,及時發放養老金、低保金、殯葬費,投入近100萬元新建了1座敬老院。村裏率先在全縣實現了小學學生免費入學制度,並在全縣率先建立了獎學金、獎教金、老人養老金、殯葬費、孤寡老人集中供養、農民醫保等社會福利制度。

責編:肖闊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